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深入课堂感悟好课
【作者】 黄 腾
【机构】 浙江省玉环市楚门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有人这么说:达成教学目标的课是好课;学生主动参与的课是好课;听课老师被感动了,这课应该是好课;教学设计很新颖独特的课是好课……那么怎样的课才是好课呢?
一、激荡学生的情感积淀,在情感的浸润中促进学生发展
如《父母的疼爱》,老师在设计“感受父母疼爱”这一环节时,通过故事会的形式,事先要求学生从家里带来一些能体现父母关爱自己的小物品,然后交流背后的温馨故事。学生从全家福照片谈到了生日礼物,从妈妈亲手织的充满浓浓爱意的小毛衣谈到自己生病的病历卡,学生渐渐地从这些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感受到了家人的爱。借着学生情感的涌现,王老师穿插了《天亮了》,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心境,韩红那高亢的嗓音,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歌曲播放完毕,那短短的几秒钟的留白,整个教室鸦雀无声,不正如古人所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吗?教室的角角落落都溢满了情,每个人心灵深处都为之震撼。音乐、画面,学生的情绪被感染了,在生死关头,父母之爱所迸发出来的力量让人肃然起敬!也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父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在冲突的解决中促进学生发展
如《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主题是让学生感受到塑料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塑料的特点,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严重的“白色污染”。塑料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与它给环境造成的“白色污染”之间,都呈现了一种难以抉择的矛盾和冲突,教师的任务就是给学生一把“钥匙”,自己去解决这些矛盾与冲突,这一过程也正是提升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过程。在课中,李老师出示了大量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白色污染”带给人类的各种危害,视觉带来的震撼是巨大的,学生在这些图片、数字、资料面前惊讶了,也许生活中他们零星地知道一些“白色污染”的知识,但这节课的内容在他们的内心引起了震动,这样为下一个环节——治理“白色污染”行动奠定了情感基础。塑料的优点与白色污染之间就是矛盾的冲突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有了矛盾、冲突,学生才会有了寻求解决办法的动力与渴求,而这才能真正指导学生生活,提高学生生活的,课堂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探究、透视问题的全部。
三、呈现学生未曾有过的行为,在行动的震撼中促进学生发展
在《品德与社会(生活)》课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开发和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如《聪明屋》,课堂上充分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解决生活问题,体验到自己动手做带来的乐趣,让学生在自己做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有了自信心,有了动力。让学生通过活动感受到,原来小发明就是这样做出来的,只要善于、敢于想象,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能解决,而且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能干……在内外驱力的强大作用下,学生才会真正在生活中去延续、去行动。
所以,一堂好课的最主要的标准:学生的发展性。本人认为品德教学中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蹲下来看孩子
德育课程是儿童的课程,儿童自然是德育课程的主体。教学者必须蹲下来,以儿童的视角观察生活,审视社会,勇于创新,努力建构儿童喜爱的课堂,和儿童进行平等的对话,任何一个参与论证者都是通过讨论、回答提出的论点,或者反驳其他人的主张表现出自己的合理性或不合理性,而不受其地位的影响,施教者与受教者是平等互动的关系,受教育者之间也拥有平等对话的权利。德育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主体,以儿童自己的探索、认知、体验来建构完成;课程的实施不仅要促进儿童发展,使这个过程成为儿童有乐趣的学习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课程目标的实现是以儿童的发展为尺度。
二、灵活运用教材
“教材与其他读物之不同在于它要通过教学而实现学生的自我建构,达到使学生发展的目的。教学赋予教材以生命。”教材不仅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它一旦进入教学过程,教师必定要根据自己的风格对其进行选择、解读,并在教学的双向交流中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碰撞、激活,进行再加工,因此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参与了教材的再创作。在“课程标准→教材→教师→学生”的流程中,课程标准是依据,教材根据儿童生活选材,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引导学生更好地走向未来的生活,因此是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向儿童叙述一个个生活事件,却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展示社会生活的全部,这就要求教者根据学生实际大胆取舍,补充学生确实需要的主题。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课程性质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不是行为规范、历史、地理等知识的简单相加,不是一个知识“拼盘”,而是一种“化合物”,一种“合金”。因此品德教学不只是“颈部以上的事情”,而是学生认知、情感、意志、躯体“全部沉浸”的过程,是生命整体投入的过程。新基础教育主张今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应当把形成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作为核心价值,在教育的一切活动中都体现这一价值。“发展”作为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不是外铄的,也不是内发的,人的发展只有在人的各种关系与活动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道德教育从其根本宗旨来说是成人(使人成为人)的教育,就其具体目标来说是成就人的德性的教育(德性是人性的自觉,它使人成为人)”。品德培养的目的不在于告诉他们多少道理,使他们去遵守多少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形成基本的待人处事的正确观念以及思考问题的正确取向。
一、激荡学生的情感积淀,在情感的浸润中促进学生发展
如《父母的疼爱》,老师在设计“感受父母疼爱”这一环节时,通过故事会的形式,事先要求学生从家里带来一些能体现父母关爱自己的小物品,然后交流背后的温馨故事。学生从全家福照片谈到了生日礼物,从妈妈亲手织的充满浓浓爱意的小毛衣谈到自己生病的病历卡,学生渐渐地从这些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感受到了家人的爱。借着学生情感的涌现,王老师穿插了《天亮了》,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心境,韩红那高亢的嗓音,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歌曲播放完毕,那短短的几秒钟的留白,整个教室鸦雀无声,不正如古人所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吗?教室的角角落落都溢满了情,每个人心灵深处都为之震撼。音乐、画面,学生的情绪被感染了,在生死关头,父母之爱所迸发出来的力量让人肃然起敬!也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父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在冲突的解决中促进学生发展
如《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主题是让学生感受到塑料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塑料的特点,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严重的“白色污染”。塑料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与它给环境造成的“白色污染”之间,都呈现了一种难以抉择的矛盾和冲突,教师的任务就是给学生一把“钥匙”,自己去解决这些矛盾与冲突,这一过程也正是提升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过程。在课中,李老师出示了大量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白色污染”带给人类的各种危害,视觉带来的震撼是巨大的,学生在这些图片、数字、资料面前惊讶了,也许生活中他们零星地知道一些“白色污染”的知识,但这节课的内容在他们的内心引起了震动,这样为下一个环节——治理“白色污染”行动奠定了情感基础。塑料的优点与白色污染之间就是矛盾的冲突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有了矛盾、冲突,学生才会有了寻求解决办法的动力与渴求,而这才能真正指导学生生活,提高学生生活的,课堂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探究、透视问题的全部。
三、呈现学生未曾有过的行为,在行动的震撼中促进学生发展
在《品德与社会(生活)》课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开发和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如《聪明屋》,课堂上充分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解决生活问题,体验到自己动手做带来的乐趣,让学生在自己做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有了自信心,有了动力。让学生通过活动感受到,原来小发明就是这样做出来的,只要善于、敢于想象,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能解决,而且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能干……在内外驱力的强大作用下,学生才会真正在生活中去延续、去行动。
所以,一堂好课的最主要的标准:学生的发展性。本人认为品德教学中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蹲下来看孩子
德育课程是儿童的课程,儿童自然是德育课程的主体。教学者必须蹲下来,以儿童的视角观察生活,审视社会,勇于创新,努力建构儿童喜爱的课堂,和儿童进行平等的对话,任何一个参与论证者都是通过讨论、回答提出的论点,或者反驳其他人的主张表现出自己的合理性或不合理性,而不受其地位的影响,施教者与受教者是平等互动的关系,受教育者之间也拥有平等对话的权利。德育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主体,以儿童自己的探索、认知、体验来建构完成;课程的实施不仅要促进儿童发展,使这个过程成为儿童有乐趣的学习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课程目标的实现是以儿童的发展为尺度。
二、灵活运用教材
“教材与其他读物之不同在于它要通过教学而实现学生的自我建构,达到使学生发展的目的。教学赋予教材以生命。”教材不仅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它一旦进入教学过程,教师必定要根据自己的风格对其进行选择、解读,并在教学的双向交流中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碰撞、激活,进行再加工,因此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参与了教材的再创作。在“课程标准→教材→教师→学生”的流程中,课程标准是依据,教材根据儿童生活选材,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引导学生更好地走向未来的生活,因此是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向儿童叙述一个个生活事件,却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展示社会生活的全部,这就要求教者根据学生实际大胆取舍,补充学生确实需要的主题。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课程性质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不是行为规范、历史、地理等知识的简单相加,不是一个知识“拼盘”,而是一种“化合物”,一种“合金”。因此品德教学不只是“颈部以上的事情”,而是学生认知、情感、意志、躯体“全部沉浸”的过程,是生命整体投入的过程。新基础教育主张今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应当把形成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作为核心价值,在教育的一切活动中都体现这一价值。“发展”作为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不是外铄的,也不是内发的,人的发展只有在人的各种关系与活动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道德教育从其根本宗旨来说是成人(使人成为人)的教育,就其具体目标来说是成就人的德性的教育(德性是人性的自觉,它使人成为人)”。品德培养的目的不在于告诉他们多少道理,使他们去遵守多少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形成基本的待人处事的正确观念以及思考问题的正确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