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刍议初中数学开放式教学的价值及其实施路径
【作者】 李凤林
【机构】 福建省宁化第五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初中数学开放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这种教学方法的意义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并获得乐趣。此外,开放式教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总之,初中数学开放式教学的实施路径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关键词】 初中数学;开放式教学;概述;意义;实施路径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数学教师比较关注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忽视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背景下,此种教学模式难以契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需要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开放式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秉承以生为本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主体,在主动发现、提出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十分有利于优质数学课堂的打造。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开放式数学教学愈来愈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和青睐。下面从初中数学开放式教学概述谈起,继而从意义和路径两方面,对初中数学开放式教学实施进行深入研究。
一、初中数学开放式教学概述
初中数学开放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开放式教学中,教师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活动和探究性学习,并进行合作学习和评价反思。开放式教学中常常引入一些条件不完备或者结论不确定的所谓开放题,以引发学生的探究动力。如学习四边形时,引入问题:四边形用剪刀剪掉一个角,是几边形?这时,需要学生分情况讨论:如沿着对角线剪,则是三角形;如过另一个顶点但不是对角线剪,则仍然为四边形;如不过其他顶点剪,则是五边形。
该教学方法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并获得学习的乐趣。同时,通过实践和探究,学生能够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创造思维和推理能力。如让学生合作玩扑克牌的“24点游戏”,学生可以很投入地进行合作学习,完成一些难度较大的数字组合,如“5、5、5、1”的计算,想到是(5-1÷5)×5,这种平时个人难以想到的解决办法。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使他们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从中获得共同进步。
此外,开放式教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问题分析、解决方案设计和解决过程评价能力。如测量校园中旗杆的高度,就可以让学生合作想出各种不同的解决办法,达到集思广益的教学效果。
总之,通过开放式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能力。
二、初中数学开放式教学实施的意义
(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不喜欢被约束,教师只有为学生营造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才会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开放式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是开放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也是开放的,这让课堂教学氛围十分良好,较好调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如学生在计算8×86时发现结果竟然是将乘数个位6放在被乘数之前,十位8则在被乘数之后,成为688。还有没有这样的算式呢?引导学生探究。由于问题源于学生的实际计算,学生探究起来积极性很高。
(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数学是一门思维性学科,只有不断提升学生思维水平,才可使学生更为灵活地学习,保证其学习效果。开放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数学教师为学生预留了开放性的学习空间,学生的思维不再受限,可以多维度思维,也可以与同学不断进行思维碰撞,不仅保证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还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提高。如,在解方程时,大部分学生受习惯性思维影响,按部就班地去分母。而具备开放性思维的学生则一眼看出,然后进一步解出一元二次方程即可。
(三)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效率提高的重要保障。开放式教学实施过程中,由于学生不再有学习的束缚感,所以学习兴趣较高。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会更为积极进行课前预习、课中思考、课后复习和拓展学习等,这实现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特别是养成了学生对数学问题充满期待与积极探究的习惯,这对后续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如,学生学习完全等三角形,就会期待学习相似三角形,甚至期待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迁移到相似三角形的学习中。
三、初中数学开放式教学实施的策略
(一)设置开放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目标为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唯有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才可以为课堂教学的科学化发展提供支持。在日常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新课标和教材内容制定教学目标,更好满足教学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对此,教师应从知识、情感和技能等不同方面切入,制定合理的开放性教学目标,准确定位师生课堂角色,以此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同时,通过精心选择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自学,从而达成预期的数学教学目标。
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为例,教师应了解到学生之间能力的差异,以教材计划要求,制定差异化的教学目标。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要求其利用简单图形判断相似三角形;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将相似三角形融入复杂图形中,由学生找出并阐述原因;对于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鼓励他们自主构建相似三角形,并利用不同方式进行判断。通过不同教学目标的设计,各层次学生在课堂付出努力后,均可达成相应的学习目标,形成了学习成就感。
层次性教学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开放性要求完全一致,可以让学生在有效学习中提升学习自信心,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奠基。
(二)开放教学方式,提升学生思维活跃程度
在新课改背景下,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说明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发生变化,只有引导学生进行创新且合理的学习,才可以更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其更高质量完成新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并提升自学水平。因此,在日常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被情境吸引,主动进入对数学知识的探究中,通过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感受数学知识学习的魅力,并在多维度思考的过程中,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思维能力。
以“行程问题”为例,教师可以选择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开展教学,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速度、距离以及时间的关系,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各组记录从校门口到图书馆的距离、用时,并计算其速度是多少。然后,教师根据各组计算结果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相关知识,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关系。同时,教师还可以改变学生从校门口到图书馆的方式,如慢走、快跑等,让学生体验路程相同而行进速度不同的情况下,花费时间也不同,这样学生可以获得不同角度思考数学知识的机会,学习更为灵活。
在此案例中,数学问题并没有直接展示出来,而是以生活情境进行展现,这让学生兴趣更高,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新知识的理解效果好,学习经验也得到积累,实现了学生的高质量学习。如此,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也得到提高。
(三)开放教学内容,建立知识联系
开放教学内容是指教师对教材进行适度拓展,一般是朝着生活方向拓展,使学生在理论结合实践的学习中,构建知识,形成观察生活中数学问题的习惯,从而促进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能力的提高。
以“函数”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这样一道题:同样一千克大米,小李妈妈每次蒸出的米饭都比小丽妈妈多出0.2千克。已知有同等重量的大米,小李妈妈所蒸米饭重量是24.2千克,小丽妈妈所蒸米饭重量是22千克。请问两人每千克大米各能够蒸出多少千克米饭?在学生针对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适当进行引导:“大米蒸成米饭后重量增加的原因是什么?相同重量大米为什么不同人蒸的结果也有差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些问题,并做好一一总结。
结束语
综上所述,开放式教学的实施,改变了教师教学方式,也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积极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等方面,构建开放式数学课堂,让学生在适宜学习目标的引领下,积极思维、拓展学习等,更高质量构建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谢桂芳.初中数学开放式教学路径探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40):152.
[2] 谢惠玲.从开放式习题入手,打开初中数学教学新思路[J].中学课程资源,2014(12):49+46.
[3] 李光武.浅谈数学教育中的开放式教学[J].数学大世界(上旬),2018(01):90+93.
[4] 蔡华岭.开放式初中数学教学探微[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7(12):25.
[5] 赵宾.开放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考试周刊,2018(35):66-67.
[6] 康小平.初中数学开放题及教学研究[J].试题与研究,2018(07):218-219.
[7] 薛舒文.开放式数学教学模式的探析[J].人生十六七,2018(08):66.
【关键词】 初中数学;开放式教学;概述;意义;实施路径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数学教师比较关注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忽视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背景下,此种教学模式难以契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需要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开放式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秉承以生为本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主体,在主动发现、提出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十分有利于优质数学课堂的打造。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开放式数学教学愈来愈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和青睐。下面从初中数学开放式教学概述谈起,继而从意义和路径两方面,对初中数学开放式教学实施进行深入研究。
一、初中数学开放式教学概述
初中数学开放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开放式教学中,教师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活动和探究性学习,并进行合作学习和评价反思。开放式教学中常常引入一些条件不完备或者结论不确定的所谓开放题,以引发学生的探究动力。如学习四边形时,引入问题:四边形用剪刀剪掉一个角,是几边形?这时,需要学生分情况讨论:如沿着对角线剪,则是三角形;如过另一个顶点但不是对角线剪,则仍然为四边形;如不过其他顶点剪,则是五边形。
该教学方法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并获得学习的乐趣。同时,通过实践和探究,学生能够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创造思维和推理能力。如让学生合作玩扑克牌的“24点游戏”,学生可以很投入地进行合作学习,完成一些难度较大的数字组合,如“5、5、5、1”的计算,想到是(5-1÷5)×5,这种平时个人难以想到的解决办法。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使他们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从中获得共同进步。
此外,开放式教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问题分析、解决方案设计和解决过程评价能力。如测量校园中旗杆的高度,就可以让学生合作想出各种不同的解决办法,达到集思广益的教学效果。
总之,通过开放式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能力。
二、初中数学开放式教学实施的意义
(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不喜欢被约束,教师只有为学生营造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才会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开放式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是开放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也是开放的,这让课堂教学氛围十分良好,较好调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如学生在计算8×86时发现结果竟然是将乘数个位6放在被乘数之前,十位8则在被乘数之后,成为688。还有没有这样的算式呢?引导学生探究。由于问题源于学生的实际计算,学生探究起来积极性很高。
(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数学是一门思维性学科,只有不断提升学生思维水平,才可使学生更为灵活地学习,保证其学习效果。开放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数学教师为学生预留了开放性的学习空间,学生的思维不再受限,可以多维度思维,也可以与同学不断进行思维碰撞,不仅保证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还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提高。如,在解方程时,大部分学生受习惯性思维影响,按部就班地去分母。而具备开放性思维的学生则一眼看出,然后进一步解出一元二次方程即可。
(三)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效率提高的重要保障。开放式教学实施过程中,由于学生不再有学习的束缚感,所以学习兴趣较高。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会更为积极进行课前预习、课中思考、课后复习和拓展学习等,这实现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特别是养成了学生对数学问题充满期待与积极探究的习惯,这对后续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如,学生学习完全等三角形,就会期待学习相似三角形,甚至期待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迁移到相似三角形的学习中。
三、初中数学开放式教学实施的策略
(一)设置开放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目标为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唯有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才可以为课堂教学的科学化发展提供支持。在日常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新课标和教材内容制定教学目标,更好满足教学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对此,教师应从知识、情感和技能等不同方面切入,制定合理的开放性教学目标,准确定位师生课堂角色,以此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同时,通过精心选择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自学,从而达成预期的数学教学目标。
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为例,教师应了解到学生之间能力的差异,以教材计划要求,制定差异化的教学目标。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要求其利用简单图形判断相似三角形;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将相似三角形融入复杂图形中,由学生找出并阐述原因;对于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鼓励他们自主构建相似三角形,并利用不同方式进行判断。通过不同教学目标的设计,各层次学生在课堂付出努力后,均可达成相应的学习目标,形成了学习成就感。
层次性教学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开放性要求完全一致,可以让学生在有效学习中提升学习自信心,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奠基。
(二)开放教学方式,提升学生思维活跃程度
在新课改背景下,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说明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发生变化,只有引导学生进行创新且合理的学习,才可以更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其更高质量完成新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并提升自学水平。因此,在日常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被情境吸引,主动进入对数学知识的探究中,通过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感受数学知识学习的魅力,并在多维度思考的过程中,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思维能力。
以“行程问题”为例,教师可以选择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开展教学,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速度、距离以及时间的关系,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各组记录从校门口到图书馆的距离、用时,并计算其速度是多少。然后,教师根据各组计算结果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相关知识,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关系。同时,教师还可以改变学生从校门口到图书馆的方式,如慢走、快跑等,让学生体验路程相同而行进速度不同的情况下,花费时间也不同,这样学生可以获得不同角度思考数学知识的机会,学习更为灵活。
在此案例中,数学问题并没有直接展示出来,而是以生活情境进行展现,这让学生兴趣更高,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新知识的理解效果好,学习经验也得到积累,实现了学生的高质量学习。如此,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也得到提高。
(三)开放教学内容,建立知识联系
开放教学内容是指教师对教材进行适度拓展,一般是朝着生活方向拓展,使学生在理论结合实践的学习中,构建知识,形成观察生活中数学问题的习惯,从而促进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能力的提高。
以“函数”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这样一道题:同样一千克大米,小李妈妈每次蒸出的米饭都比小丽妈妈多出0.2千克。已知有同等重量的大米,小李妈妈所蒸米饭重量是24.2千克,小丽妈妈所蒸米饭重量是22千克。请问两人每千克大米各能够蒸出多少千克米饭?在学生针对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适当进行引导:“大米蒸成米饭后重量增加的原因是什么?相同重量大米为什么不同人蒸的结果也有差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些问题,并做好一一总结。
结束语
综上所述,开放式教学的实施,改变了教师教学方式,也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积极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等方面,构建开放式数学课堂,让学生在适宜学习目标的引领下,积极思维、拓展学习等,更高质量构建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谢桂芳.初中数学开放式教学路径探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40):152.
[2] 谢惠玲.从开放式习题入手,打开初中数学教学新思路[J].中学课程资源,2014(12):49+46.
[3] 李光武.浅谈数学教育中的开放式教学[J].数学大世界(上旬),2018(01):90+93.
[4] 蔡华岭.开放式初中数学教学探微[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7(12):25.
[5] 赵宾.开放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考试周刊,2018(35):66-67.
[6] 康小平.初中数学开放题及教学研究[J].试题与研究,2018(07):218-219.
[7] 薛舒文.开放式数学教学模式的探析[J].人生十六七,2018(0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