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信息技术助力语文教学因恰当才有效
【作者】 莫 燕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第一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恰当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使之在激趣造境基础上发挥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的优势,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初中语文;信息技术;应用;恰当;有效
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科技手段驻入课堂,与学科教学进行深度融合。传统语文教学,很多都是“一言堂”,老师讲得口干舌燥,教学效果还是不如人意。这迫使老师不得不去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在这种背景下,应用信息技术施教,便应运而生了。实践证明,这种教与学方式就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促进教学形式多样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引起学生注意;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信息技术教学的优点可谓是“前人之述备矣”。但这样的效果,不是随便用之便可实现,而是需要在恰当的前提下才能助力有效教学。何为恰当?合适,恰如其分。这一个模棱两可的词就需要我们细细的斟酌,拿捏得当。
信息技术教学确实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我们必须面对的问是学生把兴趣放在什么地方!学生拿不准教师该拿准了吧?但是本来是一堂令学生学习兴趣高涨的一节语文课,上着上着就走样了。我们以朱自清的《春》这篇散文教学为例,作为我们语文老师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作者在文章中给我们逐一展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限,有位老师在上课前,尽心尽力的找来些图片,逐一地展示给大家看,在学生的惊叹声中,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下课再问学生学到了什么,老师讲的没记住,那片挺好看的!语文课成了风景欣赏课。这样教学就有些得不偿失了,结果只能重新来讲。
语文课堂当然也很容易出彩。但是事先准备好的课件却把老师给困住了。老师只好按原定计划——“课件”来引导学生,不敢向外延伸,要是得不到想要的答案,回不到原来的路数,再或者与后面课件不符,那该怎么办?所以老师得小心翼翼地“按程式走”,导致老师失去了他的引导作用,学生失去了他原有的主体地位,损失了语文课“百家争鸣”的实质。
因为信息技术的日渐成熟,精进,“导致”老师的课件越做越漂亮。这样一来,学生就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欣赏上。他们把自己放在欣赏着的角度来看课件,对其中的内容却不闻不问,很容易造成事倍功半的后果。
因此,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必须要做到恰当,所以我们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是一定要仔细斟酌的,不可盲目跟风,也不可因噎废食,真正应用信息技术点亮我们的语语文课堂,让学生在信息技术技术的帮助下获得更好的语文教育,获得更有效的语文发展。落实到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恰当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直观性、形象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作用的动力,是我们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首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我们语文教学中应注意这一问题。而我们知道,现行教材,很多文章文质优美,描写生动,但毕竟是文字描述的,总给人一种不够直观、形象的感觉,从而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而恰当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正使信息表现为文字、图像、声音和影像的有机融合,将语言文字所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想象的事物,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形式自然生动,内容丰富多彩,使得课堂教学更生动、更形象,从而很容易使中学生集中精力,并积极参与进去,最终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容量大、传输速度快、交互性强的特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承载的知识,不仅是知识,还有承载的载体,载体不旦呈现出来,也成为知识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精选图片、动画、视频等自然要为课堂增大信息和容量。当然,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具有传输速度快的特点,它用大屏幕基本取代了传统教学中的黑板,省却了用粉笔书写的时间,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多屏信息的展示,信息量之大,转变速度之快,清晰度之高,更是为黑板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其次,信息技术课件强大的交互反馈功能使得“学生为主体”这一构想成为现实。通过教师的精妙构思,在课堂上完全可以实现学生动手操作直接参与学习过程,在“做”中学,以“做”求发展,从根本上打破了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当然,在应用信息技术课件进行教学时,我们也决不能被信息技术课件所束缚,由传统的“填鸭式”一转而成为“电灌式”教学模式,一味讲求大容量,跟着程式走,象“放电影式”操作,使得大部分学生被一张又一张的图片、一道又一道的题目牵着走,疲于奔命,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独立的思考,当然就更没有机会进行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了。
三、巧妙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辅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首先,我们在制作面向学生的教学课件时,就应当充分考虑到课件的辅助性特点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欣赏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等诸多问题,努力体现教师在教学思想、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精妙构思、大胆想象以及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其次,在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课件时,教师也应充分体现课件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性手段这一特点,让学生作课堂和课件的主人,真正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为我们教学的唯一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我们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目的,从而真正提高我们教学有效性。
总之,信息技术助力语文教学因恰当才会有效。那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探究之路。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不断创新与思索,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找到恰当应用,高效应用的有效策略。这样,才能使信息技术功能优势化为教学优势,点亮整个初中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陈玲,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J].教育,2018年。
【关键词】 初中语文;信息技术;应用;恰当;有效
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科技手段驻入课堂,与学科教学进行深度融合。传统语文教学,很多都是“一言堂”,老师讲得口干舌燥,教学效果还是不如人意。这迫使老师不得不去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在这种背景下,应用信息技术施教,便应运而生了。实践证明,这种教与学方式就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促进教学形式多样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引起学生注意;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信息技术教学的优点可谓是“前人之述备矣”。但这样的效果,不是随便用之便可实现,而是需要在恰当的前提下才能助力有效教学。何为恰当?合适,恰如其分。这一个模棱两可的词就需要我们细细的斟酌,拿捏得当。
信息技术教学确实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我们必须面对的问是学生把兴趣放在什么地方!学生拿不准教师该拿准了吧?但是本来是一堂令学生学习兴趣高涨的一节语文课,上着上着就走样了。我们以朱自清的《春》这篇散文教学为例,作为我们语文老师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作者在文章中给我们逐一展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限,有位老师在上课前,尽心尽力的找来些图片,逐一地展示给大家看,在学生的惊叹声中,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下课再问学生学到了什么,老师讲的没记住,那片挺好看的!语文课成了风景欣赏课。这样教学就有些得不偿失了,结果只能重新来讲。
语文课堂当然也很容易出彩。但是事先准备好的课件却把老师给困住了。老师只好按原定计划——“课件”来引导学生,不敢向外延伸,要是得不到想要的答案,回不到原来的路数,再或者与后面课件不符,那该怎么办?所以老师得小心翼翼地“按程式走”,导致老师失去了他的引导作用,学生失去了他原有的主体地位,损失了语文课“百家争鸣”的实质。
因为信息技术的日渐成熟,精进,“导致”老师的课件越做越漂亮。这样一来,学生就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欣赏上。他们把自己放在欣赏着的角度来看课件,对其中的内容却不闻不问,很容易造成事倍功半的后果。
因此,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必须要做到恰当,所以我们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是一定要仔细斟酌的,不可盲目跟风,也不可因噎废食,真正应用信息技术点亮我们的语语文课堂,让学生在信息技术技术的帮助下获得更好的语文教育,获得更有效的语文发展。落实到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恰当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直观性、形象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作用的动力,是我们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首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我们语文教学中应注意这一问题。而我们知道,现行教材,很多文章文质优美,描写生动,但毕竟是文字描述的,总给人一种不够直观、形象的感觉,从而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而恰当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正使信息表现为文字、图像、声音和影像的有机融合,将语言文字所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想象的事物,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形式自然生动,内容丰富多彩,使得课堂教学更生动、更形象,从而很容易使中学生集中精力,并积极参与进去,最终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容量大、传输速度快、交互性强的特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承载的知识,不仅是知识,还有承载的载体,载体不旦呈现出来,也成为知识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精选图片、动画、视频等自然要为课堂增大信息和容量。当然,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具有传输速度快的特点,它用大屏幕基本取代了传统教学中的黑板,省却了用粉笔书写的时间,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多屏信息的展示,信息量之大,转变速度之快,清晰度之高,更是为黑板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其次,信息技术课件强大的交互反馈功能使得“学生为主体”这一构想成为现实。通过教师的精妙构思,在课堂上完全可以实现学生动手操作直接参与学习过程,在“做”中学,以“做”求发展,从根本上打破了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当然,在应用信息技术课件进行教学时,我们也决不能被信息技术课件所束缚,由传统的“填鸭式”一转而成为“电灌式”教学模式,一味讲求大容量,跟着程式走,象“放电影式”操作,使得大部分学生被一张又一张的图片、一道又一道的题目牵着走,疲于奔命,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独立的思考,当然就更没有机会进行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了。
三、巧妙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辅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首先,我们在制作面向学生的教学课件时,就应当充分考虑到课件的辅助性特点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欣赏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等诸多问题,努力体现教师在教学思想、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精妙构思、大胆想象以及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其次,在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课件时,教师也应充分体现课件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性手段这一特点,让学生作课堂和课件的主人,真正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为我们教学的唯一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我们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目的,从而真正提高我们教学有效性。
总之,信息技术助力语文教学因恰当才会有效。那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探究之路。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不断创新与思索,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找到恰当应用,高效应用的有效策略。这样,才能使信息技术功能优势化为教学优势,点亮整个初中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陈玲,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J].教育,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