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让生活融入数学课堂

【作者】 魏丽琴

【机构】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知识,更是一种人类文化。随着人们对数学认识的不断完善,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早已被人们接受并已经发展到深入研究阶段。倘若我们把生活引入课堂,融进课堂,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将会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保持并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爱学,好学。
  一、 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
  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在玩中轻松学习。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方向》一课,在主题图讲完后,请几个同学上台,请他们站成一排,模拟放学回家时的路队情景,让其余的同学直观、形象的观察并说出谁的前面有几个同学?谁的前面和后面分别都是谁……这样就深深地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即让学生学会了新知,又让学生学会如何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两全其美!
  数学源于生活,源于人类各式各样的实践活动,每个数学问题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它的真实原形,现实世界是数学科学的基础,同时又回归于生活,广泛应用到现实世界之中,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这是数学的真谛,这是数学文化得以存在发展的价值所在。因此亲近数学,体验数学之美还得注重实践应用,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数学模型,找到数学思想的活的灵魂,我们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游戏。设计的游戏要因势利导,把生活的场景搬进课堂,能尽量发挥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比如,在“认识人民币”的练习中,设计一些游戏。请一个小朋友戴上头饰做小熊,其他同学当顾客,模拟到商店买东西场景,真实地再现了孩子们的生活,学生就会迫不及待要加入游戏行列,望着商店里想买的东西,快乐之情溢于言表。此时此刻,教师及时把商店里要买的东西变成简单的元角分换算,看着价格上的算式得出价钱就能买到你想买的东西。学生在买卖过程中实现了知识的建构,品尝了当营业员的滋味,更体验了数学就在身边,数学真的很美。在游戏中学习,学生学而不厌,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生活应用,展现数学的应用性 
  在教学中,我们要提供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题材宜多样化,呈现方式应丰富多彩。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选择那些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在方式方法的呈现上,应具有新颖性,灵活性,数学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生活,教育我们的学生要在纷敏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去观察和分析,抽象概括出隐藏在其中的数学问题,再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显然学生获得的就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智慧。
  如学生学习了统计后,我要求学生课后统计 20 分钟内市中心十字路口小轿车,大客车、大货车、摩托车四种车通过的数量。第二天,同学们交流统计结果,全班竟没有两个同学的答案是一模一样。同样是市中心十字路口,同样是某个时间段,统计的数据为什么不相同呢?
  同学们有的说:“市中心通过的其他类型的车辆太多,常常干扰我们的视线。”有的说:“一个人的视力有限,常常统计了这辆车,又错过了那辆车。”……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有的同学提出,既然一个人的视力有限,则可以四个人合作,一人统计一种车辆,合起来就是 4 种车辆在 20 分钟内通过市中心十字路口的数据。
  又如我校的一位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运用多媒体设计一个“两个小猴骑圆形轮胎的自行车”比赛(其中甲猴骑的车轴在圆中心,乙猴骑的车轴不在圆中心)的情境。先让学生猜一猜,骑哪种自行车的小猴骑得快?为什么?接着在多媒体屏幕上让这两只小猴比赛,结果乙猴虽然使出了浑身的解数还是落在后面,甚至几次摔倒。而甲猴却轻松获胜。这一情境的设计,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具有应用性,并为认识圆的特性——“圆心以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做好了铺垫。
  通过以上数学实践,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数学经验进行反思,对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行思考,学生的聪明才智就在这反思与再思考中不断地生效、发展。
  三、探究生活问题,满足学习兴趣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应用于现实生活。从而提高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也应尽可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满足,而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如听到《乘车》一课:教师扮演司机,学生扮演乘客,通过观察汽车行进中乘客上下车的现象,教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1-3+2=10;5+4-2=7等等。
  总之,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探究生活实际问题中学习数学,就可以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长久保持。让生活融进数学课堂,改变以往机械、沉闷、缺乏生机与乐趣的局面,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智慧与灵性,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是我们所期待的,也是我们所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