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提升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研究
【作者】 林 琴
【机构】 浙江苍南县第三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在历史中处处渗透着传统文化。基于传统文化开展小学德育教育,让学生学习并体会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为学生以后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研究了基于传统文化开展小学德育教育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 传统文化;德育教育;道德素养
新时代下的德育教育以相互尊重、彼此呵护为基础,认为教师应该要通过师爱感化学生,优化学生的行为习惯。从本质上说,关爱教育本身就是德育教育中感恩、人文思想的体现,需要教师以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改善德育教育质量。因此,以关爱教育作为小学德育的切入点,可以更好地落实新时代下德育教育的民主、人文思想。
德育教育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育人功效,对于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以及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把德育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末,是目前广大一线教育者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也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表现。因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和内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需要对此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只有找到德育教育的切入点,让德育与课堂、与学生紧密地结合起来,课堂教学效果才能得到真正地提高。为此,小学高段的教师要把课堂作为开展德育教育的主阵地,要善于捕捉教学中的德育信息和资源,利用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实现学生智育和德育的全面发展,以达到构建高效小学课堂的目的。下面,本人就如何在小学高段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一、创设校园环境,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小学生出现最多的地方就是学校。小学是学生正慢慢认知世界的初步时期。学生会通过熟悉外面的环境来增强自身的认知,在传统文化中就有孟母三迁的历史典故。教师必须认识到校园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在进行德育教育时,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感染学生,在无形中去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让学生能健康成长。为此,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要注重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例如,学校可以在各个班级中构建图书角落,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放置到图书角落,引导学生自主进行阅读,再每周设置一节阅读课,使学生舒缓自己的学习状态,阅读各种各样的文化书籍,从而在轻松愉悦的阅读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感染,真正学习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学校还可以利用校园中的有关设备,贴出有关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图画,再借助广播站,在休闲时间播放相关的小典故,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的熏陶,并在充满文化气息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树立良好的品格,进而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
二、在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格
小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在课堂上。因而,教师的教学方式影响着学生。假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本知识时受到传统文化的感染,这将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在教学课本知识时可将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为此,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找到和传统文化有关的知识,从而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品质。例如,在教学“论语”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深入理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段话,组织学生讨论“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做才可以达到反思的标准”,启发学生,教育学生在生活中真诚帮人、诚信对人,成为努力且敢于负责的人,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实现健康成长。
三、提升教师德育教学工作水平,引学生的思想共鸣
传统的小学德育教育一直存在高耗低效的不利局面,学生们通常会以机械记忆应付德育考核,虽然可以倒背如流,但是却并没有将这些德育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这是因为教师忽视了学生对这些德育知识的认同度,割裂了德育知识与学生现实成长的关联。但是,关爱教育可以很好地解决知行脱节问题,因为它是从学生的真实需求出发,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人性发展,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让学生明确意识到每一轮德育活动都是对自己未来的一生有积极作用,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为了让小学生们懂得尊敬师长,学会感恩,我以“尊师尊长,感恩付出”为主题组织了学生演讲活动,希望学生可以真情表述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位师长。由于我一直都以无私的师爱保护学生,所以本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演讲活动中表达了他们对我的感恩与尊敬之情,说出了很多感人的话语。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教师的付出不求回报,甘于奉献,所以他们要以努力学习来回报我,希望我不会因为他们的退步与不足而对其丧失期待。对此,我认真阐述了每一个学生的长处,让学生们相信我会一直爱着他们。
四、德育教育的实现应以学生为本
如果德育教育脱离了学生实际,那么便毫无教育意义,但是大多数小学教师却习惯按照学校所展示的小学生行为守则与相应的校级班规来管理学生,将考试成绩作为评判学生质量的唯一标准。这就导致小学德育脱离了学情实际,并不利于优化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对此,关爱教育会促使教师关心小学生的实际成长问题,让德育教育回归本真,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平台。为了保证小学学校德育教育能够真正对学生的成长有积极作用,我会经常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匿名投票的方式了解每一个小学生在成长道路上遇到的突出问题,希望学生们可以及时向我反映自己的心理问题。另外,我会利用自己与学生交往的一切机会关心学生,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由此展开针对性德育辅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健康成长。总而言之,德育教育是小学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良好的德育教育可以全方位地优化小学生素质,提高小学学校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与竞争力。因此,小学教师应该以关爱教育组织德育教育,更好地发挥德育教育的育人功效,为小学生、教师与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积累成功经验。
五、开展文化活动,促进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
现在的小学生一般都比较注重现代化的东西,对传统文化不是很了解,也不重视传统文化。很多学生连最基本的传统文化都不了解。因此,教师不能利用传统文化很好地开展德育教育。那么,如何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开展德育教育呢?教师在教学时要先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对学校开展的文化活动,要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要进行表扬,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动力,使学生能自主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学生的认知度,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例如,学校可经常举办针对传统文化的辩论活动,让学生根据传统文化的优缺点进行辩论。然后,学生在赢得比赛后,学校要及时进行表扬并颁发奖品,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传统文化。可见,教师通过传统文化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六、树立榜样,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中,有很多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他们十分关爱自己的国家和生活在周围的人们,为了国家奋斗并牺牲自己,有着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师可以让学生认识这些英雄,学习他们的行为,并将这些历史上的英雄树立成学生的榜样。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的正面思想,让学生向榜样学习,增强其爱国主义精神,在平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规范自己的行为,促进自己的健康成长。例如,教师在为学生介绍英雄黄继光的事迹时,可通过互联网搜集其相关的资料,使学生深刻体会到黄继光的爱国精神和他坚强不屈的信念,指引学生学习黄继光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讲解“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使学生学习到五壮士为了部队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能健康成长。
总而言之,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任务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德育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利用传统文化来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秦勇.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教育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40).
[2]吴翠玉.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03).
[3]陈晔.关于小学德育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08).
[4]张玉婕.新时代下提升小学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10
【关键词】 传统文化;德育教育;道德素养
新时代下的德育教育以相互尊重、彼此呵护为基础,认为教师应该要通过师爱感化学生,优化学生的行为习惯。从本质上说,关爱教育本身就是德育教育中感恩、人文思想的体现,需要教师以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改善德育教育质量。因此,以关爱教育作为小学德育的切入点,可以更好地落实新时代下德育教育的民主、人文思想。
德育教育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育人功效,对于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以及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把德育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末,是目前广大一线教育者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也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表现。因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和内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需要对此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只有找到德育教育的切入点,让德育与课堂、与学生紧密地结合起来,课堂教学效果才能得到真正地提高。为此,小学高段的教师要把课堂作为开展德育教育的主阵地,要善于捕捉教学中的德育信息和资源,利用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实现学生智育和德育的全面发展,以达到构建高效小学课堂的目的。下面,本人就如何在小学高段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一、创设校园环境,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小学生出现最多的地方就是学校。小学是学生正慢慢认知世界的初步时期。学生会通过熟悉外面的环境来增强自身的认知,在传统文化中就有孟母三迁的历史典故。教师必须认识到校园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在进行德育教育时,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感染学生,在无形中去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让学生能健康成长。为此,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要注重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例如,学校可以在各个班级中构建图书角落,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放置到图书角落,引导学生自主进行阅读,再每周设置一节阅读课,使学生舒缓自己的学习状态,阅读各种各样的文化书籍,从而在轻松愉悦的阅读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感染,真正学习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学校还可以利用校园中的有关设备,贴出有关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图画,再借助广播站,在休闲时间播放相关的小典故,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的熏陶,并在充满文化气息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树立良好的品格,进而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
二、在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格
小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在课堂上。因而,教师的教学方式影响着学生。假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本知识时受到传统文化的感染,这将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在教学课本知识时可将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为此,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找到和传统文化有关的知识,从而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品质。例如,在教学“论语”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深入理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段话,组织学生讨论“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做才可以达到反思的标准”,启发学生,教育学生在生活中真诚帮人、诚信对人,成为努力且敢于负责的人,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实现健康成长。
三、提升教师德育教学工作水平,引学生的思想共鸣
传统的小学德育教育一直存在高耗低效的不利局面,学生们通常会以机械记忆应付德育考核,虽然可以倒背如流,但是却并没有将这些德育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这是因为教师忽视了学生对这些德育知识的认同度,割裂了德育知识与学生现实成长的关联。但是,关爱教育可以很好地解决知行脱节问题,因为它是从学生的真实需求出发,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人性发展,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让学生明确意识到每一轮德育活动都是对自己未来的一生有积极作用,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为了让小学生们懂得尊敬师长,学会感恩,我以“尊师尊长,感恩付出”为主题组织了学生演讲活动,希望学生可以真情表述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位师长。由于我一直都以无私的师爱保护学生,所以本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演讲活动中表达了他们对我的感恩与尊敬之情,说出了很多感人的话语。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教师的付出不求回报,甘于奉献,所以他们要以努力学习来回报我,希望我不会因为他们的退步与不足而对其丧失期待。对此,我认真阐述了每一个学生的长处,让学生们相信我会一直爱着他们。
四、德育教育的实现应以学生为本
如果德育教育脱离了学生实际,那么便毫无教育意义,但是大多数小学教师却习惯按照学校所展示的小学生行为守则与相应的校级班规来管理学生,将考试成绩作为评判学生质量的唯一标准。这就导致小学德育脱离了学情实际,并不利于优化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对此,关爱教育会促使教师关心小学生的实际成长问题,让德育教育回归本真,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平台。为了保证小学学校德育教育能够真正对学生的成长有积极作用,我会经常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匿名投票的方式了解每一个小学生在成长道路上遇到的突出问题,希望学生们可以及时向我反映自己的心理问题。另外,我会利用自己与学生交往的一切机会关心学生,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由此展开针对性德育辅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健康成长。总而言之,德育教育是小学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良好的德育教育可以全方位地优化小学生素质,提高小学学校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与竞争力。因此,小学教师应该以关爱教育组织德育教育,更好地发挥德育教育的育人功效,为小学生、教师与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积累成功经验。
五、开展文化活动,促进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
现在的小学生一般都比较注重现代化的东西,对传统文化不是很了解,也不重视传统文化。很多学生连最基本的传统文化都不了解。因此,教师不能利用传统文化很好地开展德育教育。那么,如何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开展德育教育呢?教师在教学时要先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对学校开展的文化活动,要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要进行表扬,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动力,使学生能自主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学生的认知度,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例如,学校可经常举办针对传统文化的辩论活动,让学生根据传统文化的优缺点进行辩论。然后,学生在赢得比赛后,学校要及时进行表扬并颁发奖品,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传统文化。可见,教师通过传统文化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六、树立榜样,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中,有很多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他们十分关爱自己的国家和生活在周围的人们,为了国家奋斗并牺牲自己,有着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师可以让学生认识这些英雄,学习他们的行为,并将这些历史上的英雄树立成学生的榜样。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的正面思想,让学生向榜样学习,增强其爱国主义精神,在平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规范自己的行为,促进自己的健康成长。例如,教师在为学生介绍英雄黄继光的事迹时,可通过互联网搜集其相关的资料,使学生深刻体会到黄继光的爱国精神和他坚强不屈的信念,指引学生学习黄继光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讲解“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使学生学习到五壮士为了部队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能健康成长。
总而言之,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任务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德育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利用传统文化来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秦勇.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教育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40).
[2]吴翠玉.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03).
[3]陈晔.关于小学德育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08).
[4]张玉婕.新时代下提升小学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