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在多维度的阅读训练中发展思维
【作者】 代 静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崇文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阅读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健全学生心灵人格有重要作用。可以说,加强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一项本领。.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在教阅读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
一、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上阅读课文时,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二年级时,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读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至理解全篇内容。
2、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讲授新课文之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使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3、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驰而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趣,拨动他们的心弦。
4、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和获得信息的多少,取决于他们认识水平的深浅程度,也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
二、阅读材料展示方式的多元化
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语文学习心得、经验、体会和感悟。智能有多少种类,展示就有多少方式。
1、以声情并茂的语言打动学生。
《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感人肺腑的叙事之作。文章以时间的推移为明线,以人们的一腔深情为暗线,两条线索互为表里,以灵车为交汇点,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虽仅600余字,却字字有情,句句含情,读了令人如临其境,情不自禁。为了使学生能够迅速走进文本,我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进行了导入。尽管我们没有能加入这送行的队伍,没能亲眼看到那感人的情景,但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会把我们带进那催人泪下的场景中去。”
2、以简笔勾勒的绘画展示文本。
《鸟的天堂》是一篇经典的美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美丽的大榕树,教学时,随着学生的交流,我在黑板上尽情“泼洒”,霎时间,一棵美丽的参天大树应运而生,直惹得同学禁不住引歌赞叹:“好大一棵树,南国的榕树,它的叶子这么密,枝干这么直。”正是这形象的绘画,自然地架设起了学生与课本之间情感的桥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音乐智能及内省智能。采用这种方法也可以使学生的空间思维得到发展。
3、以悦耳动听的音乐感染学生。
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学生对抗日战争时硝烟弥漫的年代非常陌生,这远离他们的生活实际,就影响他们正确理解课文。教学时,我就播放这部电影的主题曲渲染气氛,引导学生入境悟情的。当压抑沉闷的长笛声悠悠飘来,接着响起忧伤的歌声,孩子们一下子就静下来,这音乐揪心哪!学生在歌声中仿佛看到那壮烈豪迈,视死如归的五壮士,对他的英雄品质产生崇敬之情,随之产生了对敌人的憎恨与对五壮士的惋惜、怀念、敬佩之情。
4、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发展智能。
在讲《嘱咐》一文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展示文本。在课始,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出示两道小组学习题:⑴找出课文的重点词句,并理解意思;⑵看看课文围绕这些重点词句写了哪些事例。然后四人小组读文,合作解疑。在课中,先指导学生分析当我欺负小伙伴时,“母亲黑亮的眸子闪着光芒”表示什么意思?怎样朗读?想象母亲嘱咐“我”的话。在完成这一步之后,我又让学生分组讨论,后两种眼睛(疲倦而闪着亮光,闪着泪花;严厉逼人)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读?想象母亲嘱咐“我”的话。学生分组讨论热烈,在汇报时答案各异。特别是母亲嘱咐“我”的话想像丰富,合情合理。如当我帮妈妈给菜苗浇水、除草、捉虫时,妈妈的眼睛闪着光芒。有一个小组长有了不同的答案:①孩子,你真乖。②孩子,长大了要多干活。③孩子,记住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④孩子,只有勤劳才会有收获。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孩子的语言智能,人际交柱智能都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展示和发展。
三、构建阅读教学大课堂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语文学习应当充分利用好课程资源即课本,并且引进相关的课程资源,为我们教学服务。
1、补充课文材料。
文本材料总是时代、社会和生活的真实反映,与其相关的丰富的背景材料是文本的有力补充。在研读中,如果教师能重视背景材料的运用,对于促进阅读教学,提高教学效益、丰富学生知识是大有裨益的。如《五月端阳》一文,学生在阅读端午节来历时,作以下的补充:屈原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一生都和他的祖国命运息息相关。在内政方面,主张选贤授能,修明法度,改革时弊,限制贵族权利;在外交方面主张联齐抗秦,由于他在内政外交上的努力,楚国曾出现“国富强而法立”的政治局面。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极其崇高的。对中国诗体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通过这样的介绍,开扩了学生的眼界,拓宽了学习语文的时间和空间,实现了“用教材教”。
2、由课内引向课外。
“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课文为“经”,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有机扩大课外阅读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活动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对于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赤壁之战》时我觉得这是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一个好机会。在上课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阅读原版《赤壁之战》前前后后的故事章节,完成以下五个问题:(1)曹操把船连起来,是谁出的主意?(2)曹操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军事家难道没有想到周瑜会用火攻吗?(3)“火烧赤壁”的成功离不开诸葛亮借东风,东风真的是借来的吗?(4)关羽为什么会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5)诸葛亮神机妙算,难道不知道关羽会放走曹操吗,他怎么还要安排关羽收在华容道呢?这样五个蕴涵机智的问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很多学生做了很详细的读书笔记。
3、鼓励学生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对发展儿童的想像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儿童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促进儿童正确的道德观念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的做法是:发动学生捐书,建立图书角。短短一星期,学生就捐了近200本图书,有《窗边的小豆豆》,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有四大名著。学生们集思广益,还给图书角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黄金屋”。这个名字缘自于古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一次语文课上,我选取了《走出大山的孩子》中精彩的章节对学生进行了生动的讲述。学生一下子对一个从未上过小学就读了初中的孩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纷纷要我把这本书借给他们阅读。这时,我亮出了这本书,并让他们在班上传阅。为了让学生养成一种长期阅读的好习惯,我经常布置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作业,比如看了《三国演义》,让学生写《我心中的关羽》、《给曹操的一封信》。同时在班级经常开展一些阅读知识竞赛活动,比如有关四大名著的人物特点、成语、歇后语等,并且对阅读篇目多、竞赛成绩优异的同学大力表彰。这样使学生感到阅读课外书和学习课本一样重要。
小学时期是训练思维,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要从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等很必要。小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训练并发展思维将会终身有益。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在教阅读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
一、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上阅读课文时,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二年级时,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读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至理解全篇内容。
2、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讲授新课文之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使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3、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驰而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趣,拨动他们的心弦。
4、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和获得信息的多少,取决于他们认识水平的深浅程度,也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
二、阅读材料展示方式的多元化
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语文学习心得、经验、体会和感悟。智能有多少种类,展示就有多少方式。
1、以声情并茂的语言打动学生。
《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感人肺腑的叙事之作。文章以时间的推移为明线,以人们的一腔深情为暗线,两条线索互为表里,以灵车为交汇点,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虽仅600余字,却字字有情,句句含情,读了令人如临其境,情不自禁。为了使学生能够迅速走进文本,我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进行了导入。尽管我们没有能加入这送行的队伍,没能亲眼看到那感人的情景,但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会把我们带进那催人泪下的场景中去。”
2、以简笔勾勒的绘画展示文本。
《鸟的天堂》是一篇经典的美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美丽的大榕树,教学时,随着学生的交流,我在黑板上尽情“泼洒”,霎时间,一棵美丽的参天大树应运而生,直惹得同学禁不住引歌赞叹:“好大一棵树,南国的榕树,它的叶子这么密,枝干这么直。”正是这形象的绘画,自然地架设起了学生与课本之间情感的桥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音乐智能及内省智能。采用这种方法也可以使学生的空间思维得到发展。
3、以悦耳动听的音乐感染学生。
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学生对抗日战争时硝烟弥漫的年代非常陌生,这远离他们的生活实际,就影响他们正确理解课文。教学时,我就播放这部电影的主题曲渲染气氛,引导学生入境悟情的。当压抑沉闷的长笛声悠悠飘来,接着响起忧伤的歌声,孩子们一下子就静下来,这音乐揪心哪!学生在歌声中仿佛看到那壮烈豪迈,视死如归的五壮士,对他的英雄品质产生崇敬之情,随之产生了对敌人的憎恨与对五壮士的惋惜、怀念、敬佩之情。
4、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发展智能。
在讲《嘱咐》一文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展示文本。在课始,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出示两道小组学习题:⑴找出课文的重点词句,并理解意思;⑵看看课文围绕这些重点词句写了哪些事例。然后四人小组读文,合作解疑。在课中,先指导学生分析当我欺负小伙伴时,“母亲黑亮的眸子闪着光芒”表示什么意思?怎样朗读?想象母亲嘱咐“我”的话。在完成这一步之后,我又让学生分组讨论,后两种眼睛(疲倦而闪着亮光,闪着泪花;严厉逼人)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读?想象母亲嘱咐“我”的话。学生分组讨论热烈,在汇报时答案各异。特别是母亲嘱咐“我”的话想像丰富,合情合理。如当我帮妈妈给菜苗浇水、除草、捉虫时,妈妈的眼睛闪着光芒。有一个小组长有了不同的答案:①孩子,你真乖。②孩子,长大了要多干活。③孩子,记住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④孩子,只有勤劳才会有收获。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孩子的语言智能,人际交柱智能都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展示和发展。
三、构建阅读教学大课堂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语文学习应当充分利用好课程资源即课本,并且引进相关的课程资源,为我们教学服务。
1、补充课文材料。
文本材料总是时代、社会和生活的真实反映,与其相关的丰富的背景材料是文本的有力补充。在研读中,如果教师能重视背景材料的运用,对于促进阅读教学,提高教学效益、丰富学生知识是大有裨益的。如《五月端阳》一文,学生在阅读端午节来历时,作以下的补充:屈原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一生都和他的祖国命运息息相关。在内政方面,主张选贤授能,修明法度,改革时弊,限制贵族权利;在外交方面主张联齐抗秦,由于他在内政外交上的努力,楚国曾出现“国富强而法立”的政治局面。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极其崇高的。对中国诗体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通过这样的介绍,开扩了学生的眼界,拓宽了学习语文的时间和空间,实现了“用教材教”。
2、由课内引向课外。
“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课文为“经”,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有机扩大课外阅读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活动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对于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赤壁之战》时我觉得这是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一个好机会。在上课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阅读原版《赤壁之战》前前后后的故事章节,完成以下五个问题:(1)曹操把船连起来,是谁出的主意?(2)曹操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军事家难道没有想到周瑜会用火攻吗?(3)“火烧赤壁”的成功离不开诸葛亮借东风,东风真的是借来的吗?(4)关羽为什么会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5)诸葛亮神机妙算,难道不知道关羽会放走曹操吗,他怎么还要安排关羽收在华容道呢?这样五个蕴涵机智的问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很多学生做了很详细的读书笔记。
3、鼓励学生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对发展儿童的想像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儿童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促进儿童正确的道德观念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的做法是:发动学生捐书,建立图书角。短短一星期,学生就捐了近200本图书,有《窗边的小豆豆》,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有四大名著。学生们集思广益,还给图书角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黄金屋”。这个名字缘自于古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一次语文课上,我选取了《走出大山的孩子》中精彩的章节对学生进行了生动的讲述。学生一下子对一个从未上过小学就读了初中的孩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纷纷要我把这本书借给他们阅读。这时,我亮出了这本书,并让他们在班上传阅。为了让学生养成一种长期阅读的好习惯,我经常布置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作业,比如看了《三国演义》,让学生写《我心中的关羽》、《给曹操的一封信》。同时在班级经常开展一些阅读知识竞赛活动,比如有关四大名著的人物特点、成语、歇后语等,并且对阅读篇目多、竞赛成绩优异的同学大力表彰。这样使学生感到阅读课外书和学习课本一样重要。
小学时期是训练思维,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要从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等很必要。小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训练并发展思维将会终身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