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朱 艳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实验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我们应从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入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重点在作文课堂中,既授写的方法,又要激发学生自我改意识。
  【关键词】 小学语文;写作能力;培养;有效

  作文教学,又称习作教学,从三年级起,作文教学就从低段的写话过渡到了习作,就开启了学生写作模式。我们知道,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当着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重任。实践表明,学生经常作文不仅能提高文字表达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水平。作文教学既是小学语文教学重点,又是难点。目前,很多学生谈文色变,害怕作文,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全面推进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应创新教学策略,突破作文教学瓶颈,让学生作文能力日渐提高。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小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实践策略。
  一、加强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乐于作文的原因。从目前来看,很多学生对周围事物缺乏细致的观察,实践又少,写作文兴趣淡薄,视作文为苦差事。有了这种作文心理,有畏惧感,自然写不出好文章。因此,作为一线老师,我们首先就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增强作文信心,充分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作文教学,这样才能有效激发他们作文主体性,自觉成为“我要写”的实践者。多年实践告诉我们,能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方法很多,对于小学生,最好的方法就是激励赏识,让他们看到作文的进步。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给儿童以劳动的快乐,取得学习成绩的快乐,呼唤隐藏在他们心中的自豪感、自尊感。这就是教育工作的一条金科玉律。”而对于学生感觉特别难的作文,我们在教学中更应如此。
  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为生活而作,依生活而写,是作文的首要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积累作文所需要的素材,把亲历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作文素材,就可以使写起来“有话可说”。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很严重,仿写、甚至抄袭现象还较普遍,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这些都是缺乏生活素材的反映,说明加强生活积累的重要性了。
  (一)教会学生观察生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到:“观察是认识的出发点,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是正常思维的必要条件。”素材积累更需有观察,从观察中获取第一手信息,是我们写出有新意文章的前提。我们知道,观察可分有意观察和随意观察,但在作文中我们应让学生有意识地、有目的去观察获取信息。为此,我们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观察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日月星空……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不仅能激起学生作文的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还能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能体验生活。
  (二)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实践出真知。我们从作文训练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
  三、抓实作文教学过程
  课堂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主阵地,在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时,我们应要求小学生“我手写我说”,把自己在社会生活实际中不同经历,用书面语言积极、真实、客观地反映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这符合新课标提倡作文讲真话,述真事,抒真情的精神,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一定的现实作用,我们一定抓实。在实践中,我们应将观察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观察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整合到写作中来,鼓励学生写亲身经历的作文。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历”的写作意识,就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作文呈现个性风格。老师应大力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表达,甚至宽容学生的一些毛病,让他们自我成长,从而使学生个性在文章中日益张扬起来,让一个个不同的“我”在作文中活灵活现、充分展现。
  四、培养学生自能改意识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培养学生自能改文的意识和能力是作文教学一个重要任务。目前,很多班级都是改写分离,学生是写的主体,老师是改的主体,这是错误的,不能包办代替学生修改,改应是学生作文的一个重要环节,他们才是改文的施动者。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形成主动改文的意识,还要有自能改文的能力。落实到实践中,教师作文批改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在批改时要将鼓励与批改方法通过作文批改示范出来,让学生从老师的批改和评语中学到方法,受到激励,扬起作文信心。值得一提的是,在修改学生作文时,要尊重学生作文的原意和思路。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有限,他们的表达方式可能有所欠缺,但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他们也会合理,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教师对小学生的写作要求太过严格,容易打击小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其惧怕写作。因此,教师在批改作文过程中,只要学生的表达真实,哪怕有点幼稚,也不用大量的给予删减,教师批改作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改作文的方法,自己修改,而不是教师来修改文章。
  以上就是我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上的一些理解和感悟。我相信在新教改理念沐浴下,立足学生实际,创新写作培养能力有效策略,就能给学生自由表达空间,学生就会乐于表达,积极作文。
  参考文献:
  [1]文增军,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高效实施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年。
  [2]刘燕梅,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