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作者】 陈北泉

【机构】 四川省蓬安县鲜店乡中心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小学教学阶段是培育数学思维,提升数学学习能力的核心阶段。小学学生的好奇心强,有丰富的探索能力和热情的学习能力,但是在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上比较薄弱,需要借助一些直观的生活场景辅助数学的学习。同时数学课堂有时也是枯燥乏味的,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使数学教学课堂丰富多彩。研究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也是为了适应新课标改革和深化学校素质教育的需要。如何能够更好地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提出以下几点。
  一、提升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生活化的运用能力
  教师作为教学环节的主体,是引导课堂教学和学生进行数学生活化的充分必要条件。许多教师受自身的教学习惯和教学理念的影响,通常以讲解为主并配合大量练习数学题的传统形式进行数学教学的[1]。这种教学方式既不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抽象的知识生活化,能够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发散学生的解题思维。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摒弃传统讲练结合的固定模式,在动手实践中认识数学,学习数学。在教学中列举生活案例,引导学生自行思考,也可以使用各式各样的教学工具来生动展示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立体几何的面积公式》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们展示几组几何模型,让学生举例归类生活中常见物品是什么几何体。同时跟着学生一起动手,剪裁卡纸自己组装立体几何模型,并观察它们的侧面展开图,让学生们更加清晰直观地了解各个立体几何的面积计算原理。也可以和学生们一起用直尺测量生活中几何物品的直径和长宽高,计算出它们的面积。
  二、数学教学要善于提取生活信息
  现实生活中蕴含大量的数学信息,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取生活数学实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数学活动,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我在课前就让学生搜集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上课时,学生拿出了各种各样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如墨水瓶盒、烟盒、牙膏盒、粉笔盒等,还有学生说书也是长方体。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点时,同学们很容易地找到:长方体或正方体有6个面;长方体相对的面一样大,正方体6个面一样大,长方体和正方体有8个顶点等。在准备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直观感知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学生便能抽象出它们的特征,同时,学生感受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在生活中广泛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三、要善于创设“生活数学”
  对于数学来说,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十分重要.这些生活经验不仅是学生的生活现实,而且可以让他们通过这些生活经验,理解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数学课堂中,创设“生活数学”情境就是模拟生活,再现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在小学数学中许多内容都可模拟生活场景,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数学化,将数学生活化。
  如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的计算”时,我设计这样的情景:老师知道我们学校操场设计的两个小秘密:1. 操场事长方形,并且长和宽都是整十数;2. 操场的周长是240米。你们能根据以上条件,在小组合作下,计算出操场的面积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通过主动学习,相互交流,对数据进行认真分析,整理,讨论,不仅得出了多种解决方案,而且我用两个一样的透明杯子盛了同样多的水,并请一位同学做上记号,先往一个杯子放进一个小铁块,然后分别演示把铁块取出来,再放进去,让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什么原因呢?引导学生说出因为铁块放进水里了,铁块占了空间,所以水会上升。我们再换一个物体,同学们继续观察:现在往另一个杯子里放入一个鸡蛋,这时杯子里的水一下子满了出来,有的同学“呀”的一声惊叫,我抓住时机问:和刚才的实验相比,你又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放进水里的鸡蛋比铁块大,也就是鸡蛋占的空间比铁块占的空间大。然后再引导学生归纳出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在教学中创设了好的生活情景,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
  数学的意义不仅是让学生们在高校中利用數学进行高等知识的研究和探索,数学建立的最初也为解决实际生活的需要而生的。同样地,生活中也时时刻刻体现着数学的美妙之处。当学生们离开了课堂,不等于就离开了数学,数学依然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就是说培养学生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也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隐形的教学需求。学生们在生活中对数学的认知和学习,会让学生们学习到书本以外的数学知识。教师引导学生们在课外感受数学,在生活中观察数学,是一个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的过程,也是一个能够让学生不局限于书本来理解和体会数学这门学科。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比数学习题册上的数学题更锻炼学生的解题思维,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教学的客体自发地向数学学习的主体进行转化。
  五、解决生活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例如在《设计包装纸》的实践活动课上,我出示活动题目:包装墨水瓶盒子(课前每组已准备10个同样大小的墨水瓶盒子);明确活动要求和问题:把10盒包装在一起形成一个大长方体,称为一包。可以怎样包装?算一算至少需要多少包装纸?(包装纸的重叠部分不计入)然后让学生开始分组讨论交流,设计包装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动手实践,互相合作,有的动手包装,有的测量数据,有的画图设计,有的互相讨论,有的在本子上记录和计算……在各小组设计的包装方案完成后,我让学生分别把不同的方案展示出来,引导学生比较并讨论:你认为哪种方案比较合理?……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计算不同包装方法的盒子表面积,发现了只有长方体的长、宽、高最接近时,包装纸的用料最少。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并不是一个或者两个方面的简单改善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教师们,教材课本,课堂设计和学生们的密切配合,共同完成这项任务。将生活引入数学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基本要求,也是符合新课标改革和素质教育推广的重要举措。教师们在课堂设计和引导学生们两个问题上需要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教材课本在编纂的内容上也要使数学问题知识生活化,学生们在课堂和课后也要积极地配合教师们主动学习地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只有在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和课堂及教材是中介的三方配合下,才能发挥最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