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音乐课堂的有效评价

【作者】 刘 欣

【机构】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七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音乐课堂的有效评价越来越重视,我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浅谈自己对于音乐课堂有效评价的几点体会:
  一、对传统音乐教学评价的反思。大纲时代的音乐教育评价叫学业考察,而现在称之为音乐课程评价,包括操作内容、方式方法等,这些都比之前的要宽泛。所以教师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是正常的。传统的教育评价是建立在反思的基础上,就是通过学业考察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进行鉴定、甄别,然后选拔一些学业突出的音乐学生。现在要站在学业考察基础上反思,用新的评价理念、内容方法去操作,这样问题容易清晰化。
  二、新课程中的音乐教学评价特点。进入课改以后,新课程带来的新的音乐教学评价。首先音乐评价注重的几个功能、几个导向,现在变成了“促进”、“激励”、“发展”、“改进”,教师在评价中要能激励学生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理解导向性、主体性、整体性、过程性。导向性是指教师运用各种语言、方式让评价建立在促进学习、促进发展的基础上。主体性是指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所以师生之间要进行互评、自评、他评,这都体现学生也是评价的主体,所以教师在进行学习成绩评定的时候,要交流协商,最后达到音乐上的双赢。整体性就是指在评价中不是说学生的某一个方面,学生的表达肯定有差异,老师应该把差异性通过评价揭示出来,这样才不会是廉价的满堂赞。 
  三、过程性评价。音乐课堂教学评价要注意多元化,整体性,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更关注每个学生的态度、情感、意志、想象思维和审美的情趣等非智力因素。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弱势智力和品质,教学就是要扬其长、避其短。过程性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在教学活动中能自觉的开展评价,发挥评价的作用。因此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是教学优化的一个保证。课堂中,孩子在主动参与表演、能积极回答问题,能积极用律动或语言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悟,都会得到我的鼓励和表扬。如果回答有误,我也会用提点的方式让学生了解错在哪里,应该如何去理解和感受。例如:对于音乐的一些固定知识:音高、节奏、演唱演奏形式等有着固定答案的问题,如果学生回答有误,我会采取对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应该是怎样的答案,多次练习聆听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能锻炼出“音乐的耳朵”,从而提高音乐感受力。对于一些有着多样化答案的问题:情绪、情境等,我会积极鼓励学生说出他的感受和理由,让孩子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音乐本身就非常富有想象力,多样化的答案更能体现每个孩子的特色体验。多样化的评价引导方式让学生更有自信,更有方法地去学习音乐。对于乐于表现自己的孩子,我将会把其记录在平时成绩中,既在定期的时间进行表扬,为后续期末时对学生的评价奠定基础,也能让其他开始比较讷口的孩子们有了动力,向他们学习,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
  四、实践活动式评价。音乐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音乐能力和水平只有在音乐活动中才能全面体现。每个学生都有擅长的一面和不擅长的一面,不可能样样都出色。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是:要求课堂评价面向全体、综合评价关注个人差异,促进学生发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采用实践活动工作评价学生,就可以发挥学生自己的潜能。因此,我们可以在音乐室的墙上设计了一些栏目,有“明星榜”、“小百灵”、“我是最佳小乐手”、“表演小能手”等。让学生各尽所能,找到自己努力的目标。唱歌较好的同学争上“百灵榜”,而那些“五音不全”、节奏感差些的同学也能在“表演榜”上找到位置。再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一系列实践活动进行一系列的评价。由此,新课程中音乐课评价的功能在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评价不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充分发挥激励作用,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以个性化的评价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五、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最后评定学生学习情况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终结性评价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学期下来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但我们以前的终结性评价十分单一,期末时唱一首歌,跳一个舞或演奏一首乐曲,而且总是以师评为主。所以,很多孩子都对最后的所谓“考试”惧怕三分,特别是一些不擅长唱、跳的同学更是觉得压力很大。而我们的新课程评价强调参与和互动,强调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要实现评价主题的多元化。要改变这个现象,必须改变我们的评价方法。期末测试的评价方式从以往单一的歌曲测试改成多样化测试:歌曲演唱30%,器乐演奏10%,乐理知识40%,平时表现20%。平时表现的20%,就借鉴上面所述的课堂评价之中,对于课堂中积极表现自己的学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让所有学生尽量在课堂中勇于且善于表现自己。歌曲演唱的30%中,我也更加注重学生的表现力。有的人天生“五音不全”,即使经过了强化训练,仍然不能唱准歌曲的音高。难道这样的孩子永远都得不到高分了吗?不。我们要因材施教,评价的方式也要因人而异。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轻声唱歌、打开口腔,运用感情,有连有断。如果学生注重了歌曲演唱这些方面的要求,即使音准不是很到位,我也会给以较高的分数。乐理检测40%:简单的乐理知识及音乐欣赏能力也是音乐学习的一大要素,并不要求每个人将来都会唱歌,但是会聆听音乐,对音乐做出正确的反应这是人的一项技能,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因此现在的音乐评价体系中,都多了一项乐理检测。低年级我重点与器乐演奏这一检测放在一起进行,在学生的打击乐器演奏中感受学生是否能对不同节拍的音乐做出相应的体态反应。中、高年级的学生由于经过了一定时间系统的音乐课堂训练,我们则以卷子的方式进行检测,但检测的内容主要以再认性知识为主(选择题),主要从音乐的节拍、情绪、乐器、演唱演奏形式、地域等方面进行本学期所学知识的再认。通过多方位的评价检测方式,学生能够在各个方面展示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也以自行选择比较在行的一个方面多加努力,避免单一的以歌定分的局面。
  作为教学一线的一名音乐教师,应对各类学生进行真诚地评价,以细致入微的评价来挖掘音乐学科丰富的情感内涵、厚重的文化内涵、愉悦的审美内涵等,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激励学生、影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