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作者】 郑 玲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第十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把人文素养的培养纳入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既是人文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时代发展赋予我们的使命。在中学阶段教育中,语文学科正是承载人文教育的重要课程,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方面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一、营造和谐人文环境,加强师生互动交流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实现从知识灌输者到学习引导者,从课堂主导者到平等交流者,从单向传播者到互动合作者等角色的转换,这就意味着建立民主平等、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已经成为新时代的必然趋势。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倾听学生的心声。尤其是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注重学生真情实感的体验。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一种互动的对话,甚至是一种“精神的接纳和人格的对话”,创造融洽的人文环境。
  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外部环境与认知主体内部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营造一种自由、平等、和谐的人文课堂氛围,同时还要将教材中蕴含的人文教育因素与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心理氛围合理、有机、巧妙地整合,让学生沉浸其中,把学生内心最美好的东西激发出来。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就是要求学生在读写过程中认知情感的参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个性潜能,通过紧密相连的一系列探讨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能力,确立能动精神和创造意识,发展生命个性。课堂上可由教师引导或由学生自主发现提出,可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二、挖掘语文课程的人文素养内涵
  1、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人文性涉及的范畴很广,主要包括:尊严、人生价值、理想与信仰、道德与情操等。在语文教学中不应过分注重语文的工具性,要关注其中的人文因素,在提升学生学习技能的同时,还应培养陶冶学生的情操,熏陶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语文学科有诸多的人文内涵因素:爱国情感、高尚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有较高层次的:高雅的艺术品位、民族文化及文学艺术修养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提升学生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积极乐观、丰富情感、健全人格,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健康成长,并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教育的目的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语文教学应坚持的教学理念。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素质,学生在知识的作用下,引领学生不断进步、完善自身行为,提升精神境界。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3、语文课程的教学价值。语文教材改革,注重到语文课程与生活的结合,这正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教学价值。语文新课标中也体现了这一理论原则,要合理开发利用多种课程资源;科学、合理的开发资源网络;构建开放、多元化的语文教学体系。初中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课程资源。教师应搭建语文与生活相关联的平台。通过教师引导,提炼对生活中一些有价值的思想、道德、情感、行为等,获得较高层次的情感与体验。让学生体悟其中一些生活价值及生命存在的意义,提升学生的思想修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必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对话与交流,具体体现为:真诚对话;理解对方语意,做到有效交流。那么,其与人文素养就有必然的关系了。对话双方要互相尊重、信任,能做到平等对话,在对话过程中达到更高境界,对话态度真诚、谦逊、开放,这是人文素养的具体体现。汉语知识、语言文字、文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它们就是增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文本中蕴涵的审美、情感、价值观、思想等都属于人文素养的范畴,包容于师生、生生、与教材中的对话情感与情趣中。人文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鉴赏,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教师培养优秀的人才,必须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师的重任,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自身优势,从学生实际出发,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2、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即为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可分为两个层面:首先学会做人。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才算具有基本素质。“育人”是教育的基本要求。其次是成才。做人是基础,成才是关键。人文教育倡导的是“以人为本”,其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全面发展为宗旨,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素质是素质教育内容之一,它包罗的内容很广,主要有思想政治、人伦道德、美学艺术、学习技能、适应社会的能力等。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及对美的认识等,提升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感悟美,这是人文素养的一种表现形式。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要想让学生全面发展必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在语文教学中生成、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
  1、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元素。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首先将着眼点放在教材上。初中语文教材中含有丰富的人文精神、人文情感,在教学过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精神,引发学生思考,提升其思想高度。因此,教师根据文本内容,科学的、合理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奠定基础。教师要深入挖掘文本中人文素养部分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深入剖析,强化学生对人文因素的理解。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而因材施教,根据文本内容密切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蕴涵的情感,深入体会文本的内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教师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其重要作用,优秀的教师对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情感要素、思想价值有很好的引导作用,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具备有较高的素质。因此要提高初中语文教师素质。语文教材主要以叙事、议论等方式表达作者情感,解读情感对理解文章内涵其决定作用。分析情感与理解情感因人而异,教师的情感导向对学生的认识有直接作用,因此。需要教师有较高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