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童声合唱训练方法技巧之我见
【作者】 孙 丽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培智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童声是美好的、纯洁的,是任何其他声音都无法替代的,有“天籁之音”的美称。而童声合唱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是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陶冶学生艺术情操的重要艺术活动形式,这种独特的艺术活动形式对少年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优美动听的童声合唱,不仅可以引导中小学生步入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还能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其喜爱音乐的兴趣,使他们体验人声的无穷魅力,得到情感的满足,受到美的熏陶。
童声合唱是一种高雅的、表现力极为丰富的音乐艺术表演形式。它是世界上最纯美的声音,是其他人声不可替代的。在声音的世界里,最美的声音莫过于孩童的歌声了。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童声合唱作为实施美育的途径之一,对孩子们提高素质教育、促进智力发展有很大帮助,最为音乐教师应怎样开展好童声合唱训练,现就谈谈我在平时教育教学中几点体会。
一、童声合唱的声音训练应该把握两个原则
1、尊重孩子的声音特点。
少年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阶段,无论身高、体重、生理和心理状况都与成年人大不相同,儿童的声带非常稚嫩,且具有清脆、明亮的童声特色,要保护好他们的嗓音,不要让他们那娇弱的发声器官受到伤害。如果用成人的声音训练方法训练他们结果毕竟会适得其反,甚至耽误这一黄金周期的发展,严重的会拉伤声带使声带受损耽误孩子的一生。
(2)科学的发声训练。
少年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阶段,无论身高、体重、生理和心理状况都与成年人大不相同,特别是儿童的声带非常稚嫩,且具有清脆、明亮的童声特色。因此,童声合唱的声音训练与成年人的训练原则上就有较大不同。也就是说,如果拿成年人的声音训练方法去训练少年儿童,其结果,必然适得其反,甚至会误人子弟。童声训练的基本原则应是: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集中、扩大和美化其童声。
如何使众多的合唱队员的声音集中、靠拢、统一?变声期前的男孩、女孩其音色一样,主要是能否训练出歌唱的(用科学的发声法发出的,可塑性较强的,具有一定表现力的)声音。还要削弱其个性,增强其共性,发出深远、明亮的群声和清纯、悦耳、的和声。
二、姿势的训练
唱歌讲究姿势,正确的姿势是唱歌发声的基础。它对唱歌的呼吸能否畅通、歌唱的发声能否正确有直接的影响。
1、坐姿:坐着更容易体会气息。
腰部像翅膀一样膨胀、扩张或者像青蛙肚子一样鼓息。
2、站姿:
在训练中我会要求学生站立时身体自然挺直,全身保持松弛,面部表情自然,双肩下垂,双脚稍微分开,同肩宽,双眼平视,上胸敞开,小腹微微收拢,重心靠前,为了减少和避免疲劳,两脚可以轮换支撑重心。训练过程中我时刻注意培养学生保持正确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进入合唱团开始就养成正确的唱歌姿势。
三、气息训练
童声训练,先从训练“呼吸”开始的,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有经验的老师时常会说:“会了歌唱的气息就会了歌唱的技术的一半”。首先训练“呼吸”的好处是:呼吸是源动力,有了动力才有声音,符合事物的规律。同学们上音乐课时,很少专门训练“呼吸”,合唱训练从“呼吸”开始,学得快、记得住、用得上。先练“声音”,后练“呼吸”,容易给学生增加生理负担,精力也无法集中,满脑都是声音的概念,很少顾及“呼吸”,这就必然造成了顾此失彼的现象。
气息是发声的动力,只有掌握正确的呼吸后,才能获得理想的声音。在进行合唱训练前,首先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即胸腹式呼吸法。
1、舒起练习。
吸气时,根据指挥手势,口鼻一起缓缓吸气,吸气后停留瞬间,用轻柔的“嘶——”声,有控制地慢慢呼出。
2、突起练习。
缓吸后停一会儿,用跳音“嘶、嘶、嘶”将气呼出。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在发声训练中便逐步感觉到了气息的支撑,并能逐步运用到歌唱训练中。
3、气息的基本练习
(1)、调动情绪——让同学们站立,两手叉腰(用手感觉腹部是否扩涨),像一只蜜蜂飞到花丛里,看!美丽的鲜花,多么香啊!
(2)、“闻花”——用闻花香味的体会,用鼻子和口同时快速吸气(大约用2/1秒完成)。
(3)、保持——吸气后随之憋气,保持四拍(4秒钟)。
(4)、放气——气从牙缝里发“咝”的声音,慢慢放出,开始一口气数六拍(6秒钟),继而八拍或到十拍。
通过上述练习,让同学们体会深呼吸,要保持(气息控制),慢呼吸(气息的运用)等各个环节的作用。
(5)接下来是“叹气”练习。让同学们在深吸气之后,连声叹息(很深的),去体会气息的深度———感觉是在胸口以下———实际上是歌唱时所用的气息支点。
四、童声训练
刚入合唱团的学生都未经过正规发声训练,声音“白”而“扁”,气吸浅,位置低,口腔打不开,下巴紧。针对这种情况,我先采用哼鸣进行练习,以便尽快统一声音位置,取得声音的共性,在合唱教学之前必须要先做好放松练习,可以做放松操,把喉咙打开,颈部放松,让气息流畅自如。
1、轻声训练。
他们的肌肉组织较嫩,较松驰,控制能力远不及成年人,极易疲劳。特别是他们的气息控制能力较弱,而且声带既薄且短,不能承受过量的运动。因此,童声训练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是运用轻声练习帮助学生获得干净、柔和的声音,而不是追求音量和力度。这是一种在童声训练中极为有效的手段,特别是对初学歌唱的学生更是如此。
训练中,无论是发声练习还是作品排练,声音的量限和力度一般以不超过mp为宜,以使他们的声带处于边缘振动状态,从而减轻声带负荷,要绝对避免因大声喊叫带来全声带的振动,致使声带因过于劳累而产生充血、沙哑,甚至病变。
轻声练习要以良好的歌唱呼吸为基础,有高位置的柔美声音。所谓“轻而不虚,强而不咤”,这里提倡的是轻声,相对正常歌唱的声音而言,只是音量和力度有区别,其余要求均为一致。如若将“虚”误解为“轻”,则会导致学生发声器官另一极端的毛病问题——如声带小结等,还会造成学生在声音概念上的错误和混淆。因此,在具体训练中,教师应有用敏锐细微的听辨能力,以区分学生声音的正误,随时予以指导和调整。
轻声练习是方法而不是目的。童声歌唱的声音也应有必要的音量和充实感,只有经过轻声发声练习阶段,使学生的声带及其附属器官充分调整好之后,再慢慢予以加强获得。这个步骤的跨越绝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必然导致学生嗓音的伤害和学习上“进一步,退两步”的结果,指导教师应循序渐进,慎之又慎。
有控制的歌唱技能,能起到很快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并能使喉头松弛,起到保护嗓子的作用。大声的弊病是普遍存在的“通病”,声音出来发白、发散,没有穿透力,声音不集中,一般在没有受到相当好的头声训练时,一定严禁大声喊叫,否则美好的声音将会被错误的喊叫而毁掉。也就是说把发野的声音“管制”起来,用吟着的感觉唱,呵气的感觉唱,让声音在“楼上”响,即眉毛上,也就是头声,而不要在“楼下”唱,即脖子,也就是喉音和过多的胸声。我们所讲的轻并非松垮无力,而是有气息支持,积极主动的有相当兴奋状态的一种歌唱。
2、声音训练。
按一般的方法:用闭口的“ma”或开口的“ma、mi、ma、mo”等字音从C音开始在中音区练习,然后再向高音或低音扩展。切记,这是成年人的练声法,少年儿童则应以较高的C1音开始。这不仅保持了童声音色,还能使其明亮、集中,也避免了过早以中音区训练而造成声音过散和童声成人化的毛病。
为了使童声合唱的声音集中,统一、清澈、透明,我选用了一个“啊”字作为“范音”开始声音练习。在发音时,要求同学们自然放松,用“闻花”的体会快速吸气,似“惊吓”如“咬大苹果”张开上口盖,拉开喉咽壁,上提笑肌,微夹两腮,一定要保持住这种状态,开始发“啊”的长音练习。
以上练习要求以真假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训练,从C音往上不断地增加一些假声的成分,把声音放在上口盖稍靠前的位置,充分利用鼻腔和头腔共鸣,并注意气息的深度与压力,音越高越要保持声音的高位置。
唱好了“啊”字之后,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觉并要求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啊”字是怎样唱出来的。在此基础上尽量保持音色,保持口腔位置。然后,慢慢向中音区(l-3音)扩展。长时间的练声易乏味,可以用《大海啊,故乡》这首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歌,填上“啊”字演唱,注意速度要慢,先慢练,待唱好了再提速,这样训练效果非常好。
练声最终要与语言——歌词相结合,为了在范音“啊”的发音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语音范围,我选用了“哩、啦、唻”等字,并按次序进行声音过渡训练,“啊”字能很快找到高位置,增加假声成分,其他几个字的字头都是“L”音,有利于把声音挂在上颚上,直冲嗅觉区,虽然韵辙使口形有些变化,但能保持面罩音,使声音挂住掉不下来。练习音阶也从原来的由中音上行改为由高音跳跃的下行,并且速度加快。
以上练习从g2音作5降为f2作5依此类推直至作g1音为一个字音的练习段,然后逐个字进行练习。还必须注意的是,中、低音区声音练习要“微微含着”,不能让声音从口里直着喊出来,避免出现音色松散,字音“白”的毛病,可以用“啃大苹果”的感觉,打开牙关,下颚放松,使劲张上口盖,“竖”着唱。
五、歌唱的状态
歌唱状态应是兴奋,歌唱的艺术是微笑的艺术。但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各种腔体的兴奋。简单地讲就像打哈欠的一刹那,更形象一点地说是用你的上唇去够你的眉毛,使你的上齿露出来,唇和齿离开,这就形成了兴奋状态。兴奋才能保证声音通畅,微笑的歌唱才能发出最美的音质。合唱需要的是音质而不是音量。
六、咬字吐字的训练
字正是前提,以动人的语言达到优美的声腔,字清声美为一体。字与字之间要相互靠近,做到“宽母音窄唱,窄母音宽唱。横母音竖唱,扁母音圆唱”,“向前的字往后靠,明的字向暗靠,横的字向竖靠,扁的字向圆靠”。把声音送向头腔面罩,使声音获得统一的共性。
我国民族的传统唱法,讲究“字正腔圆”,以字带声,“字清意深情自真”,认为“字是骨头声是肉”。可见正确的咬字、吐字与正确的发声都是表达歌曲内容的主要手段。合唱更要把它放在重要的位置,如语言唱的文字含糊不清,或有一些学生唱不清字,那将会影响整个合唱的演出效果。
咬字和吐字是发音时先后发生而又密不可分的两个步骤。咬字是根据语言中产生“声母”的器官而决定的。人们说话时,通过咬“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将单字的声母咬成不同的形态。咬的器官位置不对,形态不对,就不能表达清所说的字意。声母咬对了,还要通过“开、齐、撮、全”的口型状态将“韵母”吐出来。也就是通过发音部位的不同、用力点的不同、口型状态的不同,清晰准确地发出每一个音。练习时要有趣味、活泼,可把咬字、吐字与发声相结合,编成好听宜唱的练声曲。
我们的祖先认为“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人的发声器官是最天然、最柔美,最赋予歌唱的活的乐器,孩子更愿意用歌唱来解释他们的情感和心声。音乐的感觉是有天赋成份的,但更主要的是后天培养和训练,让孩子用科学的方法,甜美的合唱,去创造美的旋律、美的和声、美的作品来表现美的世界、让他们的童声合唱更加丰富这个缤纷的世界。
七、声音的共鸣位置
合唱艺术的共性在于共鸣位置的统一。解决好各声部的共鸣位置,才能取得合唱队声音的统一。合唱的基础是声部的齐唱能力,声部的基础是个人基本功的提高,在合唱队的用声上必须服从整体,而适当地淹没自己。好的声音位置和好的音质来自于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兴奋的歌唱状态及统一的头腔共鸣声区,松懈声音易偏低,喉头发紧易偏高。我们常用哼鸣练习来体会声音的共鸣位置。
合唱技术训练要按照由简到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先练二部和声练习,然后再练三部、四部和声练习。和声音程以三度或六度为宜。
总之,童声合唱的声音训练,要根据儿童的特点,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还要扬长避短,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法进行科学、规范地指导和训练。
童声合唱是一种高雅的、表现力极为丰富的音乐艺术表演形式。它是世界上最纯美的声音,是其他人声不可替代的。在声音的世界里,最美的声音莫过于孩童的歌声了。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童声合唱作为实施美育的途径之一,对孩子们提高素质教育、促进智力发展有很大帮助,最为音乐教师应怎样开展好童声合唱训练,现就谈谈我在平时教育教学中几点体会。
一、童声合唱的声音训练应该把握两个原则
1、尊重孩子的声音特点。
少年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阶段,无论身高、体重、生理和心理状况都与成年人大不相同,儿童的声带非常稚嫩,且具有清脆、明亮的童声特色,要保护好他们的嗓音,不要让他们那娇弱的发声器官受到伤害。如果用成人的声音训练方法训练他们结果毕竟会适得其反,甚至耽误这一黄金周期的发展,严重的会拉伤声带使声带受损耽误孩子的一生。
(2)科学的发声训练。
少年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阶段,无论身高、体重、生理和心理状况都与成年人大不相同,特别是儿童的声带非常稚嫩,且具有清脆、明亮的童声特色。因此,童声合唱的声音训练与成年人的训练原则上就有较大不同。也就是说,如果拿成年人的声音训练方法去训练少年儿童,其结果,必然适得其反,甚至会误人子弟。童声训练的基本原则应是: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集中、扩大和美化其童声。
如何使众多的合唱队员的声音集中、靠拢、统一?变声期前的男孩、女孩其音色一样,主要是能否训练出歌唱的(用科学的发声法发出的,可塑性较强的,具有一定表现力的)声音。还要削弱其个性,增强其共性,发出深远、明亮的群声和清纯、悦耳、的和声。
二、姿势的训练
唱歌讲究姿势,正确的姿势是唱歌发声的基础。它对唱歌的呼吸能否畅通、歌唱的发声能否正确有直接的影响。
1、坐姿:坐着更容易体会气息。
腰部像翅膀一样膨胀、扩张或者像青蛙肚子一样鼓息。
2、站姿:
在训练中我会要求学生站立时身体自然挺直,全身保持松弛,面部表情自然,双肩下垂,双脚稍微分开,同肩宽,双眼平视,上胸敞开,小腹微微收拢,重心靠前,为了减少和避免疲劳,两脚可以轮换支撑重心。训练过程中我时刻注意培养学生保持正确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进入合唱团开始就养成正确的唱歌姿势。
三、气息训练
童声训练,先从训练“呼吸”开始的,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有经验的老师时常会说:“会了歌唱的气息就会了歌唱的技术的一半”。首先训练“呼吸”的好处是:呼吸是源动力,有了动力才有声音,符合事物的规律。同学们上音乐课时,很少专门训练“呼吸”,合唱训练从“呼吸”开始,学得快、记得住、用得上。先练“声音”,后练“呼吸”,容易给学生增加生理负担,精力也无法集中,满脑都是声音的概念,很少顾及“呼吸”,这就必然造成了顾此失彼的现象。
气息是发声的动力,只有掌握正确的呼吸后,才能获得理想的声音。在进行合唱训练前,首先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即胸腹式呼吸法。
1、舒起练习。
吸气时,根据指挥手势,口鼻一起缓缓吸气,吸气后停留瞬间,用轻柔的“嘶——”声,有控制地慢慢呼出。
2、突起练习。
缓吸后停一会儿,用跳音“嘶、嘶、嘶”将气呼出。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在发声训练中便逐步感觉到了气息的支撑,并能逐步运用到歌唱训练中。
3、气息的基本练习
(1)、调动情绪——让同学们站立,两手叉腰(用手感觉腹部是否扩涨),像一只蜜蜂飞到花丛里,看!美丽的鲜花,多么香啊!
(2)、“闻花”——用闻花香味的体会,用鼻子和口同时快速吸气(大约用2/1秒完成)。
(3)、保持——吸气后随之憋气,保持四拍(4秒钟)。
(4)、放气——气从牙缝里发“咝”的声音,慢慢放出,开始一口气数六拍(6秒钟),继而八拍或到十拍。
通过上述练习,让同学们体会深呼吸,要保持(气息控制),慢呼吸(气息的运用)等各个环节的作用。
(5)接下来是“叹气”练习。让同学们在深吸气之后,连声叹息(很深的),去体会气息的深度———感觉是在胸口以下———实际上是歌唱时所用的气息支点。
四、童声训练
刚入合唱团的学生都未经过正规发声训练,声音“白”而“扁”,气吸浅,位置低,口腔打不开,下巴紧。针对这种情况,我先采用哼鸣进行练习,以便尽快统一声音位置,取得声音的共性,在合唱教学之前必须要先做好放松练习,可以做放松操,把喉咙打开,颈部放松,让气息流畅自如。
1、轻声训练。
他们的肌肉组织较嫩,较松驰,控制能力远不及成年人,极易疲劳。特别是他们的气息控制能力较弱,而且声带既薄且短,不能承受过量的运动。因此,童声训练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是运用轻声练习帮助学生获得干净、柔和的声音,而不是追求音量和力度。这是一种在童声训练中极为有效的手段,特别是对初学歌唱的学生更是如此。
训练中,无论是发声练习还是作品排练,声音的量限和力度一般以不超过mp为宜,以使他们的声带处于边缘振动状态,从而减轻声带负荷,要绝对避免因大声喊叫带来全声带的振动,致使声带因过于劳累而产生充血、沙哑,甚至病变。
轻声练习要以良好的歌唱呼吸为基础,有高位置的柔美声音。所谓“轻而不虚,强而不咤”,这里提倡的是轻声,相对正常歌唱的声音而言,只是音量和力度有区别,其余要求均为一致。如若将“虚”误解为“轻”,则会导致学生发声器官另一极端的毛病问题——如声带小结等,还会造成学生在声音概念上的错误和混淆。因此,在具体训练中,教师应有用敏锐细微的听辨能力,以区分学生声音的正误,随时予以指导和调整。
轻声练习是方法而不是目的。童声歌唱的声音也应有必要的音量和充实感,只有经过轻声发声练习阶段,使学生的声带及其附属器官充分调整好之后,再慢慢予以加强获得。这个步骤的跨越绝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必然导致学生嗓音的伤害和学习上“进一步,退两步”的结果,指导教师应循序渐进,慎之又慎。
有控制的歌唱技能,能起到很快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并能使喉头松弛,起到保护嗓子的作用。大声的弊病是普遍存在的“通病”,声音出来发白、发散,没有穿透力,声音不集中,一般在没有受到相当好的头声训练时,一定严禁大声喊叫,否则美好的声音将会被错误的喊叫而毁掉。也就是说把发野的声音“管制”起来,用吟着的感觉唱,呵气的感觉唱,让声音在“楼上”响,即眉毛上,也就是头声,而不要在“楼下”唱,即脖子,也就是喉音和过多的胸声。我们所讲的轻并非松垮无力,而是有气息支持,积极主动的有相当兴奋状态的一种歌唱。
2、声音训练。
按一般的方法:用闭口的“ma”或开口的“ma、mi、ma、mo”等字音从C音开始在中音区练习,然后再向高音或低音扩展。切记,这是成年人的练声法,少年儿童则应以较高的C1音开始。这不仅保持了童声音色,还能使其明亮、集中,也避免了过早以中音区训练而造成声音过散和童声成人化的毛病。
为了使童声合唱的声音集中,统一、清澈、透明,我选用了一个“啊”字作为“范音”开始声音练习。在发音时,要求同学们自然放松,用“闻花”的体会快速吸气,似“惊吓”如“咬大苹果”张开上口盖,拉开喉咽壁,上提笑肌,微夹两腮,一定要保持住这种状态,开始发“啊”的长音练习。
以上练习要求以真假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训练,从C音往上不断地增加一些假声的成分,把声音放在上口盖稍靠前的位置,充分利用鼻腔和头腔共鸣,并注意气息的深度与压力,音越高越要保持声音的高位置。
唱好了“啊”字之后,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觉并要求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啊”字是怎样唱出来的。在此基础上尽量保持音色,保持口腔位置。然后,慢慢向中音区(l-3音)扩展。长时间的练声易乏味,可以用《大海啊,故乡》这首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歌,填上“啊”字演唱,注意速度要慢,先慢练,待唱好了再提速,这样训练效果非常好。
练声最终要与语言——歌词相结合,为了在范音“啊”的发音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语音范围,我选用了“哩、啦、唻”等字,并按次序进行声音过渡训练,“啊”字能很快找到高位置,增加假声成分,其他几个字的字头都是“L”音,有利于把声音挂在上颚上,直冲嗅觉区,虽然韵辙使口形有些变化,但能保持面罩音,使声音挂住掉不下来。练习音阶也从原来的由中音上行改为由高音跳跃的下行,并且速度加快。
以上练习从g2音作5降为f2作5依此类推直至作g1音为一个字音的练习段,然后逐个字进行练习。还必须注意的是,中、低音区声音练习要“微微含着”,不能让声音从口里直着喊出来,避免出现音色松散,字音“白”的毛病,可以用“啃大苹果”的感觉,打开牙关,下颚放松,使劲张上口盖,“竖”着唱。
五、歌唱的状态
歌唱状态应是兴奋,歌唱的艺术是微笑的艺术。但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各种腔体的兴奋。简单地讲就像打哈欠的一刹那,更形象一点地说是用你的上唇去够你的眉毛,使你的上齿露出来,唇和齿离开,这就形成了兴奋状态。兴奋才能保证声音通畅,微笑的歌唱才能发出最美的音质。合唱需要的是音质而不是音量。
六、咬字吐字的训练
字正是前提,以动人的语言达到优美的声腔,字清声美为一体。字与字之间要相互靠近,做到“宽母音窄唱,窄母音宽唱。横母音竖唱,扁母音圆唱”,“向前的字往后靠,明的字向暗靠,横的字向竖靠,扁的字向圆靠”。把声音送向头腔面罩,使声音获得统一的共性。
我国民族的传统唱法,讲究“字正腔圆”,以字带声,“字清意深情自真”,认为“字是骨头声是肉”。可见正确的咬字、吐字与正确的发声都是表达歌曲内容的主要手段。合唱更要把它放在重要的位置,如语言唱的文字含糊不清,或有一些学生唱不清字,那将会影响整个合唱的演出效果。
咬字和吐字是发音时先后发生而又密不可分的两个步骤。咬字是根据语言中产生“声母”的器官而决定的。人们说话时,通过咬“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将单字的声母咬成不同的形态。咬的器官位置不对,形态不对,就不能表达清所说的字意。声母咬对了,还要通过“开、齐、撮、全”的口型状态将“韵母”吐出来。也就是通过发音部位的不同、用力点的不同、口型状态的不同,清晰准确地发出每一个音。练习时要有趣味、活泼,可把咬字、吐字与发声相结合,编成好听宜唱的练声曲。
我们的祖先认为“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人的发声器官是最天然、最柔美,最赋予歌唱的活的乐器,孩子更愿意用歌唱来解释他们的情感和心声。音乐的感觉是有天赋成份的,但更主要的是后天培养和训练,让孩子用科学的方法,甜美的合唱,去创造美的旋律、美的和声、美的作品来表现美的世界、让他们的童声合唱更加丰富这个缤纷的世界。
七、声音的共鸣位置
合唱艺术的共性在于共鸣位置的统一。解决好各声部的共鸣位置,才能取得合唱队声音的统一。合唱的基础是声部的齐唱能力,声部的基础是个人基本功的提高,在合唱队的用声上必须服从整体,而适当地淹没自己。好的声音位置和好的音质来自于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兴奋的歌唱状态及统一的头腔共鸣声区,松懈声音易偏低,喉头发紧易偏高。我们常用哼鸣练习来体会声音的共鸣位置。
合唱技术训练要按照由简到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先练二部和声练习,然后再练三部、四部和声练习。和声音程以三度或六度为宜。
总之,童声合唱的声音训练,要根据儿童的特点,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还要扬长避短,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法进行科学、规范地指导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