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初中生在数学课的有效合作学习
【作者】 刘盛强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高店镇初级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大力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数学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在课改背景下,如何让初中生在数学课上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其一:组建有效的合作学习小组,从合理分组和合理分工入手。基二:指导有效的合作学习方法,有创设情景法、任务驱动法、问题引导法、设计活动法。通过有效小组建设和学法指导,使学生达到有效的合作学习。
【关键词】 数学课;有效;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大力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数学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在课改背景下,如何让初中生在数学课上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呢,我觉得要实实在在,不能流与形式,搞花架子。有些老师上课,既不根据教学内容,也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是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简单地把学生围坐在一起。这就是合作学习吗?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合作”,而不是“围坐”。下面我根据本人教学实际,就如何让初中生在数学课的有效合作学习浅谈个人几点做法。
一、分组最优化。
在进行分组合作学习时,应掌握三个原则
1.层次不同的学生搭配
把学生分成好中差三个档次,然后,按好中差对学生进行搭配,编成小组。在教学过程中,凡属个人钻研不能理解的重、难点,可以让小组展开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拿到全班进行讨论。
当小组讨论出现了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或是为了更深层的开发学生的潜能,可以进行小组辩论,用所学的知识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很好的运用了学科知识,也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自信心,而且有力的发挥了集体的凝聚力,把教学过程变成了课堂教学、小组学习和个人钻研有机结合的过程。
2.性格不同的学生搭配
毋庸置疑,学生的性格“多姿多彩”,有的学生内向,也有的学生外向,因此,我们在分组时,应合理搭配,使一个小组内的同学,性格互补。这样一来,在小组讨论中,外向型的人容易在讨论中打开局面,拓展问题的广度;而内向型的人,在听了多种观点后,深思熟虑,又有可能增加问题的深度。
3.男女生搭配
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就人们心理而言,这句话很有道理。因为在异性面前,一般人都会精神愉快,精力充沛,思维活跃,中学生当然也不例外,渴望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是他们的共性。为了把男女生的表现欲引上正确的轨道,使男女生争相在学习上表现自己的风采,展现自己的魅力,我们异步推进的小组中,尽量做到性别协调。这样一来,不仅有助于杜绝小组讨论中的跑题,提高小组讨论的效率,而且男女生由于性别不同,思维方法有差异,还有助于问题讨论的深入。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策略是方法之本,那么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又该如何呢?
其一,我们所倡导的新课堂,应当是打破常规教学方法,紧紧围绕素质教育方针的课堂,应当是运用创新方法,主意培养学生主人意识的课堂,应当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探究的课堂。我们应当让学生摆脱对老师授课的依赖,开动自己的大脑,去深度理解剖析课本知识,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总结知识和规律,完善知识结构,在小组内交流探讨,从而提升能力。
其二,数学教学中长期以来存在的症结之一,就是我们常说的“题海战术”。学生不但要面对一周几节的习题课,更令人犯怵的是,课下还有成套的各类习题,这剥夺了他们的自由时间,也成了许多学生失去学习数学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又如何让学生摆脱题海的困扰呢?我想我们的教学应当注意方法性和实效性。以少量的但经典、考点的习题作为模板,进行训练,鼓励学生探究一题多解。变式训练。创新解法等,有的放矢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其三,在小组的建制与职责中谈到,要注重理解学生。那么在互帮,互助方面也要讲究一定策略。例如,对于积极、开朗的学他们会在组内积极寻找“合作伙伴”,从而共同促进;但针对一些比较内向的学生,我们作为老师,要让组内其他同学主动帮助他们,从而使他们有集体归属感,从而打开他们的心扉,让他们重获自信,并掌握适当提升成绩。
其四、要留充足的时间给学生合作学习,教师深入小组指导。并掌握合作情况,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
三、教师的位置是参与和指导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找准自己的位置至关重要。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体,然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参与,做出指导。但是教师的参与指导对小组合作学习也非常重要。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需深入学生,观察、巡视、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从而对学习情况有一个整体了解。同时,发现问题时教师需及时帮助学生,及时解答学生疑问。如果有的小组不明了合作任务和步骤,那教师要及时给予说明;如果有的小组偏离教学主题,教师要要及时纠正点拨;如果有的小组已完成学习任务,教师需及时进行抽查。合作学习要想取得好的效果,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和指导。
四、处理好合作时机
我们强调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不能理解为处处合作、时时合作,合作次数越多越好,必须有一个时机问题。怎样处理好合作探究的时机问题与自主学习的关系呢?
首先要看时机是否成熟。学生根据学案要求先进行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时在书头或学案上做个标记,不要立即就去讨论。关于这一点,教师在一开始应加强这方面的培训和指导,即个体如何自学、如何预习。如果没有独立思考的过程就直接进入数学小组讨论,会使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原有认知作为基础,只有在学生的独立思考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或茅塞顿开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对立和正面交锋,而在组员间意见不一致时通过讨论、协调,较好地解决了矛盾才是真正达到了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有了疑问才有可能去质疑、去交流。等本数学小组成员在较短的时间内自学结束后,在数学小组长召集下立即对本组成员所提问题进行综合,是否有共性的问题,然后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个别成员提出的个别问题应视时间而定。经过本组成员的合作探究,一方面感觉到自己所提问题得到了重视;另一方面,经过共同努力有了成就感,也会激发他们为之继续努力。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有选择性地指导学生开展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对于一些思维容量较小或者通过个体的独立思考完全能够解决的问题就没有必要进行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要避免“将所有的鸡蛋放入合作学习之篮“。教师要选择那些思维容量大或者程序较为复杂,或者属于流水线作业性质,或者通过合作能互相提高的问题进行合作学习。这样,数学小组成员之间就必须得相互配合、依赖,相互启发才能顺利完成任务,并在合作的过程中感受成功与喜悦。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能及时反馈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每位学生都留有一定的思维发展空间,学生在整节课当中,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课堂气氛思维活跃,活而不乱。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合作学习更加注重学生的活动。通过小组活动,使优生、差生之间的关系“息息相关,沉浮与共”,都得到相应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都参与其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竞争、在合作中体验成功、在合作中获得发展。
【关键词】 数学课;有效;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大力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数学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在课改背景下,如何让初中生在数学课上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呢,我觉得要实实在在,不能流与形式,搞花架子。有些老师上课,既不根据教学内容,也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是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简单地把学生围坐在一起。这就是合作学习吗?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合作”,而不是“围坐”。下面我根据本人教学实际,就如何让初中生在数学课的有效合作学习浅谈个人几点做法。
一、分组最优化。
在进行分组合作学习时,应掌握三个原则
1.层次不同的学生搭配
把学生分成好中差三个档次,然后,按好中差对学生进行搭配,编成小组。在教学过程中,凡属个人钻研不能理解的重、难点,可以让小组展开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拿到全班进行讨论。
当小组讨论出现了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或是为了更深层的开发学生的潜能,可以进行小组辩论,用所学的知识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很好的运用了学科知识,也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自信心,而且有力的发挥了集体的凝聚力,把教学过程变成了课堂教学、小组学习和个人钻研有机结合的过程。
2.性格不同的学生搭配
毋庸置疑,学生的性格“多姿多彩”,有的学生内向,也有的学生外向,因此,我们在分组时,应合理搭配,使一个小组内的同学,性格互补。这样一来,在小组讨论中,外向型的人容易在讨论中打开局面,拓展问题的广度;而内向型的人,在听了多种观点后,深思熟虑,又有可能增加问题的深度。
3.男女生搭配
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就人们心理而言,这句话很有道理。因为在异性面前,一般人都会精神愉快,精力充沛,思维活跃,中学生当然也不例外,渴望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是他们的共性。为了把男女生的表现欲引上正确的轨道,使男女生争相在学习上表现自己的风采,展现自己的魅力,我们异步推进的小组中,尽量做到性别协调。这样一来,不仅有助于杜绝小组讨论中的跑题,提高小组讨论的效率,而且男女生由于性别不同,思维方法有差异,还有助于问题讨论的深入。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策略是方法之本,那么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又该如何呢?
其一,我们所倡导的新课堂,应当是打破常规教学方法,紧紧围绕素质教育方针的课堂,应当是运用创新方法,主意培养学生主人意识的课堂,应当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探究的课堂。我们应当让学生摆脱对老师授课的依赖,开动自己的大脑,去深度理解剖析课本知识,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总结知识和规律,完善知识结构,在小组内交流探讨,从而提升能力。
其二,数学教学中长期以来存在的症结之一,就是我们常说的“题海战术”。学生不但要面对一周几节的习题课,更令人犯怵的是,课下还有成套的各类习题,这剥夺了他们的自由时间,也成了许多学生失去学习数学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又如何让学生摆脱题海的困扰呢?我想我们的教学应当注意方法性和实效性。以少量的但经典、考点的习题作为模板,进行训练,鼓励学生探究一题多解。变式训练。创新解法等,有的放矢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其三,在小组的建制与职责中谈到,要注重理解学生。那么在互帮,互助方面也要讲究一定策略。例如,对于积极、开朗的学他们会在组内积极寻找“合作伙伴”,从而共同促进;但针对一些比较内向的学生,我们作为老师,要让组内其他同学主动帮助他们,从而使他们有集体归属感,从而打开他们的心扉,让他们重获自信,并掌握适当提升成绩。
其四、要留充足的时间给学生合作学习,教师深入小组指导。并掌握合作情况,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
三、教师的位置是参与和指导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找准自己的位置至关重要。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体,然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参与,做出指导。但是教师的参与指导对小组合作学习也非常重要。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需深入学生,观察、巡视、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从而对学习情况有一个整体了解。同时,发现问题时教师需及时帮助学生,及时解答学生疑问。如果有的小组不明了合作任务和步骤,那教师要及时给予说明;如果有的小组偏离教学主题,教师要要及时纠正点拨;如果有的小组已完成学习任务,教师需及时进行抽查。合作学习要想取得好的效果,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和指导。
四、处理好合作时机
我们强调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不能理解为处处合作、时时合作,合作次数越多越好,必须有一个时机问题。怎样处理好合作探究的时机问题与自主学习的关系呢?
首先要看时机是否成熟。学生根据学案要求先进行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时在书头或学案上做个标记,不要立即就去讨论。关于这一点,教师在一开始应加强这方面的培训和指导,即个体如何自学、如何预习。如果没有独立思考的过程就直接进入数学小组讨论,会使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原有认知作为基础,只有在学生的独立思考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或茅塞顿开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对立和正面交锋,而在组员间意见不一致时通过讨论、协调,较好地解决了矛盾才是真正达到了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有了疑问才有可能去质疑、去交流。等本数学小组成员在较短的时间内自学结束后,在数学小组长召集下立即对本组成员所提问题进行综合,是否有共性的问题,然后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个别成员提出的个别问题应视时间而定。经过本组成员的合作探究,一方面感觉到自己所提问题得到了重视;另一方面,经过共同努力有了成就感,也会激发他们为之继续努力。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有选择性地指导学生开展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对于一些思维容量较小或者通过个体的独立思考完全能够解决的问题就没有必要进行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要避免“将所有的鸡蛋放入合作学习之篮“。教师要选择那些思维容量大或者程序较为复杂,或者属于流水线作业性质,或者通过合作能互相提高的问题进行合作学习。这样,数学小组成员之间就必须得相互配合、依赖,相互启发才能顺利完成任务,并在合作的过程中感受成功与喜悦。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能及时反馈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每位学生都留有一定的思维发展空间,学生在整节课当中,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课堂气氛思维活跃,活而不乱。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合作学习更加注重学生的活动。通过小组活动,使优生、差生之间的关系“息息相关,沉浮与共”,都得到相应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都参与其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竞争、在合作中体验成功、在合作中获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