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作者】 何 丽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第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当前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打造高效课堂,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小学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对学生今后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及时的转变教学理念,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本文就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进行分析。
  1.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a. 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b.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小学生活泼好动且好奇心强烈,对新鲜事物充满一探究竟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学主题,以学生的好奇为出发点,可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教学主题。让学生在自主思考的过程中获得启发,从而才能有效把握住知识的核心点。然而,实际教学中发现,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虽然聪明有余,但学习的柔韧性不足。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很难保持集中,而稍受到外界的影响,学生即会出现开小差、走神等現象。为此,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以“角色带入”的方式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内,让学生成为情境中的主人公,可有效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教学实践表明,以角色带入的手段,能帮助小学生克服周围环境的影响,降低学生出现分心走神的概率,而处于角色当中,学生与同伴、教师之间的互动性更强。比如,在教学“圆的面积”的相关知识点时,为了更加有效的与学生展开互动,我利用多媒体技术,以flash动画的形式,给学生构建了如下情境: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羊群悠闲地吃着青草。然而,有一匹小马驹因为脾气暴躁,主人将它拴在了柱子上,它暂时失去了自由。拴住小马驹的绳子长5米,假设你是这匹小马驹,如果你饿了,能吃多大面积的青草?趣味生动的动画展示,一下将学生带入到情境角色中。学生纷纷行动起来,有的拿出纸笔与同伴小声讨论,有的则托腮凝思。在群体互动中,学生很快掌握了圆的面积的决定性因素,从而为后期的教学工作开展做好了铺垫。
  3.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生活元素,有利于拓展、丰富课堂,活跃课堂氛围而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实现课堂的高效互动。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教学模式下,不少教师缺乏对课堂生活化的认识,因而课堂教学变得十分枯燥,抑或是远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数学学习是思考、试验、求证、合作、尝试的综合过程,是外界陌生信息进入人体大脑后,经过大脑分类、整理、合并、删除等一系列复杂的反应后,慢慢与人体固有的知识相互串联起来。而以生活为突破点、切入点,可有效唤起学生的“记忆存储”,这对于帮助学生接收、消化新知识以及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程度、互动程度大有裨益。此外,从心理情感而言,人们对熟悉的事物、场景、画面等更具有亲切感,而这一亲切感可有效降低学生下意识对新知识的排斥度,从而确保学习过程的愉悦、轻松。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强化对生活元素的渗透,需立足于学生群体的现实生活,尤其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部分,如动画片、小游戏等等。例如,在教学“长度”相关知识点时,我在课前准备了许多小道具,如水杯、笔记本、钢笔、剪刀、毛巾、细绳等等。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上台测量其中一个道具的长度,并给出恰当的长度单位。学生兴趣昂扬的参与,小心翼翼地进行测量。这样的课堂互动,能给予学生别开生面的深刻印象,教学效果良好。
  4.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新形势下,广大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主探究和获取每一个知识点,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倡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动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引起研究的环境,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引导他们积极思维,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多给学生研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信心。另外,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指导不同的学习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只要学生有了兴趣,才能把事情做好。其实在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希望成为一个探索者去研究事物,学生也是如此,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同样有这种强烈的需求。因此,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师要把学生引进研究性学习中,满足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进而使他们都能产生更强大的学习动力,充分调动课堂氛围,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5.建立师生互动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和谐的气氛,是教育教学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知识创新的重要条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得到激活,从而把教和学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而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气氛是教师培养起来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至关重要。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态度,双方情感的协调或建立愉快的信任和合作关系,需要以教师自身积极情感的建立为基础,以此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总之,我们要从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出发,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與环节,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赋有实效性,才能焕发出新课程理念在常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