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留白”艺术

【作者】 杨丽娟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花板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留白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很适合语文这门学科,实践也表明留白这一方法的应用使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提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语文的独特魅力,享受美的诗词歌赋,教师要重视“留白”艺术,讲究留白技巧,巧用留白策略,从而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本文就初中语文教学留白艺术运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留白艺

  高明的语文教师,应当追求大家的境界,而不应当成为一个匠,不应当只是在课堂这块画布上画上词语、句子、语段等景物就以为万事大吉,而应当考虑每一种“景物”呈现的位置与时机,要做到有所教,有所不教,体现“景物”空间搭配上的留白,有所说有所不说,体现思维过程中的时间留白,以留给学生“悟”的内容与“悟”的时间。
  一、借阅读留白
  《语文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要求读准、读畅、读情、读境。要想如此步步深入地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重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就必须留给学生一片朗读的空间,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实现学生自我与作者心灵交流,这样读出来的声音才不会空洞无物,矫揉造作。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用“内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的耳”去倾听作者的心声……只有在真切感受基础上的朗读,才能或如小溪流水,丁丁冬冬;或如激流奔泻,汹涌澎湃;或如置身桃源,鸟语花香……
  教学中无论是示范朗读,个别朗读,抑或集体诵读,教师都要对朗读中处理声调的抑扬、语速的徐疾、停顿的连贯与顿挫,追问一个为什么。这样就将声音符号形式与文本内容、学生理解思维联系成一个整体。对追问的思考、作答的过程,就是读的留白。
  二、借提问留白
  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常用手段之一,也是课堂上最常见的教学形式之一。尽管如此,从课堂留白艺术的角度来说,充斥在我们语文课堂中的“问”,仍然由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这表现在:一是所问问题没有思维价值,如在课堂中经常听到问“本文的作者是谁”等等,或者在文言文中像“孀妻”是什么含义(从注释中可以找到);二是问题本身极价值,但问题提得过到直白,虽然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但缺少艺术性,如“某某语句(段落)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等等。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针对“孀妻”一词的提问是这样设计的:“请问同学们,邻人之子只有七八岁(当时学生已经理解了‘始龀’一词的含义)就‘跳往助之’,自己愿意,难道他爸爸不担心吗?”这样的问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看上去很突然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此问题一出,所有听课老师相视一笑,为钱老的提问艺术所折服。问的留白艺术,一言以蔽之,就是钱梦龙先生所提出的“问宜曲”(钱梦龙《导读的艺术》第87页)。多一点“曲问”,让思考者的思路转一转弯,不仅提高的思维的质量,也增加了思维的空间,就体现了问的留白艺术。
  三、借图片留白
  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这些插图直观形象,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那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些图片为自己深入教授打下基础。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扩展读者的想象。”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利用好文章的插图。借助文章插图,并以留白方法为辅助,让学生对图片有更多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深入学习课文。除文章插图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自行补充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让学生在对比图片,想象图片后对课文有更多的了解,这也可以为后来的教师教授奠定基础。
  比如,在讲《杨修之死》这一文章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课文插图展现给学生们,并联系课文内容:“操大怒日:‘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通过图文的对比,学生可以充分想象当时杨修和曹操是怀有怎样一种心境,又有怎样一种外在的表现,想象过后便是学生对文章主人公性格的收获了。再例如,欧阳修《醉翁亭记》一文,这一描述了很多景色的游记,展示了一幅山清水秀的我国瑰丽的大好河山图景,山水人于一画之间各彰特色,闪闪发光。在讲述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观察课文插图:一张石桌旁,一位醉翁,手中扇微启,边酌酒边欣赏美景。远处的山色水色人群交错在一起……画面感极强。观察完这幅插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在读到这些句子“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时,要注意联系插图,并与之比较,增强读文章的理解能力。
  四、借文尾留白
  一曲歌罢,余音可绕梁。一文诵完,想象可无尽。在学习完课文后,教师可以利用留白艺术,让学生对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进行回顾,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一篇文章的结尾并不是学习的终点,反而是另一种思维的起点。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后的留白,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回味,去想象,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空间,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知识学完还不够,还需要将其应用到社会之中。所以教师在讲述完一篇文章时,应该跳出课文本身的局限,放眼于现实社会中,设想假如我们在现实中遇到了课文中的情况,我们又该如何去说去做,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才算真正掌握了知识,学会了知识。?
  例如在教授《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时,菲利普一家人遇到穷困潦倒的于勒选择躲避,假若他们遇到富裕的于勒,他们还会这么做吗?这种文章结尾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教师可以让学生改写文章,以此使学生对菲利普一家人嫌贫爱富的恶劣品质印象更加深刻,也对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更加深刻。再例如学习鲁迅先生的《孔乙己》这篇文章时,文章的结尾说道“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这句话中,“大约”和“的确”有所矛盾,孔乙己的结局究竟是死是活,令人思考万千。那么学生便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给予孔乙己一个适合他的结局。
  语文教学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艺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留白”正是这种主体性的具体显现,它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留白”也就是留给学生以自由驰骋的空间,让他们充分调动自己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去填补空白内容,使其体会到自我的参与感与创造感,从而得到心理的满足。我们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它,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种“留白”的课堂教学中得到真正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