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趣味性的策略

【作者】 漆 利

【机构】 四川省井研县研城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初一新生刚接触到生物,有一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在这时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可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欲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
  【关键词】 初中生物;课堂;趣味性

  一、创新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课也是如此。课堂导入是教学活动的第一环节,能引领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的氛围中。
  (一)利用故事导入新课
  如在学习《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第二课时,我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几百年前的欧洲,长期在海上航行的水手经常遭受坏血病的折磨,患者经常牙龈出血,甚至皮肤淤血和渗血,最后痛苦死去,但只要船只靠岸,这种疾病很快就会不治而愈。一位随船的医生通过细心观察发现,水手在航船中很难吃到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他尝试着让水手天天吃一些新鲜的柑橘,奇迹出现了,坏血病很快就痊愈了。为什么柑橘有如此神奇的本领呢?经过长期的研究,科学家后来发现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中提取出维生素C,并证实坏血病就是维生素C缺乏症。故事讲完后,教师追问,维生素是人体需要的重要营养物质吗,哪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呢?从而引出新课。
  (二)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新课
  在学习《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这一节课,我这样引导学生:当你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这时你会怎么办?学生回答:赶紧寻找避雨的地方。我质疑:你是依靠哪些器官判断天气突然变化的?学生回答:眼睛、耳朵。继续质疑:人的眼睛为什么能看清物体,耳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呢?由此导入新课。
  (三)用小实验导入新课
  在学习《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这一节,我指导学生完成一个小实验:请几位同学到讲台,用毛巾蒙住这些同学的眼睛,请他们把手伸出,然后用牙签轻轻扎这几位同学的手,注意不要让实验的同学看到,被扎的同学大叫一声,并把手缩回。我质疑:当用牙签扎这几位同学的手的时候,他们为什么把手缩回去?他们是先感觉到疼还是先缩手呢?由此引入新课。
  (四)利用视频导入新课
  在学习《腔肠动物》这一节,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海底总动员》的视频,视频中的尼莫和它的爸爸在海葵中自由穿梭,而海葵固着在海中礁石上。引导学生思考:同为靠其他生物为生的动物,海葵无法自由运动,那他们如何获取食物,维持生命的呢?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引入新课。
  (五)利用古诗词导入新课
  在学习《鸟》这一节时,我课前让学生收集文人墨客笔下描写关于鸟的诗句,如杜甫《绝句》中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外类霜天竞自由”。我质疑:鸟为什么能在空中飞翔,人类为什么不能飞行呢?由此导入新课。
  二、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如在讲到糖类是人体主要的能源物质时,我举了一个例子,某某患了流行性感冒 ,鼻塞,咽喉痛,高烧,不能正常进食,医生除了给他注射退烧的药物外,还要给他点滴葡萄糖液,几天后,患者痊愈出院。为什么要给患者点滴葡萄糖呢?结合刚学内容,学生很快分析出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给人体补充能量。如在生活中提倡不随地吐痰,那原因是什么呢?我在讲到呼吸道的作用时,给学生介绍痰的形成过程:气管内壁上的纤毛向喉咙的方向不停的摆动,把外来的灰尘,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并通过咳嗽排除体外。这样学生就知道痰中有大量的病菌,呼吸系统的传染病可通过痰液进行传播,因此,我们要养成不随地吐痰的好习惯。如在学完血液的组成后,我让学生当小医生,分析一张血常规化验单,加深认识血液的成分,判断血细胞数量是否异常,身体是否出现某些疾病。
  三、动手操作,实验与理论结合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观察清楚,生物学的理论也是人们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如在学习《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时,学生对细胞的认识是很抽象的,我让学生分小组完成实验,制作并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临时装片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让学生亲眼看到细胞的存在,充分认识细胞的结构以及动植物细胞形态、结构上的区别。 如在《血液的管道—血管》这一节中,我把学生带到实验室,分小组完成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实验,让学生亲自看到毛细血管,动脉,静脉,以及认识到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方向和速度。这样学生边学习边实践,既能理解知识,又能有一定的满足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了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参考文献:
  [1]刘满希,展红.给生物教师的100条建议[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5-20.
  [2] 赵阳,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兴趣培养[J].科学教育研究(读写算 ) ,2011(36):89-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