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析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有趣结合
【作者】 戴崇云 张永华
【机构】 云南省泸西县第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 认同美术学科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从学科整合的角度看,如何让复杂抽象的知识变得有趣并与生活结合起来,让教师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学专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呢?从人的认知阶段来看,我认为应该发挥具象思维的优势。
【关键词】 美术形象思维;数学抽象思维;有趣结合
形象思维,即艺术思维,就是作家、艺术家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从选取生活素材,进行分析、概括、加工、提炼,到完成艺术、文学形象地塑造)所进行的艺术思维活动。逻辑思维,即抽象思维,就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它是用科学的抽象的概念、范畴揭示事物的本质。
我们知道,一般人习惯于用左半脑思维(逻辑思维)为主,而习艺术之人,则善于用右半脑思维(形象思维)。在当今科学发展,信息化功普及的现实中,社会对人生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左右半脑灵活思维的复合型人才。这必然要求我们的艺术教育要有跨界意识,要打破学科本位思想,分科教学,极大地限制了教师知识能量的扩充,坚守学科专业教学,只能让教师成为教书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好左右半脑的灵活思维,也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对正方体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已经形成这样的一个定视思维,认为“正方体,就是具有长、宽、高三个维度的立体图形”。但在美术教学中,当我问到学生正方体怎么画时,几乎100%的都画成长、宽、高相等的图形,当我告诉学生说这种画法不是美术的表达方法时,学生是不相信的,这时我让他们比较一下美术与数学与表现的正方体在形状上有什么不同?
数学中的正方体 美术中的正方体
学生通过观察后告诉我美术中的正方体画错了,因为DC大于GE,BC大于EF。而数学和实际中的正方体应该是AB=DC=GE=EF的。这时我才告诉学生,不是老师画错了,而是你们犯了一个以左半脑思维为主的习惯性错误。AB=DC=GE=EF这是科学,但DC>GE,BC>EF,这是美术视觉中发生的透视变化而产生的形感效果。这时教师出示平等透视效果图让学生观察。
教师告诉学生街上的灯杆实际高度是相等的,但它们现在给我们的视觉感受就是近大远小的透视感。这时学生能理解美术中如何画正方体的立体效果图了。紧接着我又请学生上黑板标注一下美术中这个正方体的长、宽、高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把BC标成“高”,而把BF标成“宽”,当我告诉学生他们又错时,学生又表示不能理解了,此时我出示的一个长方体的长宽标图形。让学生观察长与宽的标注。
我告诉学生,他们又犯了常规思维的错误,因为在平时的生活中,人们总习惯性地认为“高”就是从下往上的距离。如果这样理解的话,那么请问你晚上睡觉时,身高是多少呢?学生醒悟了。应该把BF标注成“高”,BC仍为“宽”。
美术学科,具有鲜明的直观性,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几何问题。比如,在平面几何的教学中,如果老师出示这样的一个图形:
教师问学生是否相信∠AOB=90度,或者说∠BOC=90度。学生因为习惯了平时的二维视觉,所以90%的人看不出是90度,学生凝虑的目光告诉教师:不可能是90度。这时教师就利用了美术的形象思维方式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幅图:
这里我再并问学生图中的∠AOB是否等于90度?这时学生恍然大悟,终于理解了上图中数据是正确的。如此我们就可以用美术的直观形象思维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学习中的抽象概念,实现教学目标。爱因斯坦说:“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想象是无限的”。再如一个最简单的数学减法问题:树上有10只鸟,用枪打掉一只还剩几只?我们小时候就经常被父母问,当时就会简单的认为10-1=9,可父母告诉我们正确答案是0只,他们说原因是枪一响,其它鸟就飞离树木了,所以树上没有鸟了。现在想一下,这样的回答也算是简单的数学加减法,如果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计算,那他们会感觉学习数学没有太多的乐趣。相反,如果我们加入美术的发散思维方式,那就会把简单的运算变成乐趣无穷的游戏。那怎么发散呢?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假设条件,就会出现不同结果:条件1、请问这支枪是无声手枪吗?如果不是,那它的声音响度是多大?2、请问树上的鸟听力都正常吗?3、请问这些鸟都能正常飞行吗?4、请问这些鸟有谈恋爱的吗(万一被打死的那只正处于热恋之中,另一只会为它殉情)?5、请问会出现一枪二鸟的情况呢?6、它们听到枪声飞起后,会撞到在一起吗?7、如果被打死的鸟往下掉的时候,被树枝挂住了,那树上就剩一只鸟,如果真的掉到了地面上,那树上就一只不剩了。这些假设情况的提出,使本来很枯燥乏味的计算题变得丰富有趣了,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至此,学生终于理解了数学与美术在表达对象时的区别,从而对数学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懂得了在生活中用左右半脑思考问题的重要性。
【关键词】 美术形象思维;数学抽象思维;有趣结合
形象思维,即艺术思维,就是作家、艺术家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从选取生活素材,进行分析、概括、加工、提炼,到完成艺术、文学形象地塑造)所进行的艺术思维活动。逻辑思维,即抽象思维,就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它是用科学的抽象的概念、范畴揭示事物的本质。
我们知道,一般人习惯于用左半脑思维(逻辑思维)为主,而习艺术之人,则善于用右半脑思维(形象思维)。在当今科学发展,信息化功普及的现实中,社会对人生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左右半脑灵活思维的复合型人才。这必然要求我们的艺术教育要有跨界意识,要打破学科本位思想,分科教学,极大地限制了教师知识能量的扩充,坚守学科专业教学,只能让教师成为教书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好左右半脑的灵活思维,也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对正方体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已经形成这样的一个定视思维,认为“正方体,就是具有长、宽、高三个维度的立体图形”。但在美术教学中,当我问到学生正方体怎么画时,几乎100%的都画成长、宽、高相等的图形,当我告诉学生说这种画法不是美术的表达方法时,学生是不相信的,这时我让他们比较一下美术与数学与表现的正方体在形状上有什么不同?
数学中的正方体 美术中的正方体
学生通过观察后告诉我美术中的正方体画错了,因为DC大于GE,BC大于EF。而数学和实际中的正方体应该是AB=DC=GE=EF的。这时我才告诉学生,不是老师画错了,而是你们犯了一个以左半脑思维为主的习惯性错误。AB=DC=GE=EF这是科学,但DC>GE,BC>EF,这是美术视觉中发生的透视变化而产生的形感效果。这时教师出示平等透视效果图让学生观察。
教师告诉学生街上的灯杆实际高度是相等的,但它们现在给我们的视觉感受就是近大远小的透视感。这时学生能理解美术中如何画正方体的立体效果图了。紧接着我又请学生上黑板标注一下美术中这个正方体的长、宽、高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把BC标成“高”,而把BF标成“宽”,当我告诉学生他们又错时,学生又表示不能理解了,此时我出示的一个长方体的长宽标图形。让学生观察长与宽的标注。
我告诉学生,他们又犯了常规思维的错误,因为在平时的生活中,人们总习惯性地认为“高”就是从下往上的距离。如果这样理解的话,那么请问你晚上睡觉时,身高是多少呢?学生醒悟了。应该把BF标注成“高”,BC仍为“宽”。
美术学科,具有鲜明的直观性,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几何问题。比如,在平面几何的教学中,如果老师出示这样的一个图形:
教师问学生是否相信∠AOB=90度,或者说∠BOC=90度。学生因为习惯了平时的二维视觉,所以90%的人看不出是90度,学生凝虑的目光告诉教师:不可能是90度。这时教师就利用了美术的形象思维方式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幅图:
这里我再并问学生图中的∠AOB是否等于90度?这时学生恍然大悟,终于理解了上图中数据是正确的。如此我们就可以用美术的直观形象思维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学习中的抽象概念,实现教学目标。爱因斯坦说:“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想象是无限的”。再如一个最简单的数学减法问题:树上有10只鸟,用枪打掉一只还剩几只?我们小时候就经常被父母问,当时就会简单的认为10-1=9,可父母告诉我们正确答案是0只,他们说原因是枪一响,其它鸟就飞离树木了,所以树上没有鸟了。现在想一下,这样的回答也算是简单的数学加减法,如果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计算,那他们会感觉学习数学没有太多的乐趣。相反,如果我们加入美术的发散思维方式,那就会把简单的运算变成乐趣无穷的游戏。那怎么发散呢?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假设条件,就会出现不同结果:条件1、请问这支枪是无声手枪吗?如果不是,那它的声音响度是多大?2、请问树上的鸟听力都正常吗?3、请问这些鸟都能正常飞行吗?4、请问这些鸟有谈恋爱的吗(万一被打死的那只正处于热恋之中,另一只会为它殉情)?5、请问会出现一枪二鸟的情况呢?6、它们听到枪声飞起后,会撞到在一起吗?7、如果被打死的鸟往下掉的时候,被树枝挂住了,那树上就剩一只鸟,如果真的掉到了地面上,那树上就一只不剩了。这些假设情况的提出,使本来很枯燥乏味的计算题变得丰富有趣了,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至此,学生终于理解了数学与美术在表达对象时的区别,从而对数学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懂得了在生活中用左右半脑思考问题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