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数学教学中情感目标达成的策略探究
【作者】 黄从全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烈面镇江陵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需要我们发挥好自身感染作用,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美,加强学生情感培养。这样才能有效实现既育知又育德等多种教育效果。
【关键词】 小学数学;情感目标;达成;教学策略
随着社会发展,培养学生良好情感,显得越来越重要。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因此,加强情感教育,是我们时下教育实现教书育人重要选择。我们知道,目前的情感教育落实到课堂上就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即所谓的新课标“三维目标”,这是其中的重要一项,是对传统德育目标的拓展与深化,是进一步的明确与细化。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平台——小学数学,担负着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进行情感培养和品德教育两重任务。为防止思想品德教育和数学教学出现“两张皮”,不发生“硬帖”、“横插”的现象,提高教书育人全面性,我们不仅要充分发挥数学教育的知育功能,更要发挥数学教学的培德、培美等多项功能。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既达成知识与技能目标、又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教学策略。
一、用自身良好道德品质影响教育学生
行正为范。老师以身作则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实际上,教师自身就是一本教材,在不断地影响、感染、熏陶着学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就是这种教育的具体方式。落实到实践中,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或日常学习中应当尽可能发挥自身指导作用及模范作用,以自身的模范行为及良好的道德情操来感化学生,用真挚的语言教化学生,用赏识的目光激励学生。老师的一举一动、待人处事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学生,此影响力非常大。因此,作为为人师表的我们,更需谨言慎行,做好学生的榜样,唯有如此,我们才可以“身正”换来学生的“身正”,把“为师”的作用发挥出来,从而在无声中实现“润物”效果,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为此,我们数学教师要上好每一堂数学课时,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尽可能地使课堂新颖生动,有活力,能让学生更积极地融入课堂教学中。这样教学,学生不但能体验到学习快乐,而且在心里还会对老师产生一种敬重佩服之情,同时还从老师行为上领悟到责任感,如此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帮助。处处做好学生的榜样,以自身的道德品质及行为感化学生,使学生受到耳濡目染的教育。
二、挖掘数学蕴含的美,陶冶学生高尚情操
数学就是研究物质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而这两项,可以说,为数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使它处处充满美的形式,美的感受,美的表现,美的创造,正是这些构成了数学的美:对称美、简洁美、曲线美等。多年实践表明,有效挖掘数学蕴含的美,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陶冶学生情感,实现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提高自我数学学习信心。例如,在教学完“比和比例”新知后,我们就可向学生介绍著名的“黄金分割”的知识,从而揭示一种审美的线段比例关系,然后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寻找按黄金分割构造的事物,如名建筑、窗帘的束带、裙子的腰带等,使学生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又如,在教学“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时,可先让学生认识对称图形,让学生发现对称美,然后通过提出“你身边有哪些对称图形”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散学生的思维。这时候,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一些对称图形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如可以播放中国的剪纸艺术,让学生认识到很多剪纸都是通过对折、画出图形的一半剪出来的,图形的一半通过旋转就可以到达另一半的位置,从而引出概念,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就可以掌握数学知识。
三、创设趣味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情感
情境具有良好的煽情性,这种作用,对学生情感培养也是很多效果的。我们知道,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情感是为了满足学生自身的内心体验,是他们在获得的成功感中形成的对数学而产生的一种积极体验。通过这种体验,又反过来学生更加努力学数学。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发挥这种良好循环所带来的积极意义,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情感。落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就可以通过创建有趣的教学情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活动等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喜爱的情感,这就是学生健康的学习情感。在小学阶段,学生对学习的学习情感往往是由教师来决定的,如果教师教学过于“简单”,学生就很容易产生厌烦、苦恼等不良的学习情感。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可度,让学生爱上数学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情感。例如,在学完了“圆的认识”后,我们就可借此让学生感悟:“圆的半径越长,圆也就越大。在学习和工作中,半径就如同你努力的程度,而圆则代表你的收获。因此,你越努力,付出汗水越多,你的收获也就越大。”列夫托尔斯泰也曾做过这样一个比喻:一个人的实际价值好比分子,他对自己的评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分数值越小。让学生从这样浅显的数学知识和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阐述出这样深刻的做人道理,才是我们数学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实践也证明,只有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积极学习数学、鉴赏数学、感悟人生真谛,就可以有效实现健康积极学习情感的培养。
当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在这儿不可能一一列举,特别是在新课改全面推进的今天。作为一线教师,值得让我们坚信的是,只要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子,寓德于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就一定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明,数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有效达成[J].学园,2017年。
【关键词】 小学数学;情感目标;达成;教学策略
随着社会发展,培养学生良好情感,显得越来越重要。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因此,加强情感教育,是我们时下教育实现教书育人重要选择。我们知道,目前的情感教育落实到课堂上就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即所谓的新课标“三维目标”,这是其中的重要一项,是对传统德育目标的拓展与深化,是进一步的明确与细化。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平台——小学数学,担负着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进行情感培养和品德教育两重任务。为防止思想品德教育和数学教学出现“两张皮”,不发生“硬帖”、“横插”的现象,提高教书育人全面性,我们不仅要充分发挥数学教育的知育功能,更要发挥数学教学的培德、培美等多项功能。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既达成知识与技能目标、又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教学策略。
一、用自身良好道德品质影响教育学生
行正为范。老师以身作则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实际上,教师自身就是一本教材,在不断地影响、感染、熏陶着学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就是这种教育的具体方式。落实到实践中,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或日常学习中应当尽可能发挥自身指导作用及模范作用,以自身的模范行为及良好的道德情操来感化学生,用真挚的语言教化学生,用赏识的目光激励学生。老师的一举一动、待人处事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学生,此影响力非常大。因此,作为为人师表的我们,更需谨言慎行,做好学生的榜样,唯有如此,我们才可以“身正”换来学生的“身正”,把“为师”的作用发挥出来,从而在无声中实现“润物”效果,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为此,我们数学教师要上好每一堂数学课时,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尽可能地使课堂新颖生动,有活力,能让学生更积极地融入课堂教学中。这样教学,学生不但能体验到学习快乐,而且在心里还会对老师产生一种敬重佩服之情,同时还从老师行为上领悟到责任感,如此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帮助。处处做好学生的榜样,以自身的道德品质及行为感化学生,使学生受到耳濡目染的教育。
二、挖掘数学蕴含的美,陶冶学生高尚情操
数学就是研究物质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而这两项,可以说,为数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使它处处充满美的形式,美的感受,美的表现,美的创造,正是这些构成了数学的美:对称美、简洁美、曲线美等。多年实践表明,有效挖掘数学蕴含的美,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陶冶学生情感,实现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提高自我数学学习信心。例如,在教学完“比和比例”新知后,我们就可向学生介绍著名的“黄金分割”的知识,从而揭示一种审美的线段比例关系,然后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寻找按黄金分割构造的事物,如名建筑、窗帘的束带、裙子的腰带等,使学生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又如,在教学“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时,可先让学生认识对称图形,让学生发现对称美,然后通过提出“你身边有哪些对称图形”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散学生的思维。这时候,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一些对称图形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如可以播放中国的剪纸艺术,让学生认识到很多剪纸都是通过对折、画出图形的一半剪出来的,图形的一半通过旋转就可以到达另一半的位置,从而引出概念,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就可以掌握数学知识。
三、创设趣味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情感
情境具有良好的煽情性,这种作用,对学生情感培养也是很多效果的。我们知道,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情感是为了满足学生自身的内心体验,是他们在获得的成功感中形成的对数学而产生的一种积极体验。通过这种体验,又反过来学生更加努力学数学。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发挥这种良好循环所带来的积极意义,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情感。落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就可以通过创建有趣的教学情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活动等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喜爱的情感,这就是学生健康的学习情感。在小学阶段,学生对学习的学习情感往往是由教师来决定的,如果教师教学过于“简单”,学生就很容易产生厌烦、苦恼等不良的学习情感。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可度,让学生爱上数学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情感。例如,在学完了“圆的认识”后,我们就可借此让学生感悟:“圆的半径越长,圆也就越大。在学习和工作中,半径就如同你努力的程度,而圆则代表你的收获。因此,你越努力,付出汗水越多,你的收获也就越大。”列夫托尔斯泰也曾做过这样一个比喻:一个人的实际价值好比分子,他对自己的评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分数值越小。让学生从这样浅显的数学知识和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阐述出这样深刻的做人道理,才是我们数学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实践也证明,只有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积极学习数学、鉴赏数学、感悟人生真谛,就可以有效实现健康积极学习情感的培养。
当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在这儿不可能一一列举,特别是在新课改全面推进的今天。作为一线教师,值得让我们坚信的是,只要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子,寓德于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就一定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明,数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有效达成[J].学园,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