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初中数学教学后进生转化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雷 阳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城东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要转化后进生,让他们快速提高数学成绩,就要分析造成他们成绩差的原因,再针对情况因材施教,加强他们方法指导和学习兴趣培养。
【关键词】 初中数学;转化;后进生;实践策略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也是“智慧的火花”,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正因如此,其也在考量着学生思维,特别是其抽象性和逻辑性特征。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学科,许多在小学阶段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进入到初中阶段,数学给他们的印象就开始变化了。到了初三年级,很多学生就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有了“惧怕”的学习心理了。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学生开始讨厌数学课,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数学后进生。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一线教师,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就是必须转化后进生,这是数学教学不可回避的责任。下面,我结合这几年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谈谈转化数学后进生的实践策略与思考。
一、认真分析,全面了解,掌握导致数学后进生形成的原因
因材施教是我们数学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让学生获得最好的数学教育的重有效途径。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辨才识人”,分析学生差的原因,找到转差的方法。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后进生实际上“后天”造成的,原因如下几种。
(一)学习不主动。许多学生进入初中后,还像小学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做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二)学习不得法。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学生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三)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常轻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他们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只对难题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时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二、对症下药、分类辅导,加强后进生数学针对性辅导
针对造成学生数学成绩差的原因,我们应针对病情“对症下药”,尽可能地把造成数学差原因相同的学生分在一组,采取针对教育、分类辅助的方法进行转差。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形成系列化转差策略,才能在日常教学中收到转差效果。
(一)循序渐进,防止急躁。做好学生心理教育工作,这是我们转差的前提,有必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发展心理。由于学生阅历有限,为数不少的初中学生容易急躁。有的学生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学生想靠几天“冲刺”就一蹴而就,有的学生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识、发现新知识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许多优秀的学生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
(二)研究学科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方法因人而异,但学习的四个环节(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和一个步骤(复习总结)是少不了的。
三、激发兴趣,创设情镜,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之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而我发现发现,后进生往往有一个坏习惯,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交头接耳开小差,有时为了应付老师的作业而东抄西抄。教师应该充分重视这些弱点,不是压制“交头接耳开小差”现象,而是尽量创造条件,让他们说,让学生讨论。通过巧妙的提问激起学生思考、讨论的兴趣;创设情境,引出知识的讲授,或作为各种能力训练之先导。在数学学习中,让学生既是观众,又是导演、演员,有时还是评论家,让他们乐在其中。
教学中还应适当地分解知识难点,合理划分课堂教学层次,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由低向高一步步攀登,让学生尝到探索之乐、成功之乐。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做课堂练习时,首先建立起使每个学生在解题中都有把握获得成功的条件,即给他们一些铺垫性的容易解出来的问题。然后预先告诉学生,将要给他们一些难题,而实际上还是他们力所能及的题。事后,当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信心有所增强,从成功中得到了喜悦,从而产生了再想解题的愿望后,教师再给他们一些稍有难度的题。这时也可给学生适当解题铺垫,使大部分同学再次成功。这种做法对增强学生自信心会起到极好的作用,也能让后进生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总之,提高后进生的数学成绩并非一朝之功,不仅需要学生有耐心和毅力,还需要数学教师有耐心,加强辅导,落实到日常教学中。作为初中数学老师,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切实找到转化策略,加强针对性教育。同时,还要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成绩,让他们走到优等生行列中来。
参考文献:
[1]郑青梅,初中数学教学中后进生转化的策略探究[J].教学与研究,2017年。
【关键词】 初中数学;转化;后进生;实践策略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也是“智慧的火花”,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正因如此,其也在考量着学生思维,特别是其抽象性和逻辑性特征。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学科,许多在小学阶段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进入到初中阶段,数学给他们的印象就开始变化了。到了初三年级,很多学生就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有了“惧怕”的学习心理了。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学生开始讨厌数学课,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数学后进生。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一线教师,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就是必须转化后进生,这是数学教学不可回避的责任。下面,我结合这几年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谈谈转化数学后进生的实践策略与思考。
一、认真分析,全面了解,掌握导致数学后进生形成的原因
因材施教是我们数学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让学生获得最好的数学教育的重有效途径。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辨才识人”,分析学生差的原因,找到转差的方法。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后进生实际上“后天”造成的,原因如下几种。
(一)学习不主动。许多学生进入初中后,还像小学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做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二)学习不得法。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学生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三)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常轻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他们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只对难题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时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二、对症下药、分类辅导,加强后进生数学针对性辅导
针对造成学生数学成绩差的原因,我们应针对病情“对症下药”,尽可能地把造成数学差原因相同的学生分在一组,采取针对教育、分类辅助的方法进行转差。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形成系列化转差策略,才能在日常教学中收到转差效果。
(一)循序渐进,防止急躁。做好学生心理教育工作,这是我们转差的前提,有必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发展心理。由于学生阅历有限,为数不少的初中学生容易急躁。有的学生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学生想靠几天“冲刺”就一蹴而就,有的学生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识、发现新知识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许多优秀的学生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
(二)研究学科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方法因人而异,但学习的四个环节(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和一个步骤(复习总结)是少不了的。
三、激发兴趣,创设情镜,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之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而我发现发现,后进生往往有一个坏习惯,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交头接耳开小差,有时为了应付老师的作业而东抄西抄。教师应该充分重视这些弱点,不是压制“交头接耳开小差”现象,而是尽量创造条件,让他们说,让学生讨论。通过巧妙的提问激起学生思考、讨论的兴趣;创设情境,引出知识的讲授,或作为各种能力训练之先导。在数学学习中,让学生既是观众,又是导演、演员,有时还是评论家,让他们乐在其中。
教学中还应适当地分解知识难点,合理划分课堂教学层次,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由低向高一步步攀登,让学生尝到探索之乐、成功之乐。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做课堂练习时,首先建立起使每个学生在解题中都有把握获得成功的条件,即给他们一些铺垫性的容易解出来的问题。然后预先告诉学生,将要给他们一些难题,而实际上还是他们力所能及的题。事后,当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信心有所增强,从成功中得到了喜悦,从而产生了再想解题的愿望后,教师再给他们一些稍有难度的题。这时也可给学生适当解题铺垫,使大部分同学再次成功。这种做法对增强学生自信心会起到极好的作用,也能让后进生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总之,提高后进生的数学成绩并非一朝之功,不仅需要学生有耐心和毅力,还需要数学教师有耐心,加强辅导,落实到日常教学中。作为初中数学老师,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切实找到转化策略,加强针对性教育。同时,还要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成绩,让他们走到优等生行列中来。
参考文献:
[1]郑青梅,初中数学教学中后进生转化的策略探究[J].教学与研究,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