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展阅读积累之翼,翱写作表达之境

【作者】 陈宗燕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高店镇初级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浅析

  【摘 要】 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教师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不断地推进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改革,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其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问题

  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写作水平的高低可以反映出语文水平的高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可以培养初中生的写作能力与写作水平。有利于初中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以及语言运用能力。但是从实际上来看,与写作教学相比,课文教学更受重视,再加上还出现了注重写作数量,忽视写作质量,注重应试写作,忽视素质写作的现象,这也就导致了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水平不高的结果。
  一、使学生树立写作思考的意识
  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必须重视学生思考习惯的培养,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可以使学生写作时思路更流畅,语言表达更清晰,作文层次更分明。在初中作文教学过程中,常常有作文表述不清,思维混乱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缺乏思考,写作时信手拈来,完全为了应付。所以,教师在给学生布置写作练习时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的写作思路更明朗,表达更清晰。那么,我们该如何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例如教师在课堂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时,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不能着急去催学生,而应该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写、如何写好作文,明确自己的写作思路,并在这个基础上将作文升华。当然,教师也可以将作文训练安排到课下,让学生在课下完成作文,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充足的时间内思考并完成作文,而不是随随便便地敷衍了事。但是,考试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思考习惯的同时也要适当地提醒学生注意时间,不能让学生养成拖拉的坏习惯。培养学生写作提前思考的习惯,就像做数学算数题时先打草稿,这样的思考不仅可以使学生提高作文质量,提高写作水平,而且可以使学生构建自己的思维模式。
  二、培养学生真情实感,倡导真情写作
  学生的作文之所以出现千篇一律,枯燥乏味的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真情实感,而缺乏真情实感的原因是学生远离了生活。繁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奔波于学校和家庭,单调的直线生活导致他们无暇观察和体验生活,无法从生活的土壤里吸取养料。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必须让作文回归生活。
  首先,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一直以来,很多初中语文教师为了应付升学考试,只是一味地强调写作的技巧、章法,更有甚者竟然要求学生背诵范文,这样的教育模式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从而出现大同小异、苍白呆板的文章。“情感是文章的生命”,写作灵感正是来源于生活,所以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四季轮回和生命的力量;走进社会,体验人情冷暖和生活的真谛。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进行实践调查,深入社区,深入农村,并把观察到的新鲜事物一一记录下来,丰富自己的经历,这样写出的作文才能细腻、详实,有真实的生活,有真挚的情感。
  其次,加强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往往集自然之美、生命之美、人性之美于一体,无一不是作者真情实感的结晶,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将整个身心融入作品中,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将“作者情感”与“自我情感”自然融合,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三、巧借课本,感染学生,激发其写作热情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是古今中外传诵的名篇,文中蕴涵着丰富深厚的情感教育因素,这些因素一旦照进人的心灵就会产生巨大的人文价值和人文底蕴,并内化为一个人的情感、素养和思想,激发一个人的创造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讲课时要深入挖掘文中的精髓和闪光处,力求把这些地方讲得透彻、深入,以吸引学生去感受文中丰厚的思想情感,进而感染学生并激发学生内心不能自抑的激动之情和创造的渴望。如我在讲解《雷电颂》时,补充了《屈原列传》中他与渔父的一段对话:渔父劝屈原:“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答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人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这段文字虽然只是两个人的一问一答,但文中体现出的屈原洁身自好高尚的情操和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为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课文讲授中,出于激活学生的想象以达到令其心动的目的,我有意补充了屈原的身世,又重点突出讲解了他的突出成就和不幸遭遇。当同学们不由得为屈原的成就而惋惜,同时又为他的痛苦遭遇而愤愤不平时,我抓住时机让学生深刻体会屈原和渔夫的这段对话。此时,学生们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因为他们都被屈原正直高尚的情操、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打动了。看到大家庄重、严肃的表情,我趁机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以屈原的遭遇为素材写一篇作文。后来,有一位学生写到:沿着历史的长河向上追溯到2000多年前,“汩罗江上,千古悲风”的屈原,他所处的是一个昏暗的时代,是个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充满污秽的时代。而屈原却能始终保持高风亮节,始终能怀瑾握瑜,并没有近污秽而失其本性。究其原因乃源于他有一颗爱国、刚正不阿、高洁的心。多么大气磅礴、感人至深的行文。应该说这种巧借课本、令学生心动的方法是成功的,因为它可以使学生的情感走出浅薄的区域,使其在行文中的爱恨更加真切、深沉。
  四、鼓励學生注重积累知识,经常进行片段写作练习
  一个人的阅读量对于他的写作能力来说非常重要,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并且在阅读过程中将自己感兴趣的字词句记录下来,并在阅读之后反复翻看。学生写不出文章时不要急于去写,应多做一些语句和精彩段落的积累。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可见,只有积累丰厚了、认识提高了,才能在此基础上有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学生要通过积累优美的语句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首先,加强阅读是练习写作的基础。读是写之源,只有读得多了、记得多了、说得多了,写的时候才会信手拈来。其次,积累词汇和成语。教师可以在每一节课的学习结束之后,让学生有意识地对课文中出现的一些精彩且含义深刻的词汇、短语进行总结归纳,并指导学生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写作中。
  五、注重作文素材的积累 
  国家教育部新颁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引导学生要“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要“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就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写作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领悟写作需要长期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作为农村的学生,与大自然亲密的接触,一场雨雪、一场自然灾害、身边不断改变得环境都可以作为学生写作的对象。让学生拿到作文题目以后迅速审题、理清提纲,开始构思如何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同时需要同学们在课外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从中摘录好词、好句、好段,可采用多种方式,如读书笔记、剪报、圈点勾画等等。教师可以开展一定的活动比赛,增加学生收集的积极性,并做到长期坚持收集。另外,也可以从网络、电视、课外书籍等上搜索写作素材,注重收集,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从而让学生再也不担心提着笔无法下手的状况。 
  总之,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需要学生长期不懈的坚持与努力,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要探索出合适的方法运用于教学中,让学生学好课堂内容的同时也读好课外书,增加写作素材,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