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让教材变成学生仿写的例子
【作者】 俞美君
【机构】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作离不开阅读,读是写的基础,读是写的源泉,以读可以促写,读写关系密不可分。新课标中关于阅读的要求指出“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的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不仅强调在课内外阅读中进行语言和习作素材的积累,而且提倡对积累的运用。教材始终是语文教学的蓝本,课文永远是课文学习最生动的例子。这是我从教十多年最真切的体会。所以,认真阅读好教材,充分运用好教材,跟着课文学习写作,在每天就一节课的今天,在“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音”已经不大可能的当下,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一、积累范本中的结尾方式
在批改学生习作的时候,我发现有很多同学作文的结尾都是平淡无奇的,如何写好作文,达到令人深思、余音绕梁的效果?我觉得在学习教材中,要引导学生归纳常用的结尾方法并探究其表达效果。如冯骥才的《珍珠鸟》的结尾:“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以此结束全文,可以说是水到渠成。是信赖创造美好,是自由、宽容培育了信赖,这便是我们读《珍珠鸟》后的结论。结尾升华了主题,闪耀着动人的思想光彩。不仅是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二、以课文内容为媒介训练写作
我们的阅读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文,训练写作。
1.扩写。
扩写就是将短文、片段、提纲等扩展成一篇内容丰富的文章,使之比原文更加充实饱满、生动形象。进行扩写训练,能提高同学们的想像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能力,还能提高同学们的写作水平。如《宿新市徐公店》一文,张宇改写为: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我来到一个风景如画的乡村。疏疏落落的篱笆里,种着各种各样的蔬菜。两边是一片金灿灿的油菜花,就像是铺了一地的金子,散发出浓郁的香味,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地伸向远方。村边的大树早已落尽了花,树叶刚刚长来,还没有形成浓浓树阴。几个可爱的孩子正在追赶着黄色的蝴蝶。黄蝶轻巧地飞入了菜花丛中,与菜花融为一体,再也找不着了。多么静谧美好的景象啊!我情不自禁地脱口吟诵道:“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需要提醒的是,扩写不能任意发挥、自由创造,必须紧扣原文,忠实于原文的主题和主要情节,保持原文的基本内容,大胆而又恰如其分地发挥扩展。
2.续写。
续写就是根据课文内容,照人物特征和性格的逻辑,情节发展的逻辑朝下续写,它允许而且要求我们沿着一定的轨道去虚构、去想象。例如《狼和小羊》这篇寓言故事,讲完后,让学生朝下续写。于越写道:凶恶的大灰狼向小羊扑去,小羊急中生智,突然抱着肚子打起滚来。狼不知所措,小羊假装痛苦地说:“亲爱的狼先生,我刚刚吃了有毒的蘑菇,现在肚子痛得厉害。我快不行了,如果你吃了我,马上就会毒发身亡!”狼不知是计,逃跑了。小羊就这样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吓跑了大灰狼。续写训练可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想像力和推测的能力。推测,在创作中显得特别重要。培养他们善于推测,善于根据自己生活的观察、体验、思考,进一步构想人物的关系,推知情节发展,预想人物的命运的能力。
三、小学学生作文仿写的方法
1.精选范文。
仿写以范文为基础,为学生拓开作文的思路,而不能成为限制他们创造力框框。因此范文必须具有典型性,使学生触类旁通。仿写的范文有两类:一是课文,课文中的典型作品。小学课本中所选的课文,大多是名篇名作,除去古典诗词,都是可以称的上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因此,作为教师,在进行课文教学时,应充分挖掘文章中的写作 知识,加以强化训练。除了仿写句式表达、段落构成以外,还可以仿写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等。经过反复练习,学生有了自己的体会和见解,掌握了,熟悉了,便能从中悟出规律,充分想象,逐渐走向“创作”这一新境界。值得注意的是让学生翻番写的片段,必须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段。二是课外读物。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富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的。指导学生多读课外读物,以开阔学生视野,增加间接的生活积累。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新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引导学生多读,并规定了小学阶段要保证百万字的阅读量。“多读心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在多读课外书的基础上,偶尔仿写亦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从“扶”到“放”,举一反三。
教学时当指导学生按课文中的某一构段方式或表现手法进行仿写,这是“扶”,课后要求学生独立练写片段,这是“放”。这种训练促使学生知识迁移,举一反三。仿写对学生来说,既可“限”又可“不限”,既可“统”又可“不统”。有指定的格式,用指定的句型,取相似的结构,这是限制和统一,但是学生的认识各异,感受不一,运用语言的习惯不同,这又是各有自由天地的不限制和不统一。这时的“限”和“统”是为了给学生必要的作文规矩,认识到“文章有法”;这时的“不限”和“不统”是为了发挥其个性,调动每个人的才智,也说明了“文无定法”。
作文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学生的知识能力、习惯、意志和生活情趣等,无不在作文情趣中体现出来,而这些方面的提高或培养,离不开作文课这个主阵地。在中段作文中,适时适量地仿写既可以消化“读”的内容,又可以提高“写”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仿写的目的不在于刻意的模仿,而在于假如主观感受的再创造。小学中年级学生作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大量地仿写范文,并在此基础上,注重突破传统,力求创新。
总而言之,课内留给学生的时间毕竟有限,而“语文百分之七十的所得在课外”(叶圣陶语)。因此,我们语文教师更重要的是扎扎实实地教好每一节课,让学生从课本中受益,培养他们一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并引导学生有机地将阅读和写作相融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写作文。
一、积累范本中的结尾方式
在批改学生习作的时候,我发现有很多同学作文的结尾都是平淡无奇的,如何写好作文,达到令人深思、余音绕梁的效果?我觉得在学习教材中,要引导学生归纳常用的结尾方法并探究其表达效果。如冯骥才的《珍珠鸟》的结尾:“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以此结束全文,可以说是水到渠成。是信赖创造美好,是自由、宽容培育了信赖,这便是我们读《珍珠鸟》后的结论。结尾升华了主题,闪耀着动人的思想光彩。不仅是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二、以课文内容为媒介训练写作
我们的阅读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文,训练写作。
1.扩写。
扩写就是将短文、片段、提纲等扩展成一篇内容丰富的文章,使之比原文更加充实饱满、生动形象。进行扩写训练,能提高同学们的想像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能力,还能提高同学们的写作水平。如《宿新市徐公店》一文,张宇改写为: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我来到一个风景如画的乡村。疏疏落落的篱笆里,种着各种各样的蔬菜。两边是一片金灿灿的油菜花,就像是铺了一地的金子,散发出浓郁的香味,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地伸向远方。村边的大树早已落尽了花,树叶刚刚长来,还没有形成浓浓树阴。几个可爱的孩子正在追赶着黄色的蝴蝶。黄蝶轻巧地飞入了菜花丛中,与菜花融为一体,再也找不着了。多么静谧美好的景象啊!我情不自禁地脱口吟诵道:“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需要提醒的是,扩写不能任意发挥、自由创造,必须紧扣原文,忠实于原文的主题和主要情节,保持原文的基本内容,大胆而又恰如其分地发挥扩展。
2.续写。
续写就是根据课文内容,照人物特征和性格的逻辑,情节发展的逻辑朝下续写,它允许而且要求我们沿着一定的轨道去虚构、去想象。例如《狼和小羊》这篇寓言故事,讲完后,让学生朝下续写。于越写道:凶恶的大灰狼向小羊扑去,小羊急中生智,突然抱着肚子打起滚来。狼不知所措,小羊假装痛苦地说:“亲爱的狼先生,我刚刚吃了有毒的蘑菇,现在肚子痛得厉害。我快不行了,如果你吃了我,马上就会毒发身亡!”狼不知是计,逃跑了。小羊就这样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吓跑了大灰狼。续写训练可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想像力和推测的能力。推测,在创作中显得特别重要。培养他们善于推测,善于根据自己生活的观察、体验、思考,进一步构想人物的关系,推知情节发展,预想人物的命运的能力。
三、小学学生作文仿写的方法
1.精选范文。
仿写以范文为基础,为学生拓开作文的思路,而不能成为限制他们创造力框框。因此范文必须具有典型性,使学生触类旁通。仿写的范文有两类:一是课文,课文中的典型作品。小学课本中所选的课文,大多是名篇名作,除去古典诗词,都是可以称的上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因此,作为教师,在进行课文教学时,应充分挖掘文章中的写作 知识,加以强化训练。除了仿写句式表达、段落构成以外,还可以仿写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等。经过反复练习,学生有了自己的体会和见解,掌握了,熟悉了,便能从中悟出规律,充分想象,逐渐走向“创作”这一新境界。值得注意的是让学生翻番写的片段,必须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段。二是课外读物。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富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的。指导学生多读课外读物,以开阔学生视野,增加间接的生活积累。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新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引导学生多读,并规定了小学阶段要保证百万字的阅读量。“多读心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在多读课外书的基础上,偶尔仿写亦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从“扶”到“放”,举一反三。
教学时当指导学生按课文中的某一构段方式或表现手法进行仿写,这是“扶”,课后要求学生独立练写片段,这是“放”。这种训练促使学生知识迁移,举一反三。仿写对学生来说,既可“限”又可“不限”,既可“统”又可“不统”。有指定的格式,用指定的句型,取相似的结构,这是限制和统一,但是学生的认识各异,感受不一,运用语言的习惯不同,这又是各有自由天地的不限制和不统一。这时的“限”和“统”是为了给学生必要的作文规矩,认识到“文章有法”;这时的“不限”和“不统”是为了发挥其个性,调动每个人的才智,也说明了“文无定法”。
作文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学生的知识能力、习惯、意志和生活情趣等,无不在作文情趣中体现出来,而这些方面的提高或培养,离不开作文课这个主阵地。在中段作文中,适时适量地仿写既可以消化“读”的内容,又可以提高“写”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仿写的目的不在于刻意的模仿,而在于假如主观感受的再创造。小学中年级学生作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大量地仿写范文,并在此基础上,注重突破传统,力求创新。
总而言之,课内留给学生的时间毕竟有限,而“语文百分之七十的所得在课外”(叶圣陶语)。因此,我们语文教师更重要的是扎扎实实地教好每一节课,让学生从课本中受益,培养他们一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并引导学生有机地将阅读和写作相融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