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物理教学应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作者】 王秀敏
【机构】 四川省简阳市禾丰镇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物理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的科学启蒙教育平台,我们应重视,并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实践中,我们可通过营造民主宽松环境、加强学法指导和创设趣味情境等教学方法去加以落实。
【关键词】 初中物理;自学能力;培养;教学方法
物理学科担当着学生科学启蒙教育的重任,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能力是其不可推脱的重要责任。而探究能力的培养,又离不开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作为奠基平台的初中物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发展物理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能力。作为一线教师,很多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导致学生自学能力没有得到应有培养。多年实践证明,在物理教学中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极其有效的做法。下面,我结合初中物理教学,谈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一、创设民主宽松的自学环境,让学生乐于自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我们的一切意图,一切探求,一切理论都会落空。”实践表明,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加强学生兴趣培养是首要的,因为兴趣才是学习的动力,才是学生乐于学习的情感内驱。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兴趣培养。方法就是创设民主宽松的自学环境,使学生在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况下,大脑皮层形成兴奋中心,激活神经系统,从而促使学生感知、注意、记忆、想象等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这样就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为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以一个平等研究者、促进者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中来,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尊重每个学生的见解,让学生想到老师是他的朋友,使他们的心理活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处于在一个积极主动状态。
二、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在自学中消化物理语言
物理课本中既有对现象的描述,又有对现象的分析,概括;既有定量的计算,又有要动手做的实验,在表述方面,既有文学“语言”,又有数学“语言”(公式、图象),还有图画“语言”(插图、照片)。看这样的书,既要懂得文字表述的意思,又要理解数学的计算及其含义,有时还得面图等等。学生刚开始是不易读懂,也不习惯的。因此教师就必须用心地加以引导,要求学生从头到尾地看,并给予指导,必要时,在课堂上还得边读边讲;重要的句子、结论要求学生用笔划出来,对一些叙述较复杂的段落还要予分析解释。例如,在教学《阿基米德原理》这一节时,课堂中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后,对课文提出的概念、定义和原理就有了一个初步的轮廓,对实验过程和现象也有所了解,并能作大致的分析,这时教师可通过提问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研究,使之进一步理解,然后教师指出,并要求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应特别明确:谁是受力物体,浮力和大小,方向以及在什么情况下才有浮力等,帮助学生理解“原理”的实质,而不致于去死背条文。物理公式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物理规律的一种数学表达式。初中学生不易看懂,也往往把它当作代数来看待;这就需要教师一开始就要帮助他们去弄清其含义。其实,数学“语言”和文字“语言”是一致的,因此,先要训练学生当“翻译”,经常要求他们将某一物理语言或数学语言“译”成文字语言或将文字语言“译”成物理语言或数学语言,例如将“钢的密度比铝大,比铅的小”,“译”成写成“P铅<P钢<P铅”;又如将欧姆定律I=U/R公式“译”写成“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等等。然后求学生还要了解掌握公式的物理意义、适用条件、各物理量的单位以及单位公式的变形等,经常通过这样的训练,就能逐步的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此外,物理课本中还常是一些物理术语,如“属性”、“状态”、“路程”等等,初中学生也是不易理解的,也需要教师通过讨论、比较,帮助学生去认识、了解。
三、创设趣味情境,诱发学生探究学习动机
创设趣味教学情境,不仅能让课堂充满愉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通过问题的诱思性,诱发学生探究学习动机,产生解决问题的操作欲望。例如,在教学“惯性”概念时,我首先组织学生进行抽纸条比赛,创设问题情境,具体过程就是让学生用钢笔帽压住一个食指长和宽的小纸条,用食指迅速击打纸条,看谁能将纸条最快抽出且钢笔帽不倒。在这过程中,各个学生比赛热情高,课堂气氛很活跃,并在活动中分析、思考,主动提出了问题。为接下来的新知教学奠定了良好兴趣支撑。象这样,对物理中的抽象概念教学,我们就可以采取如此趣味情境,引导学生操作,并从中获得的结论,形成猜想,开展验证性教学活动模式。如教学“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一抽象内容时,我们创设情境,化解难点内容,做好加俐略斜面实验。传统做法就是将此实验演示给学生看,而我却是创建实验情境,让学生去操作实验。通过接触面的不同:分别是粗糙(毛巾)——较光滑(木板)——光滑(玻璃),从实验的操作过程和观察到的现象中理解此知识的实质。构建手脑并用的活动情境,事实表明效果较好。有了这样的成功感,学生以后再遇类似学习,就会主动去操作,甚至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更利于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提高。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应高度重视,并创新策略,强化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获得切实有效的培养。我们知道,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也是素质教育给我们每位物理教师的一个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因此,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就要充分调动学生阅读课本的积极主动性,加强阅读指导,让学生在自行阅读中独立感知,理解教材。通过这样经常性训练,使学生逐步地学会自我学习的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自我获取知识的探究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兵,物理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2017年。
【关键词】 初中物理;自学能力;培养;教学方法
物理学科担当着学生科学启蒙教育的重任,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能力是其不可推脱的重要责任。而探究能力的培养,又离不开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作为奠基平台的初中物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发展物理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能力。作为一线教师,很多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导致学生自学能力没有得到应有培养。多年实践证明,在物理教学中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极其有效的做法。下面,我结合初中物理教学,谈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一、创设民主宽松的自学环境,让学生乐于自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我们的一切意图,一切探求,一切理论都会落空。”实践表明,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加强学生兴趣培养是首要的,因为兴趣才是学习的动力,才是学生乐于学习的情感内驱。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兴趣培养。方法就是创设民主宽松的自学环境,使学生在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况下,大脑皮层形成兴奋中心,激活神经系统,从而促使学生感知、注意、记忆、想象等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这样就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为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以一个平等研究者、促进者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中来,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尊重每个学生的见解,让学生想到老师是他的朋友,使他们的心理活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处于在一个积极主动状态。
二、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在自学中消化物理语言
物理课本中既有对现象的描述,又有对现象的分析,概括;既有定量的计算,又有要动手做的实验,在表述方面,既有文学“语言”,又有数学“语言”(公式、图象),还有图画“语言”(插图、照片)。看这样的书,既要懂得文字表述的意思,又要理解数学的计算及其含义,有时还得面图等等。学生刚开始是不易读懂,也不习惯的。因此教师就必须用心地加以引导,要求学生从头到尾地看,并给予指导,必要时,在课堂上还得边读边讲;重要的句子、结论要求学生用笔划出来,对一些叙述较复杂的段落还要予分析解释。例如,在教学《阿基米德原理》这一节时,课堂中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后,对课文提出的概念、定义和原理就有了一个初步的轮廓,对实验过程和现象也有所了解,并能作大致的分析,这时教师可通过提问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研究,使之进一步理解,然后教师指出,并要求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应特别明确:谁是受力物体,浮力和大小,方向以及在什么情况下才有浮力等,帮助学生理解“原理”的实质,而不致于去死背条文。物理公式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物理规律的一种数学表达式。初中学生不易看懂,也往往把它当作代数来看待;这就需要教师一开始就要帮助他们去弄清其含义。其实,数学“语言”和文字“语言”是一致的,因此,先要训练学生当“翻译”,经常要求他们将某一物理语言或数学语言“译”成文字语言或将文字语言“译”成物理语言或数学语言,例如将“钢的密度比铝大,比铅的小”,“译”成写成“P铅<P钢<P铅”;又如将欧姆定律I=U/R公式“译”写成“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等等。然后求学生还要了解掌握公式的物理意义、适用条件、各物理量的单位以及单位公式的变形等,经常通过这样的训练,就能逐步的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此外,物理课本中还常是一些物理术语,如“属性”、“状态”、“路程”等等,初中学生也是不易理解的,也需要教师通过讨论、比较,帮助学生去认识、了解。
三、创设趣味情境,诱发学生探究学习动机
创设趣味教学情境,不仅能让课堂充满愉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通过问题的诱思性,诱发学生探究学习动机,产生解决问题的操作欲望。例如,在教学“惯性”概念时,我首先组织学生进行抽纸条比赛,创设问题情境,具体过程就是让学生用钢笔帽压住一个食指长和宽的小纸条,用食指迅速击打纸条,看谁能将纸条最快抽出且钢笔帽不倒。在这过程中,各个学生比赛热情高,课堂气氛很活跃,并在活动中分析、思考,主动提出了问题。为接下来的新知教学奠定了良好兴趣支撑。象这样,对物理中的抽象概念教学,我们就可以采取如此趣味情境,引导学生操作,并从中获得的结论,形成猜想,开展验证性教学活动模式。如教学“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一抽象内容时,我们创设情境,化解难点内容,做好加俐略斜面实验。传统做法就是将此实验演示给学生看,而我却是创建实验情境,让学生去操作实验。通过接触面的不同:分别是粗糙(毛巾)——较光滑(木板)——光滑(玻璃),从实验的操作过程和观察到的现象中理解此知识的实质。构建手脑并用的活动情境,事实表明效果较好。有了这样的成功感,学生以后再遇类似学习,就会主动去操作,甚至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更利于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提高。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应高度重视,并创新策略,强化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获得切实有效的培养。我们知道,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也是素质教育给我们每位物理教师的一个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因此,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就要充分调动学生阅读课本的积极主动性,加强阅读指导,让学生在自行阅读中独立感知,理解教材。通过这样经常性训练,使学生逐步地学会自我学习的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自我获取知识的探究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兵,物理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