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作者】 何 庆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龙蟠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虽然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很多人都听说过,但在信息化、网络化高度发展的今天,许多人根本就没有时间、没有习惯去看书。阅读就显得苍白无力。人们整天低头看手机,抬头面对电脑。所以,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说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那么学校则是学生接受系统学习的第二课堂。在这个阶段,学生除了在课堂上接受老师的系统知识传授外,大量的知识还得靠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去获得。要想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获得正确的阅读方法,必先培养阅读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才是阅读需要的动力所在。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本人经过多年的实践,觉得以下方法行之有效。
  一、借助学校图书室,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图书
  首先,根据学生的年龄、日常兴趣去挑选图书。比如,小学三年级的学生,选择的图书得有丰富的色彩,动人的故事情节。诸如幻想、人物探险、神话故事类等。同时要兼顾内容的多样性。比如生活类、历史故事类、科普常识类、安全知识类、英雄人物类等。在体裁方面,可以选择诗歌(包括古诗词)、微小说、童话、寓言等。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可以把小学生版古典四大名著小说《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拿给他们读。当然,也可以让他们寒暑假观看根据这四部小说改变的同名电视连续剧,以此来尽快熟悉小说的内容。当然,国外的一些大家的適合小学生阅读的优秀文艺作品,譬如安徒生童话、莎士比亚的某些戏剧等也可以介绍给学生阅读。只要教育性、针对性强,思想健康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尽可能的让他们获得多方面的认识。同时鼓励学生把家中的图书带到班上来和同学们分享。
  二、构建良好的阅读环境
  在班上摆放一个书柜,鼓励学生捐赠图书。利用课外活动组织学生阅读。星期六、星期天以及其他一些放假的时间,学校可以选择一些时间开放学校的图书室。有的学校在学校的不少角落都摆放了各类纸质图书,或者在校内开设了免费的“书吧”,这些措施无疑会促进学生的阅读。定期开展“读书会”、“讲故事会”、“朗诵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大胆交流,不断获得阅读的喜悦,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和家长达成一致,尽力在家中也开辟一块阅读的空间。家长也可以定期抽点时间陪孩子读读书,听他们讲讲书中的故事,谈谈读书的体会。或在周未抽时间带孩子到户外走走,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让孩子觉得阅读就是生活和学习的一部分。
  三、读以致用,内外结合
  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老师交给学生的主要是获得知识的方法。我们应该把课堂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自主去获提更多、更广泛的知识才是我们的目的。比如,学了《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篇课文后,要启发学生思考,雷锋是谁?他在哪里?关于雷锋的故事还有哪些?带上这些问题安排学生课外去寻找、去阅读关于雷锋叔叔的图书,然后找时间全班开个“读书会”,一起交流、分享。针对当前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的事实,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有关环保方面的图书,让他们归纳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提出减少污染的办法。
  四、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曾经说过,学习当中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才是真正对学习最好的刺激。要想使学生博览课外书籍,就得先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兴趣之火。只有拥有了饱满的读书兴趣,学生才能积极投身到课外阅读当中。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加课外阅读活动,教师应当竭其所能去创造机会和条件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能切实感受到阅读应当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如在晨会课的时候,可以向学生推荐一本好书,通过内容简介或是讲故事的形式,尤其在降到情节最为紧张的时候,戛然而止,来唤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兴趣。这时学生会主动跟教师借书一看,当他们拿到书的时候便会如饥似渴地去进行阅读,教师也可以在这个时候跟其他学生推荐一些相关的作品。这样一来,课外阅读就不再是一种课业负担,而是一種快乐、一种享受。教师想方设法地去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能够兴趣盎然地读完刊物,体会和积累当中的语言信息,在自己的写作中才能更加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写出的文章自然也是妙笔生花。这样的快乐阅读更能发挥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真正地把“要我阅读”转换成“我要阅读”,学生在这样长期的阅读积累中,不断开拓视野,内存变得更加强大,就不必担心写作的时候不能大量且快速的输出了。
  五、把握课外阅读的时机
  当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教师还应当结合学生的读书通过相关途径来提升学生的读书能力。从实际出发,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课外阅读机会。
  (一)着眼课文学习进行的课外阅读
  把教材当中的课文作为出发点,对课文进行精读,深刻地去体会作者的风格,再细致地了解,在课后阅读中再去研读一些该作者的代表作品。如在课本当中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麻雀》这一篇文章,其主旨表现的是伟大的母爱,而通过联想可以联系到我国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这也是一篇歌颂母爱的诗。用类似于这样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围绕课本内容展开课外阅读,广泛延伸开来,空间更为广阔其乐无穷。
  (二)围绕课内写作进行的课外阅读
  很多学生都会在作文写作时犯难,手足无措,无从下笔。但是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不是光靠教师的口传心授就可以的,学生还是要靠日积月累的阅读才能真正感悟和掌握的,因此围绕课堂上的写作训练,辅之以适当的课外阅读,以读来促写。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成为了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要务。课外阅读这样的学习形式既是一种快速而且有效的读书手段,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性活跃思维的记忆过程。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掌握课外阅读中的技巧与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使学生能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外阅读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