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生科学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探究

【作者】 李长云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华封镇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科学学科优势,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获得良好的科学启蒙教育,为将来全面发展奠基。
  【关键词】 小学科学;实践能力;培养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一生将永远是摹仿的抄袭。”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对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样背景下,时代赋予教育的重任自然就转向到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小学科学,作为学生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平台,自然应加强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常根据学科特点,利用农村天然的环境优势,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小学生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指导课前探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日月星辰、江河湖海、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构成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是科学研究的对象。我校地处农村,形形色色的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随处可见;蚂蚁、蚯蚓、蜜蜂等动物学生经常见到,并有机会亲手触摸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利用农村的这一优势,指导学生联系教材内容,进行采集、捕捉、观察、探索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如教学《各种各样的叶》一课时,老师布置同学们采集了形状、颜色不同的植物的叶子,好奇的小同学通过采集、观察,发现了植物的叶片有宽有窄有尖,有绿有黄有红,他们兴趣盎然,提出了:“松树的叶子为什么会又细又尖?”“秋天的枫叶为什么会变红?”等等一系列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能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他们学习科学、获取知识基本能力的体现,这就把课前准备引入到探究性预习之中,为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指导课堂实验,培养学生自行探究的能力
  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科学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学科教学的特点。观察实验是科学学科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以往科学课堂教学模式不是“老师站着讲,黑板画画做实验”,就是“老师做实验,学生睁眼看得出结论那就算。”然而科学教学改革要求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亲自参加观察和实验,才能使学生获得更清晰的印象和更深的感性认识,才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充分重视指导学生进行分组观察、分组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自行探究能力。如教学《吸热散热》一课时,如果让学生看看图,说说话,不到半节课就教完一课,但是学生只能是囫囵吞枣,对“蒸发”这一科学现象一知半解,对“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这个教学难点将是一窍不通。为此,我在学生明白什么叫“蒸发”之后,指导学生讨论:刚从池塘洗完澡起来时,身上有什么感觉?同学们联系自己的体验都说:刚洗完澡出来时身上有冷的感觉。但当有的同学问为什么会这样?大家都茫然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让学生分组实验,每组准备两个温度计,在其中一个温度计的液端绑上个棉团,让学生分别读出两个温度计上相同的温度。然后让各组的同学往棉团上滴几滴液体,让学生观察温度计上温度的变化情况。这时,同学们议论开了。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动手又动脑,学会自行获取知识的方法,并能始终处于学习主动状态。如此探究,学得活,记得牢,自行探究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三、指导课后实践,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指导学生课后实践是课堂探究的延伸,它可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加深和扩展学生自己获得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它能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能使课前、课堂、课后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和应用知识的功能融为一体。如老师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变色龙和壁虎,要求学生找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同学们经过仔细观察,知道变色龙能随其周围环境的颜色而变化。根据这种特点,他们设想:研究变色服装,让解放军叔叔穿它,在敌人鼻子下打好埋伏战。看到壁虎的脚址下有皱纹,根据这种特点,孩子们设想:研制有皱纹的手套和脚套,让消防队叔叔戴上它,快速爬上墙壁完成抢险救灾任务。同学们滔滔不绝地介绍了自己怎样应用学过的科学知识,有的同学说:“我学过大气压力后,自制几个方便挂钩。”有的同学说:“妈妈煮菜时,油锅着火,我赶快用锅盖把锅盖严。”有的同学说:“我学过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告诉爷爷夏天自行车轮胎里的气不要充得太足,以免爆胎。”……这一切说明孩子们不仅认识了一些科学事物,而且能应用所获取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更可喜的是:他们的头脑里正在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主动性,正在不断地发展和升华。
  四、鼓励学生做小实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家庭小实验是科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补充,自由度大,贴近生活,可操作性强,趣味性强,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例如,在学完“光的反射”“光的折射”这后,我们就可鼓励学生回家做小实验——制作潜望镜、照相机、望远镜模型,并要求能画出光在仪器中的传播路径,然后在班级中进行制作比赛。有的学生用薯片纸筒将潜望镜中两片平面镜安装固定起来,有的选用了塑料筒固定安装,有的甚至选用软铁皮固定安装。照相机制作中,学生为了能更好地成像,研究出了用不全透明的薄膜来成像效果好,可见制作探究实效性很强。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学生科学实践能力培养,从探究学习入手,提高观察与实验能力,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在反复实践中提升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琴,小学生科学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探究[J].教师,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