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让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
【作者】 陈建辉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高垭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语文学习应注意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语文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贴近生活,在大量生活的情境中学语文,这样才能把语文学“活”。
【关键词】 语文教学;生活化;探究
语文数学关键在贴近学生生活,语文应与学生生活同行,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数学效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
一、留意生活,增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小学生,阅历浅显,尤其是当今的学生,很多时候更犹如温室中的花朵,缺乏课堂之外感受风雨的机会,特别是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对他们来说更由于时空的距离,导致学生认识不到位,甚至出现一些偏差。有些课文内容虽然是学生常见或较为熟悉的生活现象,但他们往往又熟视无睹或缺乏观察,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生活,留意生活现象,从而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不断积累感受,增强体验。
如《燕子》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语言清新明快,词句准确生动,简单的话语中,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追赶春天的习性、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都一一跃然纸上,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回忆、品味、讨论,感受“吹拂”“洒落”的春风、春雨的柔和,体会“烂漫无比”中流露出的万物萌发,颜色鲜明美丽的勃勃生机。尤其是在理解“赶集”一词时,我让学生回忆自己与家人去赶集时的情景,再思考课文中描述的是谁去赶集?为什么这样说?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一下子领会了春天里花开得多,给人非常热闹的感觉。此时,我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还可以运用哪些词语来描绘春天;在体会春风、春雨的柔美和燕子的可爱时,再让学生思考有哪些古诗词是描绘春天的美景的。学生的思绪也瞬间被激活。有的学生说出了:“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有的学生回答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还有的学生说出了:“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等优美的诗句。这样的教学,不仅丰富了课堂,更拉近了学生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使语文教学充满了生命的光彩。
二、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感受生活、体验生活
小学生生活经验相对比较缺乏,加之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因此学校内的课堂教育对他们来说,就是把课外经验转化为课内写作素材的最佳方式,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从而将课本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写作素材。例如在学习《挑山工》这篇课文时,为了使学生能够体验课文中描写的挑山工的心理情景,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于课文内容进行现场演绎,使学生通过扮演挑山工、游客等不同角色,同时结合课文内容能够更好地理解挑山工的心理状况。通过学习了解文章作者所想要向我们传达的这篇文章的真实意义,通过对于不同角色的扮演然后再进行分组讨论,使学生能够换位思考文章中主人公的真实心理状况,将自己融入到课文所描写的环境中,从而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以及对于生活的珍惜、热爱,促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写作过程中能够运用真情实感写出有内涵、有情感温度的文章。
三、教学方式展现生活特色
知识源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及学生的具体特点来组织活动,因为活动是把生活引入课堂的有效手段。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使课程内容找到了生活的源头,还使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知识。首先,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展开辩论。对一篇文章,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当学生对课堂上的知识有不同见解时,可以组织学生辩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轻松、愉悦的讨论氛围中,学生会觉得课堂与生活很相像。教师要尽量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氛围,因为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才能更加大胆地表露自己的心声。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采用辩论赛的形式把课堂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互相交流,得出心德体会,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同时也提高了口头表述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其次,将课本变成剧本,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表演中学习,是将语文搬上生活舞台的好方法。学生只有融入到教学环境中才能真正体会到文章中所包涵的感情,才能从文章中有所感悟。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创造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学习。例如,在学习《狼和小羊》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入情入境的表演既深化了课文内容,也降低了学习难度,学生一看就明白谁是谁过,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四、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更注重于应用,更注重对社会的服务教学。社会是一道广阔的天地,是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的大背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就会要求学生学习什么样的知识。如学了《葡萄沟》《记金华的双龙洞》《鸟的天堂》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另外,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校外还有一些丰富且优秀的学习资源,如我们家乡的大丰麋鹿、丹顶鹤、盐城湿地、水街、新四军纪念馆等,都是很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
总之,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又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让我们将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语文教学;生活化;探究
语文数学关键在贴近学生生活,语文应与学生生活同行,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数学效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
一、留意生活,增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小学生,阅历浅显,尤其是当今的学生,很多时候更犹如温室中的花朵,缺乏课堂之外感受风雨的机会,特别是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对他们来说更由于时空的距离,导致学生认识不到位,甚至出现一些偏差。有些课文内容虽然是学生常见或较为熟悉的生活现象,但他们往往又熟视无睹或缺乏观察,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生活,留意生活现象,从而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不断积累感受,增强体验。
如《燕子》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语言清新明快,词句准确生动,简单的话语中,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追赶春天的习性、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都一一跃然纸上,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回忆、品味、讨论,感受“吹拂”“洒落”的春风、春雨的柔和,体会“烂漫无比”中流露出的万物萌发,颜色鲜明美丽的勃勃生机。尤其是在理解“赶集”一词时,我让学生回忆自己与家人去赶集时的情景,再思考课文中描述的是谁去赶集?为什么这样说?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一下子领会了春天里花开得多,给人非常热闹的感觉。此时,我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还可以运用哪些词语来描绘春天;在体会春风、春雨的柔美和燕子的可爱时,再让学生思考有哪些古诗词是描绘春天的美景的。学生的思绪也瞬间被激活。有的学生说出了:“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有的学生回答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还有的学生说出了:“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等优美的诗句。这样的教学,不仅丰富了课堂,更拉近了学生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使语文教学充满了生命的光彩。
二、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感受生活、体验生活
小学生生活经验相对比较缺乏,加之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因此学校内的课堂教育对他们来说,就是把课外经验转化为课内写作素材的最佳方式,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从而将课本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写作素材。例如在学习《挑山工》这篇课文时,为了使学生能够体验课文中描写的挑山工的心理情景,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于课文内容进行现场演绎,使学生通过扮演挑山工、游客等不同角色,同时结合课文内容能够更好地理解挑山工的心理状况。通过学习了解文章作者所想要向我们传达的这篇文章的真实意义,通过对于不同角色的扮演然后再进行分组讨论,使学生能够换位思考文章中主人公的真实心理状况,将自己融入到课文所描写的环境中,从而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以及对于生活的珍惜、热爱,促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写作过程中能够运用真情实感写出有内涵、有情感温度的文章。
三、教学方式展现生活特色
知识源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及学生的具体特点来组织活动,因为活动是把生活引入课堂的有效手段。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使课程内容找到了生活的源头,还使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知识。首先,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展开辩论。对一篇文章,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当学生对课堂上的知识有不同见解时,可以组织学生辩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轻松、愉悦的讨论氛围中,学生会觉得课堂与生活很相像。教师要尽量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氛围,因为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才能更加大胆地表露自己的心声。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采用辩论赛的形式把课堂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互相交流,得出心德体会,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同时也提高了口头表述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其次,将课本变成剧本,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表演中学习,是将语文搬上生活舞台的好方法。学生只有融入到教学环境中才能真正体会到文章中所包涵的感情,才能从文章中有所感悟。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创造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学习。例如,在学习《狼和小羊》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入情入境的表演既深化了课文内容,也降低了学习难度,学生一看就明白谁是谁过,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四、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更注重于应用,更注重对社会的服务教学。社会是一道广阔的天地,是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的大背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就会要求学生学习什么样的知识。如学了《葡萄沟》《记金华的双龙洞》《鸟的天堂》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另外,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校外还有一些丰富且优秀的学习资源,如我们家乡的大丰麋鹿、丹顶鹤、盐城湿地、水街、新四军纪念馆等,都是很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
总之,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又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让我们将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