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初中语文生活化阅读和写作

【作者】 蒲晓丽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一立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生活性质的学科,其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所以,在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教育优势,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由、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将阅读与写作教学与生活有机融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同时还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结合实际生活重视阅读积累,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传统的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手段,根据教材内容给学生灌输语文知识,没有任何的课外延伸,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了限制,教学效率也很难得到提升。由于课堂气氛沉闷、无趣,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导致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所以,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初中语文教师应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教育观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在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中,閱读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只是依靠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来学习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也不能实现在短期时间里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水平的目的。事实上,语文源自于生活,同时又高度服务于生活。在信息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教师可以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观念,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教育优势,采用多样的化学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参与度,鼓励初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阅读报刊、杂志,既可以借助学校图书馆和本地图书阅览室等途径借阅纸质书籍,也可以利用网络下载电子版书籍,还可以通过收听广播、收看电视节目等多种形式开展阅读活动,方便随时随地积累阅读量,使学生们在耳濡目染中学会生活中的言语表达方式。同时,在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学问的引领者,更要潜心研究,深入开发学生的观察、求知、体验生活的本领,从而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例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社戏》时,教师在精讲课文前,不妨提问学生儿时所看过的社戏种类,同时对“社戏”的相关知识进行补充说明,使学生对社戏有一个具体的了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鼓励每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自陈述对自己印象最深的社戏种类。使学生在学习文章时能够有所感触。通过每位学生对社戏的陈述,有助于激发大家投身于阅读的激情,进而使学生从生活中汲取阅读灵感。
  二、积累阅读写作素材,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
  大自然是人类生活中最美的画卷。它包罗万象,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同时,大自然也是学生陶冶情操、积累生活阅历的室外“课堂”,同时也是阅读写作生活化教学的重要途径。教师必须首先拥有过硬的阅读素养,才能充分引领学生学会在阅读中体验、感悟生活,学会将阅读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当前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专门编排了大量有关大自然景观、日常社会生活的课文。语文教学也要不拘泥于课堂和书本,这就需要教师千方百计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们在语文阅读实践中感知生活、体会生活。例如,学习课文《春》时,教师可在春季组织全体学生集体出游,欣赏周边优美的田园景观,使大家领略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欣欣向荣景象,真切地感悟到春天带给自然和人类的美好。在课文学习时,学生们很容易联想到自己的所见所感,使思维与散文的描述相融合,进而更好地理解、把握文章主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使阅读教学更“接地气”。
  三、善于观察,挖掘生活中的写作素材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的特殊阶段,也是向成年阶段发展的过渡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心智逐渐成熟,思想也逐步完善。然而,语文写作却是不少学生的一个“老大难”,他们不是无法理解写作要求,也不是不懂写作思路,而是在写作中常会出现空洞或无话可说的情况,师生为此均感到苦恼。究其根源,在于严重缺乏写作素材,而写作素材的累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而是需要不断地从生活中汲取。一方面,教师要进一步弘扬校园文化,倡导学生多参加对身心有益的集体活动,如体育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另一方面,家庭生活是学生萃取写作精华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提醒学生善于捕捉家庭生活的某个难忘片断或场景,将其上升到文章的高度,大胆抒发和表达真情实感,让文章真实生动,增强其可读性。事实上,校园新闻或家庭琐事均是学生写作的良好素材。当然,教师在课堂上也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教学素材,让学生们善于从教材中吸取养分,为今后的写作筑牢根基。例如,学习人教版《背影》时,教师可首先请学生说一下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关心、疼爱自己的事情。接着利用多媒体投影设备,播放电视散文纪录片,使大家深切地体会到文中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场景,同时要结合实际的家庭生活情景,感知课文中的伟大父爱。这样一来,学生们在写作时就变得“有话可说”,文章也就写得更有内涵、更加真实,让读者产生更强烈的共鸣感,同时也在写作中彰显了个性。
  四、生活、课堂与自然的结合
  新课改中的内容在实践教学中不断的渗透,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超强的教学水准,还应当具有一定的阅读综合素养,最终的教学目标就是要使学生从阅读之中体会生活的美好,深深的感悟成长的美妙,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学生可以在阅读中不断的体验生活,并参与到阅读之中,教材中有许多的资料,因此,语文教师不可将教学限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上,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感受语文知识的趣味性。
  比如,教师在教授《春》这一文章时,此时的季节正逢春季,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针对这一阅读内容,笔者认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户外活动,充分感受春天的变化,连绵的细雨中夹杂着些许寒冷,植物在努力生长,开启新的征程,树木抽芽、野草遍地,引导学生通过真实的感悟,体会春季的美好,这就能一定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加深学生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和认知。
  五、体现写作的个性以及创新性
  写作简而言之就是生活的记录,教师在语文教学环节,若想尽可能提高学生自身的写作水准,就应当通过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的方式,引导学生注重写作过程,并从生活中得到启发,观察生活中的点滴变化,将其作为基本素材,而后有感而发。社会新闻以及生活细微之处都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创作灵感的源泉,并真实的反映作者的心理变化。教师应体现自身的引导性作用,加强对学生观察力素质的培养,还可以“生活情景巧发现”为主题,阐述事件的经过,总结自身的感受,体现生活的细微,将这些写作要点予以整合和统筹,最终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新课改教育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教学模式更新的必要性,尤其是初中语文教学环节,教师会将提高学生写作质量和阅读素养作为根本条件,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并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引导,善于观察生活、体会生活,并针对一些细小的事件表达观点和感悟,将其作为写作教材,渗透到写作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准,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首先意识到增强综合素质的作用,提高文学素养、强化职业道德,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