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高三复习几点建议
【作者】 李才明
【机构】 海南省东方市八所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高三生物学复习,需要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掌握各知识要点的联系,使其思维进一步拓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然而,高三教学内容多、容量大、知识繁杂,教师往往花费大量时间,学生却收获甚微,多数学生仅是疲于记忆,未有实质收获,师生的效率都不高。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和指导。下面结合我校的实际谈谈高三复习几点建议:
1、以图形为载体复习教材内容
在生物学学习中,图形是一门语言。它通过抽象、概括、组合等形式,展示各种生命现象,既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工具,也是学生进一步增加认知的组成部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要求学生需具备一定的图形读取、处理能力。当然,将图形作为知识的载体,复习相关内容,也具有诸多优点。首先,图形知识简单、易懂、易记,不但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具体化和系统化,而且学生在快速记忆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能直观比较各知识点的区别与联系,其次,图形知识归纳性强,能完整地展示一定的生物学现象或规律,有利于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再次,现行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大量生物图形,也为图形化复习教学提供了素材保证。
例如,在生物膜复习教学时,教师可将与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相关的知识点整合至一张细胞图形中(图1),建构关于生物膜的完整知识网络。复习时将此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觉所学过的一些零碎的知识有一条共同的都与生物膜有关的主线。使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积极、主动地根据图形回忆、总结与生物膜相关的知识,如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蛋白质的合成、加工过程,细胞的代谢过程,神经兴奋的产生与传递,免疫应答及激素调节等。
2、重视知识的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活动通常是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近几十年来,许多科学教育家都认为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方式之一。科学探究重要的是在于它的过程而不完全是结果。通过科学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掌握了这种技能可以使人终身受用。
例如:植物的向光性”的教学设计可以如下:
向光性与胚芽鞘的哪个部位有关?胚芽鞘尖端是如何引起其下都明显生长的?单侧光必须刺激胚芽鞘的哪个部位才能引起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等问题的教学设计均可按上述思路进行设计。
3、重视实验的分析设计
实验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目前高考,虽然还不具备考查考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但非常重视实验内容的考查,如实验原理、实验程序、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等内容的分析。2003年高考生物单科卷(江苏卷)中33、34、35、41题侧重考查实验的分析,39、42题侧重考查实验的设计。通过对这些题的调查统计显示,学生对实验的理解能力、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实验过程的设计能力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教学中要重视实验的分析和设计。
3.1 重视分析实验程序
学生实验,不但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课堂知识和学会某些仪器的使用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决不能单纯地依照实验指导学生“按方抓药”,而要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实验的程序,认真分析实验中每一步骤的作用,每一处理的意义,以及各步骤之间的相互联系;既要知道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还要想想换一种做法行不行,为什么?从中学会解决问题、研究问题的方法及寻求最佳方法的途径。
3.2 重视分析实验结果。
学生是否善于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从中得出正确的结果,是学生实验能力的重要表现。因此,教师重视实验结果的分析,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实验中,教师既要指导学生,重视对实验最终结果的记录,又要重视要求学生对实验的中间过程出现的现象进行记录;既要重视结果,又要重视对结果的分析;教师既要重视对成功实验的分析,也要重视查找实验失败的原因。
3.3 重视设计实验程序
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和要求,独自设计实验方案或实验步骤,并对实验将产生的现象、结果做出正确的预测和解释,是实验考查的最高形式.在复习中,只有不断加强这方面的针对性训练,特别是从教材中的经典实验入手,学习前人实验设计的好方法、好思路,不断进行实验设计练习,才能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和规律,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实验设计时要注意:①根据已有的知识或背景材料提取相关信息,弄清所给材料用具的用途,决定取舍;②根据实验目的原理,合理设计实验步骤,设计时要有科学性、连贯性、可行性;③.对实验结果的预测和分析时,不能凭借思维定势,得出唯一肯定的结论,应分析有几种可能性,再逐一分析说明理由。
4、重视解题的失误诊断
伟人恩格斯曾经指出“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的错误的后果学习来得快。”向错误学习,并不是去学习已经证明错误的东西,而是通过对考题解答失误原因的分析,提示错误之所在,剖析错误缘由,从中探寻正确的思路和方法,以避免在同一问题上“跌倒第二次”。
在平时的具体解题过程中,应认真分析“题示信息”,利用扎实的“基础知识”,进行缜密的“科学思维”,保持良好的“心态环境”,这些做好了,就会不出错或少出错。但同学们在这几个环节上往往不自主地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种:
4.1 知识记忆性失误
在生物学科的各类考试中,虽然强调以能力立意为主导,但是基础知识决定着思维的内容,基础知识是前提。在多方面考试失误原因中,因基础知识记忆方面的失误为数不少。有的学生对生物知识疏于记忆,基础不扎实;有的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层次较浅,知识面狭窄;有的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导致概念不清,知识模糊;有的学生缺乏记忆的灵活性,对“课本知识”死记硬背,以致答题时照搬课本,不能拓展或升华为“有效知识”。
4.2 题示判断性失误
无论什么样的题型,出题者首先要给出一定量的题示信息,题示信息多种多样,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从来源来看,有来自课本的,也有来自课本外的;从难易度来看,有很直观容易的,也有隐蔽较难的;从存在形式看,有的在题干中,有的在选项中,有的在图示中,有的在表格中,还有的以文字和图表等综合形式出现。
无论什么样的信息,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要解决的问题不会超出大纲的要求。基于此,挖掘其中的隐含条件是解题的关键。有些同学拿到试卷,做题心切,对题干内容的审读过快,特别是对选择题题型,题干未看清,忽视了“关键词”而忙着去找选项,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4.3 思维准确性失误
思维的过程,也就是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过程,它包括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等基本环节。一个具有良好思维素质的学生,在考试中对于千变万化的各类考题,容易找准思维的激发点,优化思维流程。而缺乏有效的思维训练的同学,做题时会出现思维阻滞、思路不清等弊端,影响答题的速度和准确性。缺乏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敏捷性,解题辨别真伪、是非的能力就差。考试命题者常有意设置“圈套”或“陷讲”,在解题时,思路不通畅的学生,难以辨别是非曲直,沿袭常规思维方式或机械地套用常用的解法,以致答案不全或错误。
1、以图形为载体复习教材内容
在生物学学习中,图形是一门语言。它通过抽象、概括、组合等形式,展示各种生命现象,既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工具,也是学生进一步增加认知的组成部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要求学生需具备一定的图形读取、处理能力。当然,将图形作为知识的载体,复习相关内容,也具有诸多优点。首先,图形知识简单、易懂、易记,不但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具体化和系统化,而且学生在快速记忆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能直观比较各知识点的区别与联系,其次,图形知识归纳性强,能完整地展示一定的生物学现象或规律,有利于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再次,现行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大量生物图形,也为图形化复习教学提供了素材保证。
例如,在生物膜复习教学时,教师可将与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相关的知识点整合至一张细胞图形中(图1),建构关于生物膜的完整知识网络。复习时将此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觉所学过的一些零碎的知识有一条共同的都与生物膜有关的主线。使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积极、主动地根据图形回忆、总结与生物膜相关的知识,如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蛋白质的合成、加工过程,细胞的代谢过程,神经兴奋的产生与传递,免疫应答及激素调节等。
2、重视知识的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活动通常是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近几十年来,许多科学教育家都认为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方式之一。科学探究重要的是在于它的过程而不完全是结果。通过科学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掌握了这种技能可以使人终身受用。
例如:植物的向光性”的教学设计可以如下:
向光性与胚芽鞘的哪个部位有关?胚芽鞘尖端是如何引起其下都明显生长的?单侧光必须刺激胚芽鞘的哪个部位才能引起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等问题的教学设计均可按上述思路进行设计。
3、重视实验的分析设计
实验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目前高考,虽然还不具备考查考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但非常重视实验内容的考查,如实验原理、实验程序、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等内容的分析。2003年高考生物单科卷(江苏卷)中33、34、35、41题侧重考查实验的分析,39、42题侧重考查实验的设计。通过对这些题的调查统计显示,学生对实验的理解能力、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实验过程的设计能力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教学中要重视实验的分析和设计。
3.1 重视分析实验程序
学生实验,不但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课堂知识和学会某些仪器的使用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决不能单纯地依照实验指导学生“按方抓药”,而要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实验的程序,认真分析实验中每一步骤的作用,每一处理的意义,以及各步骤之间的相互联系;既要知道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还要想想换一种做法行不行,为什么?从中学会解决问题、研究问题的方法及寻求最佳方法的途径。
3.2 重视分析实验结果。
学生是否善于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从中得出正确的结果,是学生实验能力的重要表现。因此,教师重视实验结果的分析,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实验中,教师既要指导学生,重视对实验最终结果的记录,又要重视要求学生对实验的中间过程出现的现象进行记录;既要重视结果,又要重视对结果的分析;教师既要重视对成功实验的分析,也要重视查找实验失败的原因。
3.3 重视设计实验程序
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和要求,独自设计实验方案或实验步骤,并对实验将产生的现象、结果做出正确的预测和解释,是实验考查的最高形式.在复习中,只有不断加强这方面的针对性训练,特别是从教材中的经典实验入手,学习前人实验设计的好方法、好思路,不断进行实验设计练习,才能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和规律,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实验设计时要注意:①根据已有的知识或背景材料提取相关信息,弄清所给材料用具的用途,决定取舍;②根据实验目的原理,合理设计实验步骤,设计时要有科学性、连贯性、可行性;③.对实验结果的预测和分析时,不能凭借思维定势,得出唯一肯定的结论,应分析有几种可能性,再逐一分析说明理由。
4、重视解题的失误诊断
伟人恩格斯曾经指出“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的错误的后果学习来得快。”向错误学习,并不是去学习已经证明错误的东西,而是通过对考题解答失误原因的分析,提示错误之所在,剖析错误缘由,从中探寻正确的思路和方法,以避免在同一问题上“跌倒第二次”。
在平时的具体解题过程中,应认真分析“题示信息”,利用扎实的“基础知识”,进行缜密的“科学思维”,保持良好的“心态环境”,这些做好了,就会不出错或少出错。但同学们在这几个环节上往往不自主地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种:
4.1 知识记忆性失误
在生物学科的各类考试中,虽然强调以能力立意为主导,但是基础知识决定着思维的内容,基础知识是前提。在多方面考试失误原因中,因基础知识记忆方面的失误为数不少。有的学生对生物知识疏于记忆,基础不扎实;有的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层次较浅,知识面狭窄;有的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导致概念不清,知识模糊;有的学生缺乏记忆的灵活性,对“课本知识”死记硬背,以致答题时照搬课本,不能拓展或升华为“有效知识”。
4.2 题示判断性失误
无论什么样的题型,出题者首先要给出一定量的题示信息,题示信息多种多样,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从来源来看,有来自课本的,也有来自课本外的;从难易度来看,有很直观容易的,也有隐蔽较难的;从存在形式看,有的在题干中,有的在选项中,有的在图示中,有的在表格中,还有的以文字和图表等综合形式出现。
无论什么样的信息,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要解决的问题不会超出大纲的要求。基于此,挖掘其中的隐含条件是解题的关键。有些同学拿到试卷,做题心切,对题干内容的审读过快,特别是对选择题题型,题干未看清,忽视了“关键词”而忙着去找选项,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4.3 思维准确性失误
思维的过程,也就是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过程,它包括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等基本环节。一个具有良好思维素质的学生,在考试中对于千变万化的各类考题,容易找准思维的激发点,优化思维流程。而缺乏有效的思维训练的同学,做题时会出现思维阻滞、思路不清等弊端,影响答题的速度和准确性。缺乏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敏捷性,解题辨别真伪、是非的能力就差。考试命题者常有意设置“圈套”或“陷讲”,在解题时,思路不通畅的学生,难以辨别是非曲直,沿袭常规思维方式或机械地套用常用的解法,以致答案不全或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