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现存问题及推进对策

【作者】 江 鸥

【机构】 四川省武胜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与学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在这几年实践中,我们应清楚地看到其存在的问题,找到实践抓手,有效推进。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现存问题;推进策略

  一、现存问题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重点是师生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而现阶段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主要采用传统建设模式,重设备,轻应用。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后期应用缺乏总体规划和丰富的软件及相应的平台支撑,不但不利于教育信息化持续建设,反而会带来更多的阻力,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重硬件投入,后期应用少。教育信息化建设主要在硬件设备上进行了大量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育信息化水平,但由于缺乏应用强大的软件或平台支撑,后期应用无法大规模展开,投入的信息化设备无法发挥出应用价值。
  二是资源建设模式不适应教育教学的本质要求。目前,教育资源建设主要以“预设性资源”为主,缺乏勾通、互动、创新等应用模式。优质教育资源不能实现全面共享,一般资源又只能支持点播观看,无法解构重组加工创新,无法支持复杂的组织教学过程。
  三是没有完善的技术支撑平台,资源和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大量课件资源、课堂实录资源、教育管理资源分散在师生个人、各部门内部、各院校内部,没有形成完善的互联互通、资源共建共享。
  四是相对固化和封闭的教研模式。教育信息化建设没有促进传统教研模式的转变,教研开展模式过于单一,网上教研模式停留在文字交流层面,无法完整展现教研过程。不能解决跨时间、跨区域教研活动问题,不能解决教师培训、工作检查等问题。教研活动中缺乏与同行的沟通交流、交互评价,教研过程、展现方式、数据统计、跟综对比受限。教师无法了解自身各项教学能力水平,不能针对性提高专业能力。
  五是资源建设无法实现人人参与。传统信息化建设只有少数计算机专业人员参与并掌握,信息的发布只有几个网络管理者完成,广大师生无法参与,资源固化、老化,不能动态修改完善,无法实现资源建设人人参与。
  二、推进“三通两平台工程”的实践抓手
  纵视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根据教育信息化多项重点工作的凝练,国家对此提出了“三通两平台工程”(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与教育资源云平台、教育管理服务平台),“三通两平台”被教育部确定为“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但过了几年了,该项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至少在周边县市难以见到。
  为全面践行“三通两平台”工程,这就要推动宽带网络校校通,多管齐下加快推进学校接入宽带,探索建立可持续的运营机制,完善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要推动优质资源班班通,重点建设名师和名校网络课堂,集中开发音乐、美术、英语等短缺课程,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要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构建和完善网络教学体系,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实现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有效互动。并加大教育信息化培训力度,推广教师信息化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加强教师、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专业化培训,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并开发适应多终端共享要求和内容资源、学习工具和资源生成系统,提高教育信息化装备水平。加强数字化教学设施、教育技术手段等技术创新。建设教育信息技术集成推广、教育技术装备与系统、教育支撑软件开发等创新平台,提升教学标准评测认证和教育资源质量审定评测能力。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方法推进教育信息的发展:
  一是加强城域网建设。加快完成学校宽带网络建设,优化各级各类学校网络条件下的教学与学习环境,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网络建设,完善包括网络设备、教师电子备课室等在内的基础设施。扎实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研究制定适应各类教育发展需要的数字校园建设标准,加强学校数字化终端和应用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各级各类教育在学校管理、教学应用、学生实训等方面的信息化水平。
  二是加强优质数字资源建设。要基本形成丰富的各级各类优质教学资源,逐步将优质教学资源送到每一个班级,努力建好“三个课堂”,即专递课堂,集中力量做好一批音乐、美术、英语、信息技术、职业教育新课程等课程资源建设,引导学生利用智能工具在教师组织下进行探究性学习:名师课堂,组织具有一定教育技术能力的特级教师和学科骨干教师,利用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个人空间和相应工具,开设学科重点难点讲座,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名校网络课堂,汇聚若干教育名校和教育示范校的优质资源,开设网络学校。
  三是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逐步为学生和教师建立网上学习空间环境,大力开展跨区域网络协作教研,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的融合,落实到每个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学习活动之中。按照“教师优先”的原则,先试先行,有序推动。加快研发推广与现行中小学课程标准相配套、适合学校课堂网络化教学需要的数字互动教材、教辅材料资源和学生自我评价检测及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网络听课、互动评课、远程协作等教学活动,积极促进城乡学校同步教育,引导各方大力支持,积极培养一批有影响的学科网络教研团队。通过多种形式强化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认真落实“国培计划”“远程培训”及其他培训项目。
  四是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紧紧围绕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水平的提升,切实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着力打造各类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系列品牌。大力服务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加快数字化基础教育网络资源的开发,积极创建师生共享共用的优质教育资源平台。大力服务教育优质资源建设,积极推进教育优质资源建设工程,形成一批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要求相适应、具有学科特色、符合建设规范的高质量数字化教学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