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慧教慧学慧语文

【作者】 俞 杰

【机构】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研究

  【摘 要】 近来,核心素养成为了教育领域的一个关键词,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成为了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个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必定是智慧的课堂,教师慧教,学生慧学。本文以小学低段学生为例,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相结合,着眼于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提出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方法。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慧倾听;教师激发孩子好奇心,让学生慧质疑;教师引领孩子与文本对话,让学生慧阅读。
  【关键词】 核心素养;低段语文;智慧教学

  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在课程改革中,我们提出课程目标是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现在,又提核心素养体系,这是从教书走向育人的过程。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那么,作为一名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孩子们的语文核心素养呢?我想只有教师智慧地教育,学生智慧地学习,才能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智慧语文课堂。
  一、创设教学情境,慧倾听
  小学低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语文素养的黄金时期。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习习惯,最常见的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喜欢做小动作,交头接耳等。所以,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要培养语文素养,必须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要目标就是使学生形成能认真“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部编版一年级上册教材中第一次口语交际“我说你做”就提出了要“注意听别人说话”的要求。不仅要会倾听,还要慧倾听,所以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的第一次口语交际“听故事,讲故事”中对倾听要求有了阶段性地提升,“听故事的时候,可以借助图画记住故事内容”,能够边听边记。
  从会倾听到慧倾听,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刚接手一年级时,我就趁中午和一些空课给孩子们讲故事,不仅给孩子放松心情,释放压力,让孩子在故事中体验喜怒哀乐,还能顺势引导教育课堂教学常规,培养孩子刚入学时最为重要的倾听能力。
  低段的小学生对童话故事、动画片感兴趣。那么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就可以把故事贯穿于课堂,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教学“汉语拼音zcs”一课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小动物们正在森林学校里上课。狗熊老师身穿紫色衣服,手捧书本,用手指着黑板上 的“z”,正认真地教大家学字母呢! 3 只小刺猬很用心,一笔一画照着样子写字母。蚕宝宝用自己吐出来的丝织了一个字母“s”。学习字母是多么有趣的事啊!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注意力会更集中,也有助于培养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二、 激发孩子好奇心,慧质疑
  于漪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学贵有疑。问题是学习的先导,语文课堂上应激发学生提问的愿望,引导学生运用质疑的方式,提出疑问,促使学生探求答案,开动脑筋,活跃他们的思维。质疑设问,目的是以“疑”作为学生“思”的先导。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进行整理引导,抓住关键问题展开教学,激发学生动脑思考,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比如教学一上《乌鸦喝水》,我抓住低年级儿童爱提问题这个思维发展的特点,课始就让孩子们自由提问,重视儿童的质疑问难,广开言路,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并抓住学生提出的“乌鸦用什么方法喝水?”这一问题展开教学。由于老师的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不断提出了一连串问题。有同学就产生了疑问“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真的会升高吗?”于是我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做了一次小小的实验,从实验中解决问题。学完课文又有孩子提出问题了,“乌鸦为什么不直接找条河去喝水呢?”“乌鸦可以直接挖个坑,找张大叶子垫在坑里,把瓶子打翻,让水流到叶子上就可以喝水了!”从会质疑到慧质疑,在一次次质疑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发展与提升。
  三、 引领孩子与文本对话,慧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课堂中要教会孩子用不同方式去阅读。比如带着问题自由式朗读,边读边思考。如教学《小松鼠找花生》一课时,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小松鼠的花生哪去了?他能找到花生吗?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孩子们的心理上会产生跃跃欲试的欲望。此时,教师就要把握时机布置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提出如下几方面要求:1、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遍。2、一边读一边思考前面提出的问题。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语文教学的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丽的境界。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课堂。”一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初步学习阶段,具有很强的模仿性。此时教师的范读就是朗读教学的最好的资源。在学生朗读时教师可适时点拨,或示范朗读,同时加上目光、姿态、表情、动作等无声的体态语言,这些体态语言,可谓“无声胜有声”。教师在范读中感染学生,引领孩子与文本对话。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可以采用品读关键句,创设情境引领孩子与文本对话。如学习《棉花姑娘》一课指导朗读对话时,教师面露难色地说:“听了你们这样请求,我特别想帮你们。可是我只会捉空中飞的害虫,帮不了你们的忙。谁来教教我,我该怎么回答棉花姑娘?”学生听老师这么一说,有的摇着头,有的摆起手,有的叹气得教起老师来:“对不起,我只会捉空中飞的害虫。你还是请别人帮忙吧!”通过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学生读得非常投入,特别入情。剩下的两个并列段学生不用老师引导就能读得津津有味。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但要带学生走进教材,还要让他们走出教材,扩大阅读范围,加强语文实践活动。课堂中,可留出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有关的材料,或做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实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课外,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语文。比如开主题队会,组织班级阅读会。又如班上总有孩子丢三落四,在班级中设置失物招领处,由捡到的同学从失物的角度写一段话寻找主人。有个孩子捡到一支铅笔后就联系课文《文具的家》写道:“我穿着一件绿色的新衣服,可是主人却让我睡在了地上,我想回家,主人你在哪?”让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与文本对话,提升阅读能力。 
  小学低段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其实归根结底是以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基础的。教师的智慧教育引领学生的智慧学习,慧倾听、慧质疑、慧阅读、慧学习。只有在反复的实践当中,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才能让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