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作者】 吴筱琦

【机构】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没有问题就没有较高质量的思维。数学问题素养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也是小学生探求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保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素养是培养小学生探索精神的起点,是我们数学教育的关键。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平时是这样做的。
  一、构建和谐课堂,鼓励学生发问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跨世纪的一代人才,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师生间平等、轻松、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当学生提问题时,教师赞许的目光和专注的神情,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是非常重视的,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对培养和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对学困生,只要他们能提问题,就要给予表扬。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
  如我在教学《吨的认识》一课时,在课件演示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相约去游玩,走着走着,来到小河边,正要过桥,小熊发现桥头有块牌,上面写着“限重1吨”。此时课件停下了,我让学生对后边的短片提出自己的问题时,有位平时沉默不语的学生小声说了一句:“他们为什么不坐飞机过去呢?”我就笑着说:“因为它们忘记买飞机票啦。”还表扬了这位同学有进步,敢说出自己的想法。此后这个学生提问的热情高了,提的问题也更有价值了。
  二、创设问题情境,使小学生想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动力,它能促使小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自觉努力地去探求、去实践、去发现。我们如果能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数学教学方法,善于打破教材的条条框框,引导小学生对自然、社会,特别是社会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是每堂课都有新鲜的信息,让学生产生提问的兴趣,乐于提问。
  课堂教学中能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一个或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新的知识的欲望,一节课就成功了一半。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强烈的问题意识。以趣生疑,由疑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积极思考,促进不断地发现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制作了四个小动物举行自行车比赛的动画(课件演示自行车的车轮分别为正方形、圆形、椭圆形、,有的轴心在中心),这四个小动物在举行比赛。比赛正在激烈进行,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最后谁能夺得第一?为什么?
  生1:小白兔。因为小白兔的车轮是圆的。
  生2:那小狗的车轮也是圆的呀?为什么呢?
  生1:因为小白兔的车轮的车轴在中间的,而小狗的不是。
  师:那小鸡、小猴的车呢?
  生:它们的车轮的车轴在中间,但车轮不是圆的,跑起路来一颠一颠的,很慢的。
  此时,老师不必再说什么,明显的两个问题在学生的头脑中已产生: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圆形车轮的车轴为什么装在中间跑起路来又快又稳?这种问题情境会促进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学生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三、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的方法
  ⑴观察法
  对客观事物和现象,在其自然的条件下,按照客观事物本身内在的联系和实际情况,提出问题。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长方体实物拿出来,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自主提问:a、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b、长方体有多少条棱?c、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⑵追问法
  当接触到一个问题或者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后,可以顺着其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究底继续发问。其表现形式一般是“为什么……?”例如,在教“比的意义”,说比的后项不能是0时,学生追问为什么,并提出球赛时为什么经常出现1:0、4:0、5:0……?教师除讲清道理外,对追问学生应大加表扬。
  ⑶类比法
  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律、性质的相关联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把问题提出来。例如,学习“9的乘法口诀”时,便可以联系“8、7的乘法口诀”提出问题;9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怎样推出9的乘法口诀?前后各句口诀之间有什么规律?……
  四、改变评价方式,提高问题质量
  心理学家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欣赏和赞美。”如果学生的提问得不到及时的赞赏和恰如其分的评价,则会丧失自信心。因此,教师要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评价学生,更能起到传授知识、表达思想、唤醒学生潜能的作用。改变评价方式使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当学生敢于提问题后,教师要适时引领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随时评价什么样的问题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好问题。
  教师还应注意适时总结,引导学生评价。如当学生提出的一个好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同学提的问题为什么好,好在哪儿。还可在班中评选“数学提问小能手”等,树立榜样,并让善于提问的学生介绍自己的经验,使学生间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使自己的问题能提在关键处,提在点子上,从而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向教师生疑的可能性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对教学内容确实不懂就问,有的对其它领域内容出于好奇心而问,也有的想为难教师而问,等等。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答学生的问题。让学生多问、善问,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关键在于教师启发、引导、培养和不断训练。放手让学生自己生疑比通过被动的回答问题更能催发学生创造力的萌发。只有让学生做生疑的主人,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才会更浓,学习责任才会更强,思维潜能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