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 刘成军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南津镇水竹林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数学教育的重要责任。实践中,我们教师必备创新意识,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创新兴趣,使之在数学美的激励下创新实践。
【关键词】 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文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造性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小组活动,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设计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
(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发挥学生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从不同角度提出疑问。让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而独特的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的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性批判性质疑,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学生必备的素质。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一)利用学生渴求未知知识、想解决疑难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
(三)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有趣的人和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际上是思维的培养,它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苦的过程。只要我们的思想上牢固地树立这种培养意识,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引导,去挖掘学生这种潜在的意识和能力,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朝林,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年。
【关键词】 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文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造性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小组活动,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设计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
(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发挥学生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从不同角度提出疑问。让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而独特的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的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性批判性质疑,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学生必备的素质。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一)利用学生渴求未知知识、想解决疑难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
(三)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有趣的人和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际上是思维的培养,它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苦的过程。只要我们的思想上牢固地树立这种培养意识,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引导,去挖掘学生这种潜在的意识和能力,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朝林,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