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 阳 博

【机构】 四川省蓬安县兴旺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问题专项讲解的时候,内容过于枯燥无味,学生很难提起兴趣,不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深层次的知识。然后通过将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入到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将抽象的知识点变得更加具体和生动,进而更好的将学生内心深处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出来。所以,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老师来说,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情境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构建

  一、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数学情境教学存在认识误区
  近些年,虽然小学数学教师对数学情境教学的重视度在不断的提升,但是依旧有部分教师对情境教学存在认识误区,将“情境教学”等同于“导入情境”,导致他们对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自主研究能力较差,甚至有的数学教师只在公开课或展示课中选择情境教学模式。甄晓慧(2017)通过调查访谈得出结论:仅3%的教师能够巧妙的利用情境教学方法,80%的教师对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情和境这三者之间存在的实际联系不清楚。从数据可以看出,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大多是教师对情境教学没有一个清楚的认知,导致所创设的数学情境要么过于陈旧、枯燥,要么脱离学生的生活经历,达不到情境教学的预期效果。
  (二)数学情境与课程内容不相融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所创设的数学情境与课程内容的结合性不强,导致数学情境教学流于形式化。
  (三)情境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都是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方式,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盲目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数学教学效果。
  二、情境创设所需注意的几点问题
  首先,需要具备“真实性”,也就是说保证情境创设的内容要符合客观事实,不能因为教学内容的要求就“胡编乱造”。教学内容与情境内容应该做到有机地融合。
  其次,要注重情境创设的“数学性”。情境创设的内容必须建立在当前章节的教学知识基础上,剥离了数学知识的情境创设并非数学教育。这就需要教师明确教学目的,利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做到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但又不能完全将数学代入生活之中。
  再者,情境创设必须具备“发展性”,保证学生在对情境内容进行思考的同时,能够顺利地延伸到对课程知识内容的联系之上,以帮助学生切实理解课程内容,继而解决情境问题。在这个问题之上,可以妥善利用多媒体手段,利用视频、录像、动画等方式来进行情境创设,在感官上丰富学生的认知。“发展性”的内容往往会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操作的内容,那么就需要教师进行组织与引导,合理利用教学资源,鼓励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深化学生在知识内容之上的认知。
  三、解决小学数学情境教学问题的对策
  1、合理构建生活情境
  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活情境,可以让学生从周围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中,获取情境中问题的感知,让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更加简单容易,不仅如此,也有利于提升学生对数学实用性的认知,让学生在生活中可以将学到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运用,可以解决实际问题[1]。比如,在讲解长度单位这一章节的时候,老师可以安排学生事先备好不同尺寸的尺子,然后让学生们组内之间进行身高的测定,然后再测定座椅的长度高度等。借助这一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有助于后续发现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机制。并且通过实际的动手实验获得相关的规律和结果,能够让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2、科学合理的构建活动情境
  有句话说得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除了构建生活情境之外,借助科学有效的活动开展来构建情境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2]。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抽象的问题进行情境活动化处理,目的是为了可以让学生参与到问题情境中,让学生的感官都充分的被调动起来,在活动中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提升智慧、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也可以提升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思想意识,有效的解决了学生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不适宜问题。
  3创设生活情境,发展应用意识
  小学数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化学科,教材中选编的不少内容都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又存在着大量的数学现象。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可结合一些生活现象来创设情境,利用学生较为熟知的素材展开教学,引领他们在生活情境中发现、分析、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使其充分感受到数学课堂和生活的关系,据此发展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例如,在进行“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时,教师采用谈话导入的方式引出新课:“同学们,大家找一找藏在教室中的数学知识,在教室中你们可以找出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吗?”在黑板上画出一个长方形与正方形,让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接着,教师提问:“生活中像这样的图形还有很多,大家能列举一些常见的长方形与正方形吗?”以此引发学生的生活体验,他们可能会说出:长方形有黑板、课桌桌面、电视屏幕、文具盒和牙膏盒等;正方形则有吃饭的方桌、窗户上的玻璃、地板砖、二维码等。这样,学生就能自主发现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为后续学习做准备。
  4、创设游戏情境,提升课堂趣味
  对于小学生来说,游戏具有无可比拟的吸引力。不少游戏是较为熟悉的,且他们对游戏的热爱是与生俱来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时,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精心设置游戏,可以是他们熟悉的游戏,也可以适当改进,将数字知识和游戏融为一体,提升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使其在游戏中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
  5、创设操作情境,锻炼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知识除理论性内容之外,还有不少动手操作类型的知识。教师在运用情境教学法时,可据此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数学知识,具有增强记忆和深化理解的效果,并且能够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让他们手脑并用调动多个感官,实现高效学习。
  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教学内容,灵活采用生活、游戏和操作等多种情境教学法,极力发挥情境教学的优势,进一步增强学生主动求知的内驱力,为小学数学课堂助力,最终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高登玲,李金凤.巧设教学情境——小学数学课堂更高效[J].中国校外教育,2017(8).
  [2]王黎明.生活情境方法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价值[J].新课程(小学),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