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析多维度意义任务 提升小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实践
【作者】 陈 军
【机构】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意义任务作为一种促进学生语言习得的重要途径,多维度意义任务旨在发展学生在不同场景下得体地进行言语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本文基于语言习得理论和任务型教学理论,阐述了五个维度的意义任务促进学生语用能力发展的实践。
【关键词】 小学英语;意义任务;语用能力
一、引言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含四个方面,即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教育部,2017),它是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发展而来的。语言能力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关键,即培养学生能够学会用英语去做事、去解决问题,而非仅仅让学生掌握一些语言知识、语法规则等。而反观目前的小学英语教学状况,由于现实环境、应试牵引和经验思维等因素影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还是以学习具体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语法规则等为主,学生的场景语用能力等较为欠缺,学生会默写单词,会背诵课文,能清晰地掌握语法规则,但却不能很好地在不同的场景下进行得体的交际和表达观点。本文笔者结合理论并通过实践,探索研究促英语小学生语用能力发展的五个维度的意义任务。
二、关于“意义任务”和“语用能力”
(一)意义任务
意义任务是基于任务型教学理念(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Theory)提出的一个概念,任务型教学理念指出,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课上完成任务来进行教学,它是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英语教学方法,它要求任务要具备真实性或类真实性。鲁子问(2003)将任务分为学习任务和真实任务两大类,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用语言去完成任务。
本文中的意义任务将明确界定任务聚焦于意义(meaning),而非形式(form),即为培养学生英语语用能力而设计的真实的、有意义的语言学习任务,学习者以意义为中心,根据场景调动语言或非语言资源进行意义共建,从而完成任务。语言形式的精确性、合规性可在不断运用中逐步得到修正,意义任务教学并非否定语言形式教学。根据任务的不同场景和任务难易度,本文将意义任务分为五个维度,即表述式任务、信息差任务、比较式任务、辩论式任务、方案式任务。
(二)语用能力
关于语用能力概念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Thomas将语用能力为达到特定交际目的有效使用语言和理解特定场景中的语言能力。Bachman的语言运用模型包括组织能力和语用能力,前者包含语法能力和语篇能力,后者包含实施能力和交际能力。本文中的语用能力将界定为在特定场景下得体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即能进行成功交际和解决问题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意义任务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社会交际、解决问题以及提升自身人文素养等,语言学习过程应当是模拟生活实际运用,进而提高语用能力。语言习得论学者认为仅仅聚焦语言输入(或记忆)或语言形式并不能使学生真正习得语言(Long,1983),不管在自然无意识的状态下还是在正规的课堂教学中,只有关注语言意义和内容的得体交际才是真正的语言习得(Ellis,1994)。从心理语言学角度看,人类语言的习得是对信息进行加工的心智运作、语言运用的过程,而意义任务可以诱导语言学习者参与这种心智运作、语言运用的过程(Skehan,1998)。 结合上述理论研究,本文将围绕五个维度的意义任务(即表述式任务、信息差任务、比较式任务、辩论式任务、方案式任务)进行案例分析,这五个维度的意义任务将应用于不同场景,最终促进学生语用能力发展,案例教材主要依据译林版《英语》(小学)。
(一)表述式任务
表述性任务一般用于阐述一个事实、叙述一个故事或向他人传达一些信息等用途。这种任务在实际生活中也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形式可以是复述、演讲、转述、讲(编)故事等等。以译林版《英语》教材为例,在教授完Story time或Cartoon time 板块时,可以结合课文主题,设计用英语复述故事、续编故事、介绍自己制作的海报或分享信息等表述性任务活动,学生表述的过程是语言建构和语言习得的过程。学生输出语言时,是聚焦意义的。
(二)信息差任务
信息差指双方在场景交际中因各自掌握信息不同而产生的差距,信息差是传递和获取信息的诱因,信息差任务可促进语言的真实运用和习得。信息差任务可以用于口语教学或师生话语活动。比如在教授译林版《英语》六年级下Unit 6 An interesting country一课时,可设计了一个Guessing game的活动,任务是学生根据所提供的英语语句猜国名,活动过程如下:
T: I will describe the country sentence by sentence and please guess the name of the country.
T: It’s a big country.
S1: It’s China. S2: It’s the USA. S3: It’s Japan … (如果国家符合 “大” 这个条件就反馈Maybe, 如果不符合就反馈No)
T: People usually drive on the left side. ….
这种通过逐步地提供信息,让学生不断地猜,直到最后教师告知答案。在交际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等的,正是这种“不对等”(即信息差)激发了学生思维和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在此活动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回答,增加追问以提升言语深度。师生话语过程既是语言习得的过程,是文化渗透的过程,是聚焦语言意义的过程。
信息差任务也可用于阅读教学环节。教师可将全班学生分为两大组(A组、B组),同桌两个学生一个属于A组、另一个属于B组,分别给两组学生发相应的阅读材料(部分关键词语被隐去以横线代替),A组学生需向B组学生提问获得有用信息完成内容填空,从而完成任务。
(三)比较式任务
比较式任务指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事物或现象,找出区别并进行解释的任务活动。这类任务旨在通过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并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这类任务可运用于文化类题材的教学活动。以译林版《英语》五下Unit3 Culture time板块为例,课前,可让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搜集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对相同事物用不同英语单词表述的案例,并制作成海报或PPT来汇报,汇报语言建议框架如下:In the UK, we say toilet, but in the US we say restroom. …
(四)辩论式任务
辩论式任务,顾名思义是学生就某一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反驳别人的观点。这类任务一般适用于小学英语高年级学生,完成这类任务,学生需一定的语言知识储备和言语技能。
以译林版《英语》六年级下Unit2 Good habits一课为例,在学完该课后,可设计一个题为Learning English by phones is good or bad的辩论式任务,具体程序如下:(1)任务预热。教师通过头脑风暴活动,让学生列出Learning English by phones的优缺点;(2)任务准备。将全班学生根据学生意愿分成“正方”“反方”两大组,学生每四人组成临时小组,并在组内阐述自己观点,学生记下关键词或画图表辅助表达;(3)任务实施。正方和反方的学生分别上台表述观点、反驳或补充等。
(五)方案式任务
方案式任务是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用语言阐述方案可行性,任务核心是解决问题并提出理由。可结合课文主题来设计方案式任务,也可结合所学功能语句来设计。比如,在学习到I need…这类句型时,可设计“孤岛求生”类的方案式任务,任务要求如下:在一个孤岛上,要生活一个月,但只能携带所列10样物品中的3样物品,请给出方案,并简要说明原因。这类任务由于对学生的语言知识要求较高,可以让学生回家通过查阅电子词典、网络等手段完成方案和阐述文本框架,学生在表述方案的过程中是聚焦意义和思维的,将有力地促进语言习得。
四、结束语
语言学习的目的是用英语去做事,提升人文素养,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授英语时,要时时创设条件让学生自然习得语言,能够在场景下得体地运用语言,聚焦语言的意义,体验语言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Ellis, R. (199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UP.
[2]Long, M. H. (1983).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oweley: Newbury House.
[3]Skehan, P. (1998).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何锋等,2014,《英语》,南京:译林出版社。
[5]教育部,2017,《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6]鲁子问,2003,《中小学英语真实任务教学实践论》,上海: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关键词】 小学英语;意义任务;语用能力
一、引言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含四个方面,即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教育部,2017),它是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发展而来的。语言能力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关键,即培养学生能够学会用英语去做事、去解决问题,而非仅仅让学生掌握一些语言知识、语法规则等。而反观目前的小学英语教学状况,由于现实环境、应试牵引和经验思维等因素影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还是以学习具体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语法规则等为主,学生的场景语用能力等较为欠缺,学生会默写单词,会背诵课文,能清晰地掌握语法规则,但却不能很好地在不同的场景下进行得体的交际和表达观点。本文笔者结合理论并通过实践,探索研究促英语小学生语用能力发展的五个维度的意义任务。
二、关于“意义任务”和“语用能力”
(一)意义任务
意义任务是基于任务型教学理念(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Theory)提出的一个概念,任务型教学理念指出,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课上完成任务来进行教学,它是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英语教学方法,它要求任务要具备真实性或类真实性。鲁子问(2003)将任务分为学习任务和真实任务两大类,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用语言去完成任务。
本文中的意义任务将明确界定任务聚焦于意义(meaning),而非形式(form),即为培养学生英语语用能力而设计的真实的、有意义的语言学习任务,学习者以意义为中心,根据场景调动语言或非语言资源进行意义共建,从而完成任务。语言形式的精确性、合规性可在不断运用中逐步得到修正,意义任务教学并非否定语言形式教学。根据任务的不同场景和任务难易度,本文将意义任务分为五个维度,即表述式任务、信息差任务、比较式任务、辩论式任务、方案式任务。
(二)语用能力
关于语用能力概念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Thomas将语用能力为达到特定交际目的有效使用语言和理解特定场景中的语言能力。Bachman的语言运用模型包括组织能力和语用能力,前者包含语法能力和语篇能力,后者包含实施能力和交际能力。本文中的语用能力将界定为在特定场景下得体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即能进行成功交际和解决问题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意义任务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社会交际、解决问题以及提升自身人文素养等,语言学习过程应当是模拟生活实际运用,进而提高语用能力。语言习得论学者认为仅仅聚焦语言输入(或记忆)或语言形式并不能使学生真正习得语言(Long,1983),不管在自然无意识的状态下还是在正规的课堂教学中,只有关注语言意义和内容的得体交际才是真正的语言习得(Ellis,1994)。从心理语言学角度看,人类语言的习得是对信息进行加工的心智运作、语言运用的过程,而意义任务可以诱导语言学习者参与这种心智运作、语言运用的过程(Skehan,1998)。 结合上述理论研究,本文将围绕五个维度的意义任务(即表述式任务、信息差任务、比较式任务、辩论式任务、方案式任务)进行案例分析,这五个维度的意义任务将应用于不同场景,最终促进学生语用能力发展,案例教材主要依据译林版《英语》(小学)。
(一)表述式任务
表述性任务一般用于阐述一个事实、叙述一个故事或向他人传达一些信息等用途。这种任务在实际生活中也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形式可以是复述、演讲、转述、讲(编)故事等等。以译林版《英语》教材为例,在教授完Story time或Cartoon time 板块时,可以结合课文主题,设计用英语复述故事、续编故事、介绍自己制作的海报或分享信息等表述性任务活动,学生表述的过程是语言建构和语言习得的过程。学生输出语言时,是聚焦意义的。
(二)信息差任务
信息差指双方在场景交际中因各自掌握信息不同而产生的差距,信息差是传递和获取信息的诱因,信息差任务可促进语言的真实运用和习得。信息差任务可以用于口语教学或师生话语活动。比如在教授译林版《英语》六年级下Unit 6 An interesting country一课时,可设计了一个Guessing game的活动,任务是学生根据所提供的英语语句猜国名,活动过程如下:
T: I will describe the country sentence by sentence and please guess the name of the country.
T: It’s a big country.
S1: It’s China. S2: It’s the USA. S3: It’s Japan … (如果国家符合 “大” 这个条件就反馈Maybe, 如果不符合就反馈No)
T: People usually drive on the left side. ….
这种通过逐步地提供信息,让学生不断地猜,直到最后教师告知答案。在交际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等的,正是这种“不对等”(即信息差)激发了学生思维和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在此活动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回答,增加追问以提升言语深度。师生话语过程既是语言习得的过程,是文化渗透的过程,是聚焦语言意义的过程。
信息差任务也可用于阅读教学环节。教师可将全班学生分为两大组(A组、B组),同桌两个学生一个属于A组、另一个属于B组,分别给两组学生发相应的阅读材料(部分关键词语被隐去以横线代替),A组学生需向B组学生提问获得有用信息完成内容填空,从而完成任务。
(三)比较式任务
比较式任务指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事物或现象,找出区别并进行解释的任务活动。这类任务旨在通过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并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这类任务可运用于文化类题材的教学活动。以译林版《英语》五下Unit3 Culture time板块为例,课前,可让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搜集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对相同事物用不同英语单词表述的案例,并制作成海报或PPT来汇报,汇报语言建议框架如下:In the UK, we say toilet, but in the US we say restroom. …
(四)辩论式任务
辩论式任务,顾名思义是学生就某一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反驳别人的观点。这类任务一般适用于小学英语高年级学生,完成这类任务,学生需一定的语言知识储备和言语技能。
以译林版《英语》六年级下Unit2 Good habits一课为例,在学完该课后,可设计一个题为Learning English by phones is good or bad的辩论式任务,具体程序如下:(1)任务预热。教师通过头脑风暴活动,让学生列出Learning English by phones的优缺点;(2)任务准备。将全班学生根据学生意愿分成“正方”“反方”两大组,学生每四人组成临时小组,并在组内阐述自己观点,学生记下关键词或画图表辅助表达;(3)任务实施。正方和反方的学生分别上台表述观点、反驳或补充等。
(五)方案式任务
方案式任务是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用语言阐述方案可行性,任务核心是解决问题并提出理由。可结合课文主题来设计方案式任务,也可结合所学功能语句来设计。比如,在学习到I need…这类句型时,可设计“孤岛求生”类的方案式任务,任务要求如下:在一个孤岛上,要生活一个月,但只能携带所列10样物品中的3样物品,请给出方案,并简要说明原因。这类任务由于对学生的语言知识要求较高,可以让学生回家通过查阅电子词典、网络等手段完成方案和阐述文本框架,学生在表述方案的过程中是聚焦意义和思维的,将有力地促进语言习得。
四、结束语
语言学习的目的是用英语去做事,提升人文素养,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授英语时,要时时创设条件让学生自然习得语言,能够在场景下得体地运用语言,聚焦语言的意义,体验语言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Ellis, R. (199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UP.
[2]Long, M. H. (1983).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oweley: Newbury House.
[3]Skehan, P. (1998).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何锋等,2014,《英语》,南京:译林出版社。
[5]教育部,2017,《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6]鲁子问,2003,《中小学英语真实任务教学实践论》,上海: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