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探索

【作者】 田 广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鸣钟乡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有效的科学教学,我们应增强主体性、探究性、生活性和互动性,让科学教学在有效的推进中实现科学育人的重要效果。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提高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提高教学有效性成为了当前教育人的核心追求,特别是一线老师。我们知道,小学科学是一门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开启启蒙教育的学科,是为学生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科学基础的重要课程。而在实践中,我们看到,一些老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目标达成,采用了传统习惯的讲解式教学,这样的方法显然不能很好的实现教学效果,达不到应要目标要求。因此,在全面推进新课改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共商科学教学效果提升的实践策略。下面,我谈谈实践感受。
  一、激发学生科学学习兴趣,增强主体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到:“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发生了兴趣,那么,他做出的努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因此,在倡导主体作用的新课改实践中,我们应加强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使之成为一种“我要学”的内趋力,从而促使学生发挥主体性,主动参与到科学学习活动中来。例如,在教学《磁铁的性质》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就设计了一个小魔术来导入新课———“会走路的回形针”:先裁好一张方形的磅纸,把磁铁放在磅纸下面,在磅纸的上面放上一枚回形针,再把磅纸竖起来,有回形针的一面对着学生。实验时慢慢移动磁铁,这时学生就会发现一个新奇的现象——回形针会在磅纸上走路,还不会掉下来。看到这,学生无发出惊奇的赞叹声。这短短几分钟的趣味实验,就会将学生注意力吸引过来了。此时,我提出问题:回形针能在竖起来的纸上自由行走,原因是什么呢?于是学生探究学习兴趣自然上增,从而参与到活动中来了,为我们实现教学目标奠定了人脉基础。
  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增强探究性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是新课标赋予科学教育的重要任务,这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应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增强学习能力,提高学习中的探究性品质。我们知道,小学生好奇心特别强,而开展探究性学习,既符合他们天性,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又能激发学生科学学习兴趣。小学科学实践性很强,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探究实验操作过程中主动寻求真知,感受了经历探索后获取结论的成就感。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学习欲,充分给学生提供探究空间,让他们易操作、易探究,形成有效的探究成果,从而增强学习信心。例如,在“花、果实和种子”一课中,如果教学仅仅放在“一朵花是怎样变成果实和种子”这一问题上,那学生探究学习效果就不会明显。因此,有效教学就教师需要对这个问题进行转化或分解,把其设计成“雄蕊和雌蕊中究竟藏着什么秘密,让它可以发育成果实和种子?当花药上的花粉传到柱头上时,会发生什么神奇的变化呢?”这样两个的问题更为具体、更容易探究的问题。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雄蕊是由花药和花丝两部分组成,而花药中又附有花粉;雌蕊是由柱头、花柱和子房三部分组成,而柱头上是有黏液的。再进一步研究发现,当花药上的花粉传到雌蕊的柱头上时,雌蕊柱头上的黏液便粘住花粉,神秘又神奇的传粉和受精过程也随之而产生。这样的操作探究他们就会发现,学习就成功了,就会随之产生学习信心,走向成功。
  三、联系学生现实开展教学,增强生活性
  科学是一门源于生活的自然科学,其内容大多是学生身边的自然现象。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将书本上的内容与现实中的科学联系起来,增强教学的生活性,从而让学生在实际例子中感受到科学源于生活,有很强的实用性。例如,在教学《食物中的营养》时,我发现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他们对“吃”是非常熟悉的,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认识。虽然,他们或观察或体验过,但对没有有效注意,比如:当猜测提供的五种食物中有哪些含有淀粉并说明猜测理由的时候,学生众说纷纭,有的说“平时帮爸妈切土豆的时候,看到刀上有一粒粒的白色的粉,这种粉应该是淀粉”,有的说“炒土豆丝前,要先把它放在水里浸泡,浸泡的水是白色的,应该是有淀粉的缘故”,还有的说“黄瓜吃起来是甜甜的,淀粉也是糖类的一种,有可能其中就含有淀粉”……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课堂气氛很活跃,我就借着他们的兴趣被提起的机会,适时地进行引导并质疑,这对学生的探究思维和探究精神的培养起到很大的作用,也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抓好科学实验教学,增强互动性
  教学是师生的互动对话。要提高科学教学有效性,我们就可抓实科学中众多的实验教学材料——实验分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趣味小实验。我们知道,科学实验的开展,大多都是在师生互动中进行,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在实验之前,要提前选好实验助手。科学课堂没有得力的助手和精干的学员配合,实验的效果也会出现不如人意的情况。因为实验课人员多,过程复杂、内容也多,在短短四十分钟内,我们难以完成对每一小组进行指导。这时,我们就利用责任心强的、精干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这样,他们就能组织好自己小组的人员,有效地排除实验中的小问题,顺利完成整个实验操作,同时让本组同学知道怎样管理好实验器材。这样管理与施教,我们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探究,获得科学启蒙教育。
  总之,要提高科学教学有效性,我们就应创新教学策略,运用多种方法施教。
  参考文献:
  [1]窦体红,提高小学科学课教学有效性的探索[J].中国民族教育,2014年。
  [2]安瑞兰,略论小学科学的教学艺术[J].学周刊,2013年。
  [3]王祝兰,小学科学教学的困惑与思考[J].发展,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