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作者】 尹文伟

【机构】 浙江瑞安市湖岭镇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素质教育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同时在教学方式和观念上进行改变,这样能够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同时也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重视的是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建立,而不是一味的进行死记硬背,这样在知识获取方面是没有帮助的。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高效性;探究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教育目的实现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学活动进行的主要途径。近年来,教育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更好的进行教学,很多的教师在进行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时候改变了很多。主要表现在教学方式的改变,很多的教师不再使用陈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而是运用了新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得历史教学的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其中怎样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就成为了教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有效历史教学行为的特征
  (一)开放性特征
  历史教学中更加的开放是指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要更加的灵活,同时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更加的有弹性,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通常是有教学的计划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计划作为一个重要的行动参考,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根据教学的情景进行灵活和多变性的教学,同时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组合历史教学行为。开放的历史教学行为可以为学生的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也能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更有自主权,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个体适应性特征
  教师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教学行为就是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的目标,将学生们分散的行为进行集中,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行为出现趋于统一的形式。但是在新课标中则要求将学生集中的行为进行分散,使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三)反思性特征
  在进行历史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信念和价值观对学生来说是有很大的影响力的,这个阶段的学生在价值观方面是没有成熟的,这样就使学生经常会模仿一些教师的行为,将教师作为自己的榜样。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很好的控制,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不仅满足学生的需要,同时也要实现教学的目标。
  二、教学观念现代化
  教育体制改革以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重视学生的想法,新课标提倡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将学生作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由学习,同时要实现快乐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观念是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这种教学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种非常不适合发展的教学观念。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对教学观念进行更新,树立现代化的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通常都是自己在进行滔滔不绝的讲解,学生对此根本就没有兴趣,这样就使得很多的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昏昏欲睡的情况,还有很多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其他课程,这样就导致了历史教学中课堂效率低的情况。为此,教师一定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模式上也要进行改变。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改变教学的方式,在课堂中可以建立起来更加舒适的氛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的有热情,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对出现的问题先自行进行解决,在解决不了的情况下可以多人进行解决,这样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观念也要进行改变,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重视的,这样就会导致很多的学生在自尊心方面出现受影响的情况,对学生日后的发展是有很大的消极影响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学生在课堂中可以和教师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这样在进行交流的时候才能更好的避免出现不被重视的情况,同时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可以是朋友的关系,这样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效率能得到更好的提高。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
  初中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课堂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实践表明教学内容越与学生的认知接近,教学效果就会越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与理解也就越快。所以,教学中教师要使教学内容生活化,找出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结合点。首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知识。历史知识是过去式的,但教学内容的呈现则可以活化。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会使教学内容更显丰富、生动。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知识。除了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知识外,还可以结合本土历史进行教学。每个地方的发展都有独特的内容,很多的历史事件都可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如地名的历史来历、风景名胜的来历等,教学中加入这些本土资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情趣化
  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这方面的工作有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因此,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使教学过程情趣化。首先借助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初中生活泼好动,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具有愉悦、启善的功能。历史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游戏,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启学生思维,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如:讲故事、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编捧历史短剧、创设情境等,这里不再一一赘述。其次教师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精彩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知识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还包括与内容相关的课外历史知识,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教学不再局限于枯燥、单调的课本历史知识。
  五、教学策略创新化
  历史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策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首先借助多媒体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信息量大、动态感强、形象生动等优势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使历史课堂教学不如新天地。给人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因此,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要善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动起来,还要让历史人物动起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教给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引导学生快速找到突破口,整理归纳相关知识点。
  总之,素质教育的主要要求就是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这也是教育工作中进行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现在,在很多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还是存在着课堂灌输的情况,教学效率非常低下的情况,这样就使得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强的逆反心理,出现了对历史课程没有兴趣的情况。在进行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时候怎样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已经慢慢成为了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视的问题。在进行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慢慢将教学的观念进行改变,同时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更加的现代化和生活化,这样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要学习的知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将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的有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更有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时空观念”素养视域下的初中课堂教学省思[J]. 陆灵灵.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8(19)
  [2]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J]. 杜晓旭. 课程教育研究. 2018(34)
  [3]浅议学科素养下初中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J]. 魏华. 学周刊. 2018(21)
  [4]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构建历史高效课堂[J]. 曾治国.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