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探究
【作者】 黄小丽
【机构】 四川省广元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普教部)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要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需要我们创新教学策略,运用多种方法施教,才能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提高
新课标明确提出:“让学生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要达成这样的教学理想,传统方式显然不能胜任,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才是出路。所谓提升数学教学有效性,指的就是教师能够在数学课堂上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数学知识的关键点,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从而在数学课堂上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数学知识重点,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那么,教师就需要从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新的教学方法实施,才能让学生在新颖有趣的教学中与教师共同建构高效课堂。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初中数学教学,谈谈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方法。
一、加强课前备课
古人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是一项有计划、需准备的活动,就需要我们加强课前备课。有效的备课,既要做到认真钻研教材,还要结合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创新设计,实现“备课”“备人”一起抓。我校每周二举行的集体备课、磨课活动,要求教师备课,不仅要钻研新课标、教材,还要研究学生的知识结构、智力因素和思维方法等实际可能出现的障碍,要善知学生思维的方式与弱点,加强教学针对性,进行二次备课、磨课,研讨出最适合本班的教学方案来。这样的备课才是有效的,才能为教学收到良好效果提供保证。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目标到位
有效教学,需要我们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清主次。也就是说,要突出重点,就有主次之分,要突破难点,就要把重拳放在其化解过程中,切忌平均用力。如教学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时,学生已学过乘法公式a2-b2=(a+b)(a-b),但在运用时,却不知道公式中的a2、b2才是难点。因此老师要讲清公式特征:a2、b2前系数都是1,那么4X2=(2X)2等变形就不难理解了。
三、巧妙设疑,提问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要落实这一主体理念,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施教。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一)课堂中恰当的设疑提问,进行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去思考。比如讲“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时,学生并没有感到这一研究的特别意义。而当教师引导他们用三角板找圆的直径、用三角板找圆心、说一说从这个操作过程中可以看出什么规律时,学生才活跃起来了。
(二)教学中根据学生情况,必须给出足够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特别是讲复杂的演算、推导、证明等。如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很多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教师讲完推导过程就让学生看书,给出时间让学生质疑思考、分组讨论,或以学生教学生的方式进行。
(三)数学中要引导全体学生思考,不能只满足于少数而置大多数于不顾。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基础数学知识,为今后更好的学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比如在讲解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教师知道部分学困生仿照例题做仍旧会错,就可预先写出几种典型的错误让学生讨论,找到错在哪里,最后再让大家做。
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新课改中的常用策略,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的有效手段。采用这种方式,原因在于数学学习过程过于枯燥乏味,学生缺少学习兴趣,所以想要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便应运而生,实践证明,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究与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独立思考数学问题,让小组成员之间能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例如,在教学“因式分解”时,对于同一个“因式”进行“分解”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但是不同的解题方法对于分解因式所需要的时间和解题过程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同学们一起去探索研究,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在不同的解题方法中不断的对比最终找出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多的知识是不太现实的,学生只有通过跟其他人合作学习综合所有人的智慧,最后才可以取得跟好的成果,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知识,还培养了协作意识,教学有效性更高。
五、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
要通过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提炼为数学模型,了解数学方法,领悟数学思想,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数学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数学品质。但大部分同学做完题就丢,不善于探索解题思路,不总结规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对比,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求总结规律。推进数学教学改革,认识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也就是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学习方法,改造、完善自身学习方式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知识的同时,学会求知,使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然而,每位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并且一直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之中,因此,要让学生获得不同发展,还需要我们创新教学方法,使之逐渐符合学生特点,从而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当然,要提高教学效果,不仅要认真研究新课改的实质,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思索总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教学,对不同的学生提出合理的恰当的目标和要求,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只有这样,数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才能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周新芳,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吉林教育,2017年。
[2]孙英梅,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年。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提高
新课标明确提出:“让学生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要达成这样的教学理想,传统方式显然不能胜任,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才是出路。所谓提升数学教学有效性,指的就是教师能够在数学课堂上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数学知识的关键点,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从而在数学课堂上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数学知识重点,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那么,教师就需要从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新的教学方法实施,才能让学生在新颖有趣的教学中与教师共同建构高效课堂。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初中数学教学,谈谈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方法。
一、加强课前备课
古人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是一项有计划、需准备的活动,就需要我们加强课前备课。有效的备课,既要做到认真钻研教材,还要结合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创新设计,实现“备课”“备人”一起抓。我校每周二举行的集体备课、磨课活动,要求教师备课,不仅要钻研新课标、教材,还要研究学生的知识结构、智力因素和思维方法等实际可能出现的障碍,要善知学生思维的方式与弱点,加强教学针对性,进行二次备课、磨课,研讨出最适合本班的教学方案来。这样的备课才是有效的,才能为教学收到良好效果提供保证。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目标到位
有效教学,需要我们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清主次。也就是说,要突出重点,就有主次之分,要突破难点,就要把重拳放在其化解过程中,切忌平均用力。如教学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时,学生已学过乘法公式a2-b2=(a+b)(a-b),但在运用时,却不知道公式中的a2、b2才是难点。因此老师要讲清公式特征:a2、b2前系数都是1,那么4X2=(2X)2等变形就不难理解了。
三、巧妙设疑,提问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要落实这一主体理念,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施教。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一)课堂中恰当的设疑提问,进行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去思考。比如讲“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时,学生并没有感到这一研究的特别意义。而当教师引导他们用三角板找圆的直径、用三角板找圆心、说一说从这个操作过程中可以看出什么规律时,学生才活跃起来了。
(二)教学中根据学生情况,必须给出足够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特别是讲复杂的演算、推导、证明等。如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很多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教师讲完推导过程就让学生看书,给出时间让学生质疑思考、分组讨论,或以学生教学生的方式进行。
(三)数学中要引导全体学生思考,不能只满足于少数而置大多数于不顾。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基础数学知识,为今后更好的学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比如在讲解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教师知道部分学困生仿照例题做仍旧会错,就可预先写出几种典型的错误让学生讨论,找到错在哪里,最后再让大家做。
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新课改中的常用策略,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的有效手段。采用这种方式,原因在于数学学习过程过于枯燥乏味,学生缺少学习兴趣,所以想要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便应运而生,实践证明,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究与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独立思考数学问题,让小组成员之间能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例如,在教学“因式分解”时,对于同一个“因式”进行“分解”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但是不同的解题方法对于分解因式所需要的时间和解题过程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同学们一起去探索研究,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在不同的解题方法中不断的对比最终找出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多的知识是不太现实的,学生只有通过跟其他人合作学习综合所有人的智慧,最后才可以取得跟好的成果,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知识,还培养了协作意识,教学有效性更高。
五、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
要通过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提炼为数学模型,了解数学方法,领悟数学思想,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数学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数学品质。但大部分同学做完题就丢,不善于探索解题思路,不总结规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对比,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求总结规律。推进数学教学改革,认识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也就是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学习方法,改造、完善自身学习方式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知识的同时,学会求知,使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然而,每位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并且一直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之中,因此,要让学生获得不同发展,还需要我们创新教学方法,使之逐渐符合学生特点,从而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当然,要提高教学效果,不仅要认真研究新课改的实质,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思索总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教学,对不同的学生提出合理的恰当的目标和要求,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只有这样,数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才能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周新芳,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吉林教育,2017年。
[2]孙英梅,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