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如何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课堂效率的思考
【作者】 刘子刚
【机构】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方下镇中心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初中生物课堂教学需要从传统意义上的灌输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变,从而使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在当今的新课改进程中,教学课堂的形式依旧难以实现上述需要。为此,只有实现课堂的转型,充分地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快乐、轻松,才能切实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
【关键词】 初中生物;课堂效率;提升策略
生物是初中课程中学生要学习且十分重要的科目。但是由于各种各样原因的影响,如传统观念教学观念、学生接受兴趣不浓等因素,我国现阶段初中生物教学仍还存诸多的问题,加上很多学校教学设备的不完善,使得生物教学无法很好的开展。为了生物教学能有高效率的提升,作者得出了一系列相关的教学措施,希望能给初中生物教师们提供一些帮助和借鉴。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贯彻落实为学生服务的发展目标。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学生的成绩和学生对知识的获取量是教师最为关注的,片面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导致学生只会死读书、读死书,在面对问题时不会去转化思维和变通,在课堂中对老师存在的问题也不会提出质疑,课堂氛围死气沉沉,效率严重降低。所以教师应该做到以下两点:首先,学生的成绩只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班级实力,要考量综合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方面地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做到知识的有层次、分内容,采用重点突出、难点有突破的讲解方式,并且针对不同的班级制定出不同的讲解方针,不能一套方针年年用、班班用,要让学生在一节课里,一直保持注意力集中,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其次,知识讲解有拓展、有拔高,有些老师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从来不会给学生拓展课外知识,只是给学生灌输课本知识,只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同样的知识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导致课堂枯燥无味,而那些比较有深意且有趣的知识却从未涉及。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乐趣,当然也提不起兴趣去认真听讲,长此以往形成了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
二、实施问题、情境教学
初中生物教学中,合理开展问题情境教学能促进初中生对生物知识的研究兴趣,通过对知识的探究、思考过程,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动机,从而实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问题情境是比较简单的教学模式,教学中以课堂主要问题作为主线,使学生在释疑过程中自主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和习惯,促进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教师要提出具有思考价值和指引性强的问题,最好有较大的思维性跨度,给学生预留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实施目标指引性学习,在解决期望目标的时候取得成就感,体验学习生物学科的乐趣,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形成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初中生物课堂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生活情境,内容尽量生活化,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妙的兴趣。如:细胞分化的微观世界的动态、动物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演示、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等,情境设置贴近生活,能拉近学生与课堂的距离,从生动、形象的氛围中构建知识体系,把握重点知识脉络,使初中生形成科学的思维分析能力。
三、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如何创新教学方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成为了教师应思考研究的问题。而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其能为学生搭建一个合适有效的交流和沟通的平台,能够让学生在互相探究和讲解的过程中,将不容易理解的课程内容或者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更好地解决,以达到拉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加深学生对知识印象的目的。例如:在教学“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并把自己感到疑惑的地方勾画出来,然后,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回答以下问题:青蛙有哪些特点与水生生活相适应?有哪些特点也陆生生活相适应?乌龟、鹅、鸭既能在水中又能在陆地上生活,请问他们是两栖动物吗?生活中常见的两栖动物有哪些?待学生讨论之后,教师再就学生的答案进行分析与整合,以确保答案的完整性,最后,教师再让学生说出自己感到有疑惑的地方,由教师进行解疑。
四、组织学生参与实验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生物实验在培养初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在生物的实验课堂中充分地让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实验的机会,在提高初中学生的动手能力中,通过实验证明学生对某些生物问题的见解以及想法,这对学生创新能力地培养也带来积极的作用,从而提高生物教学的课堂效率。因此,教师通过生物这门课程对初中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在生物实验中找到良好的途径。例如,教师在讲授关于《神奇的微生物》的分析中,教师需要不断地引导初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然后设计出对应的实验,从而使得学生能够自行的证明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如教师可以通过小组作为学习单位,然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查询资料、收集问题以及设计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能够较好地提升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深度。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自己设计实验,寻找问题的答案,在长期地训练中,学生不仅可以在实验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还能体验到生活乐趣,从而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增强了知识理解能力,充分提高了生物课堂的效率。
五、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初中生物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对新知识进行预习的习惯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通过学生亲自实施过程中的体会和思考,使其能够自发地去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并且与其他同学展开讨论,在探讨的过程中互相学习补充和纠正错误想法,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和总结本节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重点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不断地利用鼓励和给予肯定的方式来增加学生的信息,满足学生成功的欲望。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实施课堂的调控工作,教会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学生在自主预习中获得的知识往往是片面的和零散的,因此他们也会将这些知识进行简单归纳,但是却不能够正确地理解这些知识点的真正内涵,所以,就要求初中生物老师在学生进行知识总结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指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课堂学习中都处于一个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可以有自我发挥的能力和空间。
总而言之,初中的生物教师自身要不断加强对专业素质的培养,与时俱进,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学校也要加强对生物学科的重视,完善生物学科所学的教学设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提高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孟祥玉.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中国高新区,2018(9).
[2]金鑫.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探讨[J].新课程(中学),2018(2).
[3]龙爱华.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新课程(下),2014(8).
【关键词】 初中生物;课堂效率;提升策略
生物是初中课程中学生要学习且十分重要的科目。但是由于各种各样原因的影响,如传统观念教学观念、学生接受兴趣不浓等因素,我国现阶段初中生物教学仍还存诸多的问题,加上很多学校教学设备的不完善,使得生物教学无法很好的开展。为了生物教学能有高效率的提升,作者得出了一系列相关的教学措施,希望能给初中生物教师们提供一些帮助和借鉴。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贯彻落实为学生服务的发展目标。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学生的成绩和学生对知识的获取量是教师最为关注的,片面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导致学生只会死读书、读死书,在面对问题时不会去转化思维和变通,在课堂中对老师存在的问题也不会提出质疑,课堂氛围死气沉沉,效率严重降低。所以教师应该做到以下两点:首先,学生的成绩只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班级实力,要考量综合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方面地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做到知识的有层次、分内容,采用重点突出、难点有突破的讲解方式,并且针对不同的班级制定出不同的讲解方针,不能一套方针年年用、班班用,要让学生在一节课里,一直保持注意力集中,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其次,知识讲解有拓展、有拔高,有些老师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从来不会给学生拓展课外知识,只是给学生灌输课本知识,只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同样的知识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导致课堂枯燥无味,而那些比较有深意且有趣的知识却从未涉及。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乐趣,当然也提不起兴趣去认真听讲,长此以往形成了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
二、实施问题、情境教学
初中生物教学中,合理开展问题情境教学能促进初中生对生物知识的研究兴趣,通过对知识的探究、思考过程,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动机,从而实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问题情境是比较简单的教学模式,教学中以课堂主要问题作为主线,使学生在释疑过程中自主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和习惯,促进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教师要提出具有思考价值和指引性强的问题,最好有较大的思维性跨度,给学生预留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实施目标指引性学习,在解决期望目标的时候取得成就感,体验学习生物学科的乐趣,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形成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初中生物课堂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生活情境,内容尽量生活化,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妙的兴趣。如:细胞分化的微观世界的动态、动物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演示、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等,情境设置贴近生活,能拉近学生与课堂的距离,从生动、形象的氛围中构建知识体系,把握重点知识脉络,使初中生形成科学的思维分析能力。
三、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如何创新教学方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成为了教师应思考研究的问题。而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其能为学生搭建一个合适有效的交流和沟通的平台,能够让学生在互相探究和讲解的过程中,将不容易理解的课程内容或者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更好地解决,以达到拉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加深学生对知识印象的目的。例如:在教学“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并把自己感到疑惑的地方勾画出来,然后,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回答以下问题:青蛙有哪些特点与水生生活相适应?有哪些特点也陆生生活相适应?乌龟、鹅、鸭既能在水中又能在陆地上生活,请问他们是两栖动物吗?生活中常见的两栖动物有哪些?待学生讨论之后,教师再就学生的答案进行分析与整合,以确保答案的完整性,最后,教师再让学生说出自己感到有疑惑的地方,由教师进行解疑。
四、组织学生参与实验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生物实验在培养初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在生物的实验课堂中充分地让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实验的机会,在提高初中学生的动手能力中,通过实验证明学生对某些生物问题的见解以及想法,这对学生创新能力地培养也带来积极的作用,从而提高生物教学的课堂效率。因此,教师通过生物这门课程对初中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在生物实验中找到良好的途径。例如,教师在讲授关于《神奇的微生物》的分析中,教师需要不断地引导初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然后设计出对应的实验,从而使得学生能够自行的证明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如教师可以通过小组作为学习单位,然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查询资料、收集问题以及设计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能够较好地提升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深度。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自己设计实验,寻找问题的答案,在长期地训练中,学生不仅可以在实验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还能体验到生活乐趣,从而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增强了知识理解能力,充分提高了生物课堂的效率。
五、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初中生物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对新知识进行预习的习惯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通过学生亲自实施过程中的体会和思考,使其能够自发地去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并且与其他同学展开讨论,在探讨的过程中互相学习补充和纠正错误想法,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和总结本节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重点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不断地利用鼓励和给予肯定的方式来增加学生的信息,满足学生成功的欲望。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实施课堂的调控工作,教会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学生在自主预习中获得的知识往往是片面的和零散的,因此他们也会将这些知识进行简单归纳,但是却不能够正确地理解这些知识点的真正内涵,所以,就要求初中生物老师在学生进行知识总结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指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课堂学习中都处于一个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可以有自我发挥的能力和空间。
总而言之,初中的生物教师自身要不断加强对专业素质的培养,与时俱进,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学校也要加强对生物学科的重视,完善生物学科所学的教学设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提高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孟祥玉.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中国高新区,2018(9).
[2]金鑫.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探讨[J].新课程(中学),2018(2).
[3]龙爱华.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新课程(下),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