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合作学习策略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林 春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坪滩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合作学习策略应用效益,我们应正确把握学习时机,加强巡回指导,注重学习时间把控。
【关键词】 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策略;应用
在社会竞争愈来愈激烈的今天,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就显得愈来愈重要。作为奠基的语文教育,加强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培养就更不可推脱。我们知道,这样的效果当然只有在合作学习中才能实现。而在新课改实践中,我们很多语文老师也的确在实施合作学习策略,还取得了很多实质性成效。但从我们平时教研或观摩活动来看,怎么让合作学习策略应用效益最大化,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这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在这儿,我把这几年在语文教学中所获得的经验点滴与大家分享。
一、正确把握合作学习时机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策略应用推进至今,如何建组分层,我们教师有很多实践经验。但对于什么时候开展合作学习,把握不好时机。虽然我们常说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开展,但不是时时都是合作学习之时。也就是说,要提高合作学习策略应用效益,我们必须正确把握合作学习时机,才能使之发挥最大作用,高效助力语文教学。
(一)答案多样时。汉字的千变万化决定了一个问题答案的多样性。但小学生由于思维方式单一,往往想不到多种答案,这就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让学生同过小组的合作、讨论、交流,拓展学生思维,寻求答案的多样性。例如:比如《凡卡》末尾写道,凡卡把塞进邮筒以后,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还做了一个美梦。什么美梦呢?这就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我就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寻求出不同的答案后,把它续写出来。同学们兴趣盎然,写出来的文章也想象丰富,各具特色。这样,不仅丰富了课文内容,也深化了原有主题。一下子缩短了孩子和作品之间的时代距离,进一步了解了旧俄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
(二)思维受阻时。当学生对教师大问题存在解决的困难时,或对问题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时,教师可采用合作学习。如教学《少年闰土》时,学生在题解课文中“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时,由于时代不同,学生理解费力,那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鲁迅写作特点来合作理解这句话的真实内涵。
(三)意见不一时。当对教师给出的素材通过学生的独立探究后,学生意见不一时,或对某个问题争论不休时,教师要及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在上《林海》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自由读这一段独立思考:大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哪一个特点是作者最想告诉我们的?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阅读后很快归纳出了答案:“岭”特点一是多,二是温柔。但对于第二个问题,课堂上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有的同学认为作者最想告诉我们的是“岭”多;还有的学生认为作者最想告诉我们的是“岭”的温柔。针对这两种不同的意见,我让学生再次习读课文,并且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争论。
(四)探求规律时。每个知识点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要学生在诸多的素材中找出异同、归纳特点、全面总结,探讨出知识的内在规律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活动。
(五)实际操作时。语文教学有时可以利用实际操作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或者激发学习的兴趣。在操作中,同伴间可以互帮互助、互查互纠。例如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为了使学生能够从“打居庸关隧道,八达岭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个例子”了解詹天佑杰出的才能。我先请各学习小组细读课文,并互相合作在本子上画出施工示意图。然后每组请一个代表把施工示意图通过实物投影向大家展示,并且说说你们这样画的依据是什么?最后师生共同交流,归纳出正确答案。
二、强化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我们强调学生间的合作,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隔岸观火。实际上,教师还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合作学习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还要在学生合作学习时巡回指导,或授予学法,或进行点拨,或诱发学生思考,特别是出现困难、意外混乱局面时要深入小组,掌握情况及时调控,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序、有效地展开。教师要及时诊断与处理问题,注意激活“冷场”,控制“过热场面”,使全体小组成员“动”起来。教师还要下组参与学习讨论,及时把握各组的学习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机智,调整学习时间,同时还要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入。
三、合理把控学习时间
为了不使合作学习趋于形式,收到实效,“合作时间”的安排也是很关键的。合作时间可长可短,我们可以把一课甚至几课的时间都让学生进行合作式的探索,互助式的学习;也可以在课堂内让学生就一个问题进行短时的讨论、争辩。但是,每次合作学习,教师一定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学生能拥有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和发表意见的机会,不能说停就停。现实中,我们看到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设计安排了好几处的合作学习,但每次都是昙花一现。这种合作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只起到了装点课改的作用。要使合作学习起实效,合理把控学习时间也是很重要的。
当然,要让合作学习策略应用效益最大化,语文教学最优化,还需要我们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正确处理合作学习策略应用流程。对于我们一线语文教师来说,呼唤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让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提高教学效率,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师应作出的积极担当。
参考文献:
[1]卜春梅,合作学习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2012年。
[2]刁宏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
【关键词】 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策略;应用
在社会竞争愈来愈激烈的今天,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就显得愈来愈重要。作为奠基的语文教育,加强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培养就更不可推脱。我们知道,这样的效果当然只有在合作学习中才能实现。而在新课改实践中,我们很多语文老师也的确在实施合作学习策略,还取得了很多实质性成效。但从我们平时教研或观摩活动来看,怎么让合作学习策略应用效益最大化,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这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在这儿,我把这几年在语文教学中所获得的经验点滴与大家分享。
一、正确把握合作学习时机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策略应用推进至今,如何建组分层,我们教师有很多实践经验。但对于什么时候开展合作学习,把握不好时机。虽然我们常说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开展,但不是时时都是合作学习之时。也就是说,要提高合作学习策略应用效益,我们必须正确把握合作学习时机,才能使之发挥最大作用,高效助力语文教学。
(一)答案多样时。汉字的千变万化决定了一个问题答案的多样性。但小学生由于思维方式单一,往往想不到多种答案,这就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让学生同过小组的合作、讨论、交流,拓展学生思维,寻求答案的多样性。例如:比如《凡卡》末尾写道,凡卡把塞进邮筒以后,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还做了一个美梦。什么美梦呢?这就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我就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寻求出不同的答案后,把它续写出来。同学们兴趣盎然,写出来的文章也想象丰富,各具特色。这样,不仅丰富了课文内容,也深化了原有主题。一下子缩短了孩子和作品之间的时代距离,进一步了解了旧俄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
(二)思维受阻时。当学生对教师大问题存在解决的困难时,或对问题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时,教师可采用合作学习。如教学《少年闰土》时,学生在题解课文中“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时,由于时代不同,学生理解费力,那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鲁迅写作特点来合作理解这句话的真实内涵。
(三)意见不一时。当对教师给出的素材通过学生的独立探究后,学生意见不一时,或对某个问题争论不休时,教师要及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在上《林海》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自由读这一段独立思考:大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哪一个特点是作者最想告诉我们的?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阅读后很快归纳出了答案:“岭”特点一是多,二是温柔。但对于第二个问题,课堂上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有的同学认为作者最想告诉我们的是“岭”多;还有的学生认为作者最想告诉我们的是“岭”的温柔。针对这两种不同的意见,我让学生再次习读课文,并且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争论。
(四)探求规律时。每个知识点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要学生在诸多的素材中找出异同、归纳特点、全面总结,探讨出知识的内在规律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活动。
(五)实际操作时。语文教学有时可以利用实际操作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或者激发学习的兴趣。在操作中,同伴间可以互帮互助、互查互纠。例如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为了使学生能够从“打居庸关隧道,八达岭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个例子”了解詹天佑杰出的才能。我先请各学习小组细读课文,并互相合作在本子上画出施工示意图。然后每组请一个代表把施工示意图通过实物投影向大家展示,并且说说你们这样画的依据是什么?最后师生共同交流,归纳出正确答案。
二、强化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我们强调学生间的合作,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隔岸观火。实际上,教师还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合作学习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还要在学生合作学习时巡回指导,或授予学法,或进行点拨,或诱发学生思考,特别是出现困难、意外混乱局面时要深入小组,掌握情况及时调控,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序、有效地展开。教师要及时诊断与处理问题,注意激活“冷场”,控制“过热场面”,使全体小组成员“动”起来。教师还要下组参与学习讨论,及时把握各组的学习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机智,调整学习时间,同时还要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入。
三、合理把控学习时间
为了不使合作学习趋于形式,收到实效,“合作时间”的安排也是很关键的。合作时间可长可短,我们可以把一课甚至几课的时间都让学生进行合作式的探索,互助式的学习;也可以在课堂内让学生就一个问题进行短时的讨论、争辩。但是,每次合作学习,教师一定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学生能拥有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和发表意见的机会,不能说停就停。现实中,我们看到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设计安排了好几处的合作学习,但每次都是昙花一现。这种合作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只起到了装点课改的作用。要使合作学习起实效,合理把控学习时间也是很重要的。
当然,要让合作学习策略应用效益最大化,语文教学最优化,还需要我们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正确处理合作学习策略应用流程。对于我们一线语文教师来说,呼唤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让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提高教学效率,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师应作出的积极担当。
参考文献:
[1]卜春梅,合作学习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2012年。
[2]刁宏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