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作者】 余 秀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潆溪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数学这门学科,自古以来就被认为为是理性最强的学科,需要聪明的大脑和天赋才能学好的,其实不然,对于天真浪漫的小学生来讲,他们接受各种文化知识的能力是等同的,那么如何才能学好数学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分析,不论学生自身的因素还是学校、家庭环境对学生自身兴趣的影响都与教师有直接关系,就像邓小平曾说的:“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同样,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也是在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呢?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又处于什么地位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浅见:
一、充分的准备是成功的前提
教学是一门艺术,备好课是搞好艺术的基本条件。不经武装的战士上战场,只能束手就擒;没有充分准备的教师上讲台,充其量是“信口开河”,决谈不上驾驭课堂的能力。那么,究竟要真正做到哪些环节才算是备好了一节课呢?
要备起点。起点要合适,采有利于促进知识迁移,学生才能学,才肯学;起点过低,学生没兴趣,不愿学;起点过高,学生又听不懂,不想学;要备重点。备课时要突出重点。一节课内,首先要在时间上保证重点内容重点讲,要紧紧围绕重点,以它为中心,辅以知识讲练,引导启发学生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做到心中有重点,讲中出重点,才能使整个一堂课有个灵魂;要备难点。所谓难点,即数学中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难点和重点有时是一致的。备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一定要注重分析,认真研究,抓住关键,突破难点;要备疑点。即学生易混、易错的知识点。备课时要结合学生的基础及实际能力,找准疑点,充分准备。
二、从和谐的师生关系中进行民主教学
在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轻松和谐,师生们展示的是真实的自我。课堂上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小声讨论,时而高声辩论。同学们争相发言,有的居高临下,提纲挈领;有的引经据典,细致缜密。针对同学们独具个性的发言,老师不时点头赞许,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则以信任鼓励的目光和话语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敢于讲真话、讲实话,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如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一课时,在教学生明确什么是分类知识之后,我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主动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将30多支不同颜色、不同长短、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的铅笔打乱放在一起,让学生去分类,看谁分得合理。同学们争先恐后抢着去分类:有按颜色分类的;有按长短分类的;有按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分类的;也有胡乱分的。再找学生说明这样分的理由,对讲不清理由的学生予以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主学习、主动实践。教师还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抱有一种想学、乐学、会学的态度。
三、创造贴近生活的故事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知识与学生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只有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兴趣,体现数学的价值和神奇,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发现自己在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或者是他们在数学或其他学科学习过程中能够思考或操作的、有趣的,具有探索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时体会数学与实际的联系,形成数学应用的意识,并以自己的独特视觉和策略解决问题。一个好的情景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激活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情景中确定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从而开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同时通过情景创设,使要解决的问题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从而获得新知识。如在教学“方向与位置”时,教师可抓住学生喜欢做游戏的心理,让学生在“热热身”的情景中完成学习任务,先让学生向前迈两步,向后退三步,向左弯弯腰,向右踢踢腿,向上拍拍手,向下拍拍手,然后让学生说出活动中用到了那些方向词语,最后让学生猜猜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感受新旧知识之间发生的联系。
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兴趣的作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由此可见,学习兴趣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起到决定性作用。要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就必须诱导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导入有趣。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一节课的前奏,也是一个重要环节。不少农村教师往往会忽视这一环节,以“开门见山”的形式直入主题,结果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如果能从教材内容需要出发,以创设情境、讲述故事、妙引笑话、问题设疑等方法来引导,给学生新鲜特别、富有情趣、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够引人入胜,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在较短时间内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课堂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想方设法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设计灵活多样、新颖别致的教学方法以扣住学生的情绪,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一改过去课堂沉闷的气氛。课堂气氛要活,学生思维要活,上课形式要活,就要抓住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从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出发来设计教学,如将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引进课堂,以学生喜欢的各种游戏展示活动内容或以竞赛、辩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贯穿整个课堂。在如此学习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情感得以交流,个性得到张扬,自主实践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整个课堂教学轻松活泼。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就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充分的准备是成功的前提
教学是一门艺术,备好课是搞好艺术的基本条件。不经武装的战士上战场,只能束手就擒;没有充分准备的教师上讲台,充其量是“信口开河”,决谈不上驾驭课堂的能力。那么,究竟要真正做到哪些环节才算是备好了一节课呢?
要备起点。起点要合适,采有利于促进知识迁移,学生才能学,才肯学;起点过低,学生没兴趣,不愿学;起点过高,学生又听不懂,不想学;要备重点。备课时要突出重点。一节课内,首先要在时间上保证重点内容重点讲,要紧紧围绕重点,以它为中心,辅以知识讲练,引导启发学生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做到心中有重点,讲中出重点,才能使整个一堂课有个灵魂;要备难点。所谓难点,即数学中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难点和重点有时是一致的。备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一定要注重分析,认真研究,抓住关键,突破难点;要备疑点。即学生易混、易错的知识点。备课时要结合学生的基础及实际能力,找准疑点,充分准备。
二、从和谐的师生关系中进行民主教学
在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轻松和谐,师生们展示的是真实的自我。课堂上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小声讨论,时而高声辩论。同学们争相发言,有的居高临下,提纲挈领;有的引经据典,细致缜密。针对同学们独具个性的发言,老师不时点头赞许,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则以信任鼓励的目光和话语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敢于讲真话、讲实话,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如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一课时,在教学生明确什么是分类知识之后,我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主动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将30多支不同颜色、不同长短、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的铅笔打乱放在一起,让学生去分类,看谁分得合理。同学们争先恐后抢着去分类:有按颜色分类的;有按长短分类的;有按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分类的;也有胡乱分的。再找学生说明这样分的理由,对讲不清理由的学生予以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主学习、主动实践。教师还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抱有一种想学、乐学、会学的态度。
三、创造贴近生活的故事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知识与学生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只有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兴趣,体现数学的价值和神奇,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发现自己在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或者是他们在数学或其他学科学习过程中能够思考或操作的、有趣的,具有探索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时体会数学与实际的联系,形成数学应用的意识,并以自己的独特视觉和策略解决问题。一个好的情景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激活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情景中确定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从而开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同时通过情景创设,使要解决的问题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从而获得新知识。如在教学“方向与位置”时,教师可抓住学生喜欢做游戏的心理,让学生在“热热身”的情景中完成学习任务,先让学生向前迈两步,向后退三步,向左弯弯腰,向右踢踢腿,向上拍拍手,向下拍拍手,然后让学生说出活动中用到了那些方向词语,最后让学生猜猜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感受新旧知识之间发生的联系。
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兴趣的作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由此可见,学习兴趣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起到决定性作用。要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就必须诱导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导入有趣。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一节课的前奏,也是一个重要环节。不少农村教师往往会忽视这一环节,以“开门见山”的形式直入主题,结果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如果能从教材内容需要出发,以创设情境、讲述故事、妙引笑话、问题设疑等方法来引导,给学生新鲜特别、富有情趣、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够引人入胜,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在较短时间内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课堂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想方设法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设计灵活多样、新颖别致的教学方法以扣住学生的情绪,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一改过去课堂沉闷的气氛。课堂气氛要活,学生思维要活,上课形式要活,就要抓住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从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出发来设计教学,如将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引进课堂,以学生喜欢的各种游戏展示活动内容或以竞赛、辩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贯穿整个课堂。在如此学习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情感得以交流,个性得到张扬,自主实践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整个课堂教学轻松活泼。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就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