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作者】 钟 斌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南江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准备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培养学生兴趣纳入其中。教师要主动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保持最好的学习状态,从而对语文乐学、善学、会学。这也对教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去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案。运用多种的教学手段去最大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让学生一直保持住这种动力,为进一步的语文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以下就根据实践经验提出几点有效的方案。
一、大胆想象,激发学习兴趣
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想象是创新的源头。大胆的想象可以创造无限的空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多种办法,从各个角度去选择想象点,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去利用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自己边欣赏边想象,想象它的动态。教师结合教材和自己的讲解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如在讲解《柳树醒了》这一课时,先让学生浏览课文,然后观察幻灯片上柳树的图片,再让学生去朗读这篇课文,在学生的脑海中已经有了柳树的模样。学生可以边朗读课文边想象柳树飞舞的动态美。微风拂拂,仿佛自己身处柳树之下,领略春天的美。学生放松身心,沉醉于课堂中,让课堂的氛围达到极致,想象力也得到了最大的发挥。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提问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如在讲解《称象》这篇课文时,教师在讲解这篇课文之前,先问学生有没有办法可以称出大象的体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会得出各种各样不同的答案。有说用特大号的称去称,有说把大象分解去称等等,学生的方法五花八门。小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的,教师不应去限制他们想象力的发展。通过这种方式,去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可以很好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直观形象,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存在着局限,所以教师要多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习简单化,使学习成为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多媒体就是一个很有效的方式,能让学生最直观地学习到知识。多媒体能把课堂展现得更想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如在讲解《农业的变化真大》时,利用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几十年以前的农耕模式和现如今的农业发展。通过对比,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农业的变化。知道农业变化的背景和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教师可以找一张图,图中是农民来着牛耕田的场景,而另一张图是机器在进行农耕活动。从人工到机器,这就是农业的变化。通过这么简单的图片对比,可以很简单地知道不同之处。教师可以找一个视频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到中国农业的变化。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才换来现在的安稳便利的生活,让学生懂得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学习艰苦奋斗不断创新的精神。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模式的教学方式可以化抽象为具体,简易课本内容,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还可以解决很多教学上的难点问题。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习兴趣
继续学习的动力来源于之前的成功,顺利的学习体验会让学生更有学习的能量。也就是说教师要积极创造学生在学习上有成功的体验。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进行表揚,但是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要积极去指导和关爱学生,让学生也能尽快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例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放大学生的优点。有一位学生,她的学习成绩很差,但是她有很强的绘画功底。于是,教师会每次都安排她当黑板报的成员。在此过程中,可以发现她对绘画很自己的想法,能够提出很好的建议。在她擅长的领域中去发挥自己,找到自信,获得成功得体验,实现自己的价值。在成功得喜悦中,学生容易获得学习的兴趣,不容易产生厌学的态度,对学校的抗拒。之后,教师可以慢慢进行引导,使得学生在绘画方面的热情也能在学习上的到发展。实际上,每个学生都不是在各个方面都非常差,他们都会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在学校因为很多方面的限制,往往他们的才能得不到展现。学生是很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的,尤其是在他人面前受到表扬和鼓励。教师应该多方位观察学生,努力寻找学生身上的亮点,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增强自信心。
四、巧妙设问,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有悬念的问题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引导学生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当学生找到一个问题的答案之后,再换一种思维去引导,又会发现问题的另一种答案。这样的思考过程,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例如《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语文教师提前将课外中的生词和生字进行解读,然后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可以从标题出发也可以从课文内容出发,如果从标题出发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教师可以问学生们:“人生病了要去治病,但是为什么大禹去治水呢?是水生病了吗?”想要知道问题的答案,学生就需要去阅读课文,通过自己的阅读去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寻找问题的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课文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运用语文实践,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的学生都是充满无限活力的,让学生对校园中的花草树木、校园景观进行观察,借景来感受校园的面貌。学生对身边的一些事物和景物都会以极大的热情去感受,因为这是孩子们的天性,也要利用这一点去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和同学们一起去探讨,将学习运用到实践中去,将知识进行迁移。知识迁移也是一种能力,让学生去看图写话,联系自己的所看所感,将图中所画结合日常观察,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培养孩子的初级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小学生需要在课外时间中不断积累知识。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知识为出发点,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培养学生积累知识的习惯。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兴趣的作用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通过大胆的想象、运用直观形象和让学生体验成功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教学的方式不应该有局限,教师还是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去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案。
一、大胆想象,激发学习兴趣
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想象是创新的源头。大胆的想象可以创造无限的空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多种办法,从各个角度去选择想象点,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去利用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自己边欣赏边想象,想象它的动态。教师结合教材和自己的讲解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如在讲解《柳树醒了》这一课时,先让学生浏览课文,然后观察幻灯片上柳树的图片,再让学生去朗读这篇课文,在学生的脑海中已经有了柳树的模样。学生可以边朗读课文边想象柳树飞舞的动态美。微风拂拂,仿佛自己身处柳树之下,领略春天的美。学生放松身心,沉醉于课堂中,让课堂的氛围达到极致,想象力也得到了最大的发挥。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提问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如在讲解《称象》这篇课文时,教师在讲解这篇课文之前,先问学生有没有办法可以称出大象的体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会得出各种各样不同的答案。有说用特大号的称去称,有说把大象分解去称等等,学生的方法五花八门。小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的,教师不应去限制他们想象力的发展。通过这种方式,去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可以很好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直观形象,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存在着局限,所以教师要多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习简单化,使学习成为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多媒体就是一个很有效的方式,能让学生最直观地学习到知识。多媒体能把课堂展现得更想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如在讲解《农业的变化真大》时,利用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几十年以前的农耕模式和现如今的农业发展。通过对比,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农业的变化。知道农业变化的背景和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教师可以找一张图,图中是农民来着牛耕田的场景,而另一张图是机器在进行农耕活动。从人工到机器,这就是农业的变化。通过这么简单的图片对比,可以很简单地知道不同之处。教师可以找一个视频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到中国农业的变化。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才换来现在的安稳便利的生活,让学生懂得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学习艰苦奋斗不断创新的精神。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模式的教学方式可以化抽象为具体,简易课本内容,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还可以解决很多教学上的难点问题。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习兴趣
继续学习的动力来源于之前的成功,顺利的学习体验会让学生更有学习的能量。也就是说教师要积极创造学生在学习上有成功的体验。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进行表揚,但是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要积极去指导和关爱学生,让学生也能尽快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例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放大学生的优点。有一位学生,她的学习成绩很差,但是她有很强的绘画功底。于是,教师会每次都安排她当黑板报的成员。在此过程中,可以发现她对绘画很自己的想法,能够提出很好的建议。在她擅长的领域中去发挥自己,找到自信,获得成功得体验,实现自己的价值。在成功得喜悦中,学生容易获得学习的兴趣,不容易产生厌学的态度,对学校的抗拒。之后,教师可以慢慢进行引导,使得学生在绘画方面的热情也能在学习上的到发展。实际上,每个学生都不是在各个方面都非常差,他们都会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在学校因为很多方面的限制,往往他们的才能得不到展现。学生是很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的,尤其是在他人面前受到表扬和鼓励。教师应该多方位观察学生,努力寻找学生身上的亮点,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增强自信心。
四、巧妙设问,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有悬念的问题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引导学生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当学生找到一个问题的答案之后,再换一种思维去引导,又会发现问题的另一种答案。这样的思考过程,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例如《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语文教师提前将课外中的生词和生字进行解读,然后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可以从标题出发也可以从课文内容出发,如果从标题出发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教师可以问学生们:“人生病了要去治病,但是为什么大禹去治水呢?是水生病了吗?”想要知道问题的答案,学生就需要去阅读课文,通过自己的阅读去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寻找问题的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课文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运用语文实践,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的学生都是充满无限活力的,让学生对校园中的花草树木、校园景观进行观察,借景来感受校园的面貌。学生对身边的一些事物和景物都会以极大的热情去感受,因为这是孩子们的天性,也要利用这一点去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和同学们一起去探讨,将学习运用到实践中去,将知识进行迁移。知识迁移也是一种能力,让学生去看图写话,联系自己的所看所感,将图中所画结合日常观察,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培养孩子的初级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小学生需要在课外时间中不断积累知识。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知识为出发点,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培养学生积累知识的习惯。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兴趣的作用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通过大胆的想象、运用直观形象和让学生体验成功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教学的方式不应该有局限,教师还是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去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