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抓课后题,扎实语文素养训练

【作者】 王晓梅

【机构】 浙江省仙居县第一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部编教材《大自然的声音》第一课时教学例谈

  统编教材采取“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双线编排,每个单元导语都点明“语文要素”训练点,教师可根据单元要求、课文特点和学段目标来制定教学目标。但由于新课文参考资料较少,有时候会觉得课文特点难以把握。我在学校“扎实训练”主题的新教材教学比武中上了《大自然的声音》一课,得到了一致好评,老师们纷纷向我讨要教案和课件。在设计者一课教学活动时我们团队老师采用的主要秘诀就是抓课后题,把语文素养训练点落到实处。
  一、课前练,运用课后题预习,训练自学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叫他们预习不可。”平常的预习形式往往就是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遇到生字多读几遍”。这样预习对于学生在自学方法上没有指导,在自学能力上促进不大。《大自然的声音》一课共有五道课后题。我利用现成的课后题,让学生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自己能力和兴趣选做一至三题。有能力的还可以在书本上先写一写,听了课之后如果有出入到时候可以再改。
  课前,我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孩子们已经读熟了课文,对部分词语也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理解,绝大部分孩子已经把课后题第二题填好了。这就为第一环节的词语学习、第二环节利用关键语句梳理课文内容节省了时间。
  课后题不仅用于课后巩固,把课后题变成“课前练”,让学生带课后题预习,既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又免去了了教师设计预习题的负担。但是也要根据学生实际选择运用。比如本课选做一到三题,因为这些是积累、理解、阅读题,是学生自己可以跳一跳做到的。就是看起来稍有难度的第二题,学生也已经接触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三上第六单元“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因此这些对学生来说都是已经具备一定能力了的。而第四第五除了控制题量的需要,还因为第四需要在课文学习中进行迁移训练,第五则作为课后拓展阅读。
  二、巧串连,运用课后题梳理课文内容,训练概括能力







  右图是课后第二题。这一题要求利用关键词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是本课在结构上的特点,也是前一个单元要素“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的提升点。学生经过预习,已经填好了“框架图”。因此我在第一环节检查预习学习字词之后,从学生已知点出发,让学生直接口头填空,然后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办法找到这些句子的。接着把这三个句子连起来说一说课文写了哪些大自然的声音。点明我们不仅可以“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还可以借助关键语句梳理课文内容。与三下“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把事情写清楚的”等训练要素相连接。从运用方法自己学习,展示成果,再运用新方法进行概括,由句到段再到篇,学生的运用能力、学习能力都得到有序提升,并且在学习中获得新的能力。这样就把各级的训练要素串接起来,达到了前后贯通,有序提升。
  三、分步走,运用课后题积累语言,训练理解能力
  课后第三题是“读读下面描写声音的词语(下图B组),再说说你在哪里听到过这样的声音。”按理说,一道词语理解积累的题目至少应该放在第二题前面才对。但是仔细阅读,我们发现,这一题其实就是本单元本课的重难点所在。首先,这一组描写声音的词它不同于文中其它直接描写声音的拟声词,它是间接描摹的;其次,它不是词语,它是词组;第三,它不是可直接感知的,而是需要学生以生活经验为基础来联想理解的。








  那如何落实这组词的理解和积累呢,我们对这道题进行了三步分解。第一步是在预习中让学生自己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第二步是在词语教学中让学生边读边找出表示声音的词,通过交流比较发现这组难找的描写声音词与第一组好找的拟声词的不同,进而分享自己独特的理解;第三步是在朗读环节中把词语放到句子中再次品味。这样分步走,层层深入地进行理解比较积累运用,把课文的重难点真正落到了实处。
  四、细挖掘,运用课后题品味词句,训练高阶思维
  课后题第一题是“朗读课文,体会大自然声音的美妙。背诵2-3自然段。”老师们指导朗读体会时的一般步骤是:

  1.认真默读第二自然段,圈划词句,体会“美妙”;
  2.交流,把自己觉得美妙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3.教师相机指导,点拨想象。
  4.通过朗读读出“美妙”。


  但是我们团队在阅读这段文字的时候,关注了文字背后的逻辑:共四句话,第一句是总写;二三两句侧重于声音的多,而且二三句之间是果因关系;第四句侧重于写声音的美妙,分“微风”“狂风”两种情况。有了对文字的把握,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就有所侧重了。在第三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抓住第一个总起句子追问:

  1.课文说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你觉得音乐家是怎样的人?
  2.那风这个音乐家也能演奏“许多”乐曲吗,也能演奏得很“美妙”吗?请你再到课文中找找答案。















  学生通过阅读,明确了风是一个真正的音乐家,因为它会让树叶“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教师顺势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树叶会唱出哪些“不同的歌曲”;适时积累并口头运用拟声词;再通过引读句子,揭示内在的因果关系。而在引导感受品味美妙的时候,我们在第一环节词语教学的基础上先是让学生边读边自主选做配套的课堂作业本第三题:
  然后边交流边随机指导朗读。由于词语教学环节的交流分享,大部分学生都能用想象丰富语境中声音的形象,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学生个性化的朗读精彩纷呈。接着我用配乐拓宽学生的艺术审美,进一步塑造了文字中微风狂风的形象。最后,通过用第一环节中的A组词替换B组词的比较感受课文文字的生动优美,初步感知比喻和拟人的写法。
  通过对课后题要求“朗读”“体会”的仔细挖掘,把平面的“边读边想象”变成了多维立体有深度的朗读体会。这样的朗读,不仅仅是在理解、积累,更是在分析、欣赏、比较。这样的朗读不是浮于表面的朗读,而是渗透思维训练,提高审美能力,注重表达方法指导的深度朗读。更好地落实了“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这一单元训练要素。
  五、变一变,运用课后题模仿表达,训练表达能力
  课后题最后一道是小练笔:“你听到过哪些‘美妙的声音’,试着写几句话和同学交流,如,‘鸟儿是大自然的歌手......’‘厨房是一个音乐厅……’。”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围绕总起句写话,这是一个文本方法和内容迁移的好练习。在通过句子比较感受了比喻拟人写法好处之后,我马上提出“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它还会在哪里演奏它的手风琴呢?请你也学着课文的写法,夸一夸风。”并给出总起句:“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在        演奏他的手风琴。”由于对风有了充分的交流分享感悟,学生还沉浸在对风的喜爱热情之中,有的说风还会在公园演奏它的手风琴,有的说风还会在大海,有的说风还会在妈妈晒的衣服上演奏他的手风琴......一个个讲的眉飞色舞,情动而辞发。
  对于习作起步阶段的孩子,我把这道题变了一下,难度降得更低一点,给他们一个明确的语言训练的支架——相同的内容,相同的表达结构,相同的语言表现手法。这样“架梯子”练习,学生得到的就不仅仅是联系生活实际的简单表达,还关注了自己表达语言的美感。
  新教材按照课标的学段目标把语文素养构成的知识点、能力点分层落实到各个单元。相对于单元导语,每课的课后题则更为详细更有针对性地对本课阅读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能力训练点作了提示,是我们制定目标设计教案进行教学的一个好抓手。但是要用好课后题,还需要我们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变通,进行有效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