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学生语文听说读写习惯培养的策略探究
【作者】 程兴兰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思源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听说读写既是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也是学生语文实践的有效方法。加强听说读写习惯培养,不仅能有利于实现其能力的提升,更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 小学语文;听说读写习惯;培养;实践策略
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促使学生把自觉学习作为生活常态的情感内驱。实践也证明,一个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人,不仅能科学安排自我学习时间,随时获取新知识,还能把学习当成一种快乐。我们知道,听说读写既是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也是学生语文实践的有效方法。加强听说读写习惯培养,不仅能有利于实现其能力的提升,更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在小学语文这个奠基平台上,我们应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使之爱上语文,乐于语文学习。并通过于此带动其他学科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学生听说读写习惯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
听,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培养学生听的习惯,主要是要求学生在对待别人说话时,要做到认真,专心,能抓住说话人的主要意思。对于小学生来说,听的培养主要在课堂。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实现主阵地作用,还能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进行情感交流。我们知道,小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加之“好动”,听知觉能力还处在发展阶段,这些因素决定了他们认真听课的持久度不可能太长。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加强学生听课习惯培养,使之产生一种内驱力,能促使自觉。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就应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听讲习惯,如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了的要求,如听的时候眼睛注视着老师或发言的人;要听清老师或发言的人的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插嘴;听到重要的还要动笔在书上记一记等。这些习惯培养是持久的,不是一天两天就实现了。作为教师,既要强化习惯,更要创新教学方法,让课堂新颖生动,能吸引学生参与,能把学生持久地卷入到活动中来,如幽默化的教学语言,亲切地与学生情感交流,或采取游戏式教学,就能更好地把学生卷入到课堂中来。既培养了他们爱好,又促进了学生习惯培养。
二、培养学生积极说的习惯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语文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能说,会说。为了实现这个效果,除了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和胆量外,还要培养学生大胆进行口语交际的习惯:积极说,做到音量适度、仪表大方。落实到实践中,我们可从两方面培养学生积极说的习惯。
首先,要注重氛围营造。古人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方能乐其学。”爱屋及乌是我们教师深谙的道理,就是要用“师爱”去赢得学生的亲近和信任,使师生感情双向交流,从而让学生通过师生关系好产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情感,形成轻松、愉悦的心理,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克服怕开口说语文的紧张心理,开创敢讲语文、争讲语文、爱讲语文的局面。
其次,要搭建语文说的平台。从课内到课外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机会。如开展语文游戏、竞赛,进行情境式交际、举办语文兴趣小组,排演课本剧,强调师生间、生生间探讨交流,要求学生把所学语文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对做得好的学生给予“小红花”、“小红星”奖励等等。以此造成说语文的氛围,激励学生多开口说语文。
三、培养学生流利读的习惯
语文姓语,是读的学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便是证明。“读”对小学生来说,主要是指“朗读”。新课标对此的要求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培养学生响亮地、正确的读,流利地朗读课文。朗读语文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内容之一。“说”语文与“读”语文有相通之处,关系密切,两者相辅相成。学生朗读语文好与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示范。这是给学生“先入为主”的朗读印象。因此,教师必须十分注重范读和领读。授课前,教师最好先自身整音,尽量采取规范的普通话朗读。在自身(或录音)范读、领读时,教师可配以手势,加深学生的理解。以后还可指导学生在课文上标音调符号。一般来说,新课之时,不宜请学生领读课文,以免一个错,错一片,给纠正增添麻烦。在朗读语言材料时,须要求学生切勿操之过急,拿来便朗读,要先通阅,了解内容,理解含义,揣摩音调,然后再朗读。这样,朗读效果好。
四、培养学生正确写的习惯
正确的写字习惯,不仅是促使学生自觉记忆,内化知识的一种良好方法,还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在践行新课标的当下,对书写有了更明确的要求,对小学各个学生都有写字量的规定。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学生书写习惯培养,使之达到书写姿势、方法正确,规范书写,笔顺、总首、结构正确等效果。传统语文教学,忽视了学生书写技能训练,导致很多学生在书写方面存在或这或那的问题,但细究起来,主要原因还是习惯差,表现为不能静下心来写,二是坐姿、执笔方法不正确,字迹潦草,卷面不整洁,学生作业书写不规范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书写时要及时纠正,不能放任自流。要让学生明白书写坐姿、握笔方法不正确会影响身体健康,影响书写质量与速度,对今后学习不利。启发学生加强自我督促意识,保持正确坐姿,握笔方法。
习惯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在人的发展中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不亚于兴趣和情感的作用。而听说读写习惯,又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习惯,关系着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问题。因此,作为奠基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应加强学生良好听说读写习惯的培养,使之形成一种自觉。为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有计划地、有步骤、严格地训练学生,通过系列化的措施和创新教学举措,逐步实现。
参考文献:
[1]夏琴,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良好听说读写习惯的培养[J].学周刊,2015年。
[2]蒋璐珂,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J].新课程,2018年。
【关键词】 小学语文;听说读写习惯;培养;实践策略
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促使学生把自觉学习作为生活常态的情感内驱。实践也证明,一个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人,不仅能科学安排自我学习时间,随时获取新知识,还能把学习当成一种快乐。我们知道,听说读写既是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也是学生语文实践的有效方法。加强听说读写习惯培养,不仅能有利于实现其能力的提升,更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在小学语文这个奠基平台上,我们应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使之爱上语文,乐于语文学习。并通过于此带动其他学科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学生听说读写习惯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
听,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培养学生听的习惯,主要是要求学生在对待别人说话时,要做到认真,专心,能抓住说话人的主要意思。对于小学生来说,听的培养主要在课堂。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实现主阵地作用,还能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进行情感交流。我们知道,小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加之“好动”,听知觉能力还处在发展阶段,这些因素决定了他们认真听课的持久度不可能太长。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加强学生听课习惯培养,使之产生一种内驱力,能促使自觉。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就应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听讲习惯,如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了的要求,如听的时候眼睛注视着老师或发言的人;要听清老师或发言的人的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插嘴;听到重要的还要动笔在书上记一记等。这些习惯培养是持久的,不是一天两天就实现了。作为教师,既要强化习惯,更要创新教学方法,让课堂新颖生动,能吸引学生参与,能把学生持久地卷入到活动中来,如幽默化的教学语言,亲切地与学生情感交流,或采取游戏式教学,就能更好地把学生卷入到课堂中来。既培养了他们爱好,又促进了学生习惯培养。
二、培养学生积极说的习惯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语文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能说,会说。为了实现这个效果,除了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和胆量外,还要培养学生大胆进行口语交际的习惯:积极说,做到音量适度、仪表大方。落实到实践中,我们可从两方面培养学生积极说的习惯。
首先,要注重氛围营造。古人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方能乐其学。”爱屋及乌是我们教师深谙的道理,就是要用“师爱”去赢得学生的亲近和信任,使师生感情双向交流,从而让学生通过师生关系好产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情感,形成轻松、愉悦的心理,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克服怕开口说语文的紧张心理,开创敢讲语文、争讲语文、爱讲语文的局面。
其次,要搭建语文说的平台。从课内到课外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机会。如开展语文游戏、竞赛,进行情境式交际、举办语文兴趣小组,排演课本剧,强调师生间、生生间探讨交流,要求学生把所学语文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对做得好的学生给予“小红花”、“小红星”奖励等等。以此造成说语文的氛围,激励学生多开口说语文。
三、培养学生流利读的习惯
语文姓语,是读的学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便是证明。“读”对小学生来说,主要是指“朗读”。新课标对此的要求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培养学生响亮地、正确的读,流利地朗读课文。朗读语文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内容之一。“说”语文与“读”语文有相通之处,关系密切,两者相辅相成。学生朗读语文好与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示范。这是给学生“先入为主”的朗读印象。因此,教师必须十分注重范读和领读。授课前,教师最好先自身整音,尽量采取规范的普通话朗读。在自身(或录音)范读、领读时,教师可配以手势,加深学生的理解。以后还可指导学生在课文上标音调符号。一般来说,新课之时,不宜请学生领读课文,以免一个错,错一片,给纠正增添麻烦。在朗读语言材料时,须要求学生切勿操之过急,拿来便朗读,要先通阅,了解内容,理解含义,揣摩音调,然后再朗读。这样,朗读效果好。
四、培养学生正确写的习惯
正确的写字习惯,不仅是促使学生自觉记忆,内化知识的一种良好方法,还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在践行新课标的当下,对书写有了更明确的要求,对小学各个学生都有写字量的规定。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学生书写习惯培养,使之达到书写姿势、方法正确,规范书写,笔顺、总首、结构正确等效果。传统语文教学,忽视了学生书写技能训练,导致很多学生在书写方面存在或这或那的问题,但细究起来,主要原因还是习惯差,表现为不能静下心来写,二是坐姿、执笔方法不正确,字迹潦草,卷面不整洁,学生作业书写不规范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书写时要及时纠正,不能放任自流。要让学生明白书写坐姿、握笔方法不正确会影响身体健康,影响书写质量与速度,对今后学习不利。启发学生加强自我督促意识,保持正确坐姿,握笔方法。
习惯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在人的发展中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不亚于兴趣和情感的作用。而听说读写习惯,又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习惯,关系着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问题。因此,作为奠基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应加强学生良好听说读写习惯的培养,使之形成一种自觉。为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有计划地、有步骤、严格地训练学生,通过系列化的措施和创新教学举措,逐步实现。
参考文献:
[1]夏琴,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良好听说读写习惯的培养[J].学周刊,2015年。
[2]蒋璐珂,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J].新课程,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