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初中语文“愤悱”教学模式初探
【作者】 李 欣
【机构】 四川省南部县建兴镇碾垭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在极力想学习某种知识、极力想弄清某个问题、极力想解决某个困难即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适时给予点拨、启发,让学生获得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的体验,此种状态,无疑才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所获技能留下深刻而牢固的印象,更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关键词】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创设愤悱;适时启发
一、理论依据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宋代理学家朱熹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孔子的意思是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在极力想学习某种知识、极力想弄清某个问题、极力想解决某个困难即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适时给予点拨、启发,让学生获得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的体验,此种状态,无疑才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所获技能留下深刻而牢固的印象,更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巧妙设计,让学生处于“愤悱”状态,适时启发,学生的学习状态无疑将是积极而投入的,课堂的教学氛围无疑是紧张而快乐的,教学效果和效益无疑将可观的。
二、教学目标
“愤悱”教学模式适用于以获得新知识、增长新技能为目标的课堂教学,可用于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考前总复习、作文教学等课型。
三、操作程序
1、设疑试解,创设愤悱
这是此种模式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教师在备课中要充分准备,不要拘泥于教材,而是要创造性地设置足以勾起学生兴趣、吊起学生胃口的问题。问题要联系生活,联系本堂目标,难度略高,“跳一跳,能摸着桃子,但不能摘下桃子”。
2、合作探究,推高愤悱
第一步提出的问题学生不能独立解决,那么就让学生合作探究,这一步要把时间安排足,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成绩最好的同学可能已经解决了问题,成绩中等的同学可能有点头绪但又不能完全明白,成绩差点的同学可能还是不明所以。但无论怎么样,所有同学对相关知识或问题都进行了深入探究、尽力尝试,他们已经到了“愤悱”的状态,教师的启发时机已经到来。
3、适时启发,豁然开朗
教师的点拨启发语言宜简练、抓住问题的关键,一语中的。不宜面面俱到,全面讲解。这个过程不是教师塞给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去悟,让学生把已经懂得的部分与教师点拨的部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知识的完整链条,从而自己找到答案,获得顿悟之后豁然开朗的愉悦心理体验。
4、总结规律,拓展延伸
陶行知说:“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课堂教学也如此,学习一项知识,练就一种技能后,实时总结,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获得学习的经验。进一步拓展延伸,以此经验学习其他知识、解决其他类似问题,从而达到知识迁移、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这才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
四、实现条件
1、适合本模式的教学内容,难度相对较高(大部分同学无法通过自学达到目标)的教学任务
2、教师的充分准备
3、课堂气氛的有效调动
4、多媒体等辅助手段的运用
五、教学评价
六、教学反思
此种模式也可以用“试——议——点——用”来概括。比较适用于以增长技能为目的的语文教学,特别是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比如在图表数据分析专题复习时,第一步告诉学生,这类题型在中考中占2—4分,属于必考,而且在今后的工作中会经常用到。第二步依次出示几个不同类型题目,学生试一试,然后提交答案,当然基本上都会被判为错误,学生就有点急了,开始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教师也就顺势让学生讨论。讨论结束后再次提交答案,教师暂时不做评判,让学生去评判。第三步教师开始点拨,指出正确分析图表数据的几个关键(主题、表行、各数据的意义、判断制表者的意图),给出正确答案。第四步总结规律(方法):主题决定结论,横向比较找极点,纵向比较找趋势,数据接近找共同点。第五步,用总结出的方法分析其他图表。
此种模式有时显得费时,看起来效率不高。比如在教学《论语十则》一文时,我告诉学生,本文的十则语录中有讲学习方法的、有讲修养的、有讲对人处事的、有讲学习态度的,让学生去分一分类,能正确分类五条就给予奖励(悬赏啊)。初一的学生,本身就没有古文底子,加上还没有理解每则内容,这个任务当然完不成,学生开始议论纷纷,有的甚至争论起来,还有的向我打听,我只是微笑旁观,任由他们去讨论。在讨论中,他们逐渐开始去理解每则语录的内容,一节课完了,学生都还没有完成这个任务,只能等下一节课了。没有办法,十则语录本身就不少,加上理解起来也不容易。一位听课老师提出意见:“为什么不由老师先粗略介绍一下每则内容,再让学生分类,然后再进行文言理解与翻译教学?这样循序渐进,也符合学生的学业水平和认知规律,而且课堂结构也完整。”是啊,这堂课毫无结构可言,更谈不上完整,有点哪黑哪住店的感觉。但换个角度看,这堂课学生自始至终都全身心投入学习,都有些收获,难道这不是有效的课堂吗?
这个模式的立足点是学生的课堂学习心理,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关键,有时看起来是违反循序渐进原则的。从学生一星期、一学期、一个学习阶段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必须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但微观到一堂课,我们就是要善于制造波澜。正是由于我们过于追求循序渐进,才使得我们的课堂平铺直叙、波澜不惊、死气沉沉。比如一般现代文的课堂教学,我们也可以打破老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的惯常思路,让学生提问学生回答,老师只答学生答不出的,只要精心设计,善于引导,学生是能够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的。
【关键词】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创设愤悱;适时启发
一、理论依据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宋代理学家朱熹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孔子的意思是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在极力想学习某种知识、极力想弄清某个问题、极力想解决某个困难即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适时给予点拨、启发,让学生获得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的体验,此种状态,无疑才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所获技能留下深刻而牢固的印象,更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巧妙设计,让学生处于“愤悱”状态,适时启发,学生的学习状态无疑将是积极而投入的,课堂的教学氛围无疑是紧张而快乐的,教学效果和效益无疑将可观的。
二、教学目标
“愤悱”教学模式适用于以获得新知识、增长新技能为目标的课堂教学,可用于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考前总复习、作文教学等课型。
三、操作程序
1、设疑试解,创设愤悱
这是此种模式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教师在备课中要充分准备,不要拘泥于教材,而是要创造性地设置足以勾起学生兴趣、吊起学生胃口的问题。问题要联系生活,联系本堂目标,难度略高,“跳一跳,能摸着桃子,但不能摘下桃子”。
2、合作探究,推高愤悱
第一步提出的问题学生不能独立解决,那么就让学生合作探究,这一步要把时间安排足,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成绩最好的同学可能已经解决了问题,成绩中等的同学可能有点头绪但又不能完全明白,成绩差点的同学可能还是不明所以。但无论怎么样,所有同学对相关知识或问题都进行了深入探究、尽力尝试,他们已经到了“愤悱”的状态,教师的启发时机已经到来。
3、适时启发,豁然开朗
教师的点拨启发语言宜简练、抓住问题的关键,一语中的。不宜面面俱到,全面讲解。这个过程不是教师塞给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去悟,让学生把已经懂得的部分与教师点拨的部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知识的完整链条,从而自己找到答案,获得顿悟之后豁然开朗的愉悦心理体验。
4、总结规律,拓展延伸
陶行知说:“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课堂教学也如此,学习一项知识,练就一种技能后,实时总结,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获得学习的经验。进一步拓展延伸,以此经验学习其他知识、解决其他类似问题,从而达到知识迁移、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这才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
四、实现条件
1、适合本模式的教学内容,难度相对较高(大部分同学无法通过自学达到目标)的教学任务
2、教师的充分准备
3、课堂气氛的有效调动
4、多媒体等辅助手段的运用
五、教学评价
六、教学反思
此种模式也可以用“试——议——点——用”来概括。比较适用于以增长技能为目的的语文教学,特别是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比如在图表数据分析专题复习时,第一步告诉学生,这类题型在中考中占2—4分,属于必考,而且在今后的工作中会经常用到。第二步依次出示几个不同类型题目,学生试一试,然后提交答案,当然基本上都会被判为错误,学生就有点急了,开始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教师也就顺势让学生讨论。讨论结束后再次提交答案,教师暂时不做评判,让学生去评判。第三步教师开始点拨,指出正确分析图表数据的几个关键(主题、表行、各数据的意义、判断制表者的意图),给出正确答案。第四步总结规律(方法):主题决定结论,横向比较找极点,纵向比较找趋势,数据接近找共同点。第五步,用总结出的方法分析其他图表。
此种模式有时显得费时,看起来效率不高。比如在教学《论语十则》一文时,我告诉学生,本文的十则语录中有讲学习方法的、有讲修养的、有讲对人处事的、有讲学习态度的,让学生去分一分类,能正确分类五条就给予奖励(悬赏啊)。初一的学生,本身就没有古文底子,加上还没有理解每则内容,这个任务当然完不成,学生开始议论纷纷,有的甚至争论起来,还有的向我打听,我只是微笑旁观,任由他们去讨论。在讨论中,他们逐渐开始去理解每则语录的内容,一节课完了,学生都还没有完成这个任务,只能等下一节课了。没有办法,十则语录本身就不少,加上理解起来也不容易。一位听课老师提出意见:“为什么不由老师先粗略介绍一下每则内容,再让学生分类,然后再进行文言理解与翻译教学?这样循序渐进,也符合学生的学业水平和认知规律,而且课堂结构也完整。”是啊,这堂课毫无结构可言,更谈不上完整,有点哪黑哪住店的感觉。但换个角度看,这堂课学生自始至终都全身心投入学习,都有些收获,难道这不是有效的课堂吗?
这个模式的立足点是学生的课堂学习心理,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关键,有时看起来是违反循序渐进原则的。从学生一星期、一学期、一个学习阶段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必须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但微观到一堂课,我们就是要善于制造波澜。正是由于我们过于追求循序渐进,才使得我们的课堂平铺直叙、波澜不惊、死气沉沉。比如一般现代文的课堂教学,我们也可以打破老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的惯常思路,让学生提问学生回答,老师只答学生答不出的,只要精心设计,善于引导,学生是能够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