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 龚成荣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南图实验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语文课堂对学生提出更多素养目标,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要在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下,采取创新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思考,自主探索,共同讨论,合作,分析获得知识,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
  一、营造愉悦课堂氛围
  教师进行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平等对待学生,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建立师生互信关系,这样课堂就会生成一个特定的环境,学生置身于轻松、愉悦的语言课堂环境,就会畅所欲言,思维飞扬。教师能够以亲切的态度,利用语言的魅力感染学生,循循善诱,对学生取得的进步给予肯定和表扬,对出现错误的学生给予指导,并鼓励其主动改正,这样的语文课堂氛围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如沐春光,获得极大的成就感,学习质量和课堂效率也会获得提高。
  比如学习秋的声音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设计教学课件,在课堂上播放关于秋天的声音,为学生营造秋天的画面感。风吹过的声音、雨滴落的声音、水流动的声音、小鸟挥动翅膀的声音等,这些不同的声音共同组成了秋天的声音,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迅速理解课文,体会文中的情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同时,愉悦的课堂氛围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活跃,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更好地获取语文课堂知识。
  教师通过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效的课堂上,教师扮演引导者角色,给学生提供一个世界,学生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学习积极性就会极大地提高。教师再适时进行指导,设计课文朗读环节等,给学生鼓励性语言,学习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体会到课文的内涵,领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也能欣赏到优美的词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语言的魅力,深入理解文化的精髓,真正提高语文素养。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我在教学《小木偶的故事》一课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去仔细揣摩、感受老木匠、小木偶、小红狐、熊警官、小兔子、老婆婆、小女巫的心理活动,自己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的有感情朗读,在课堂的最后还让学生分小组自编自演了课本剧。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朗读、表演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得到情感的升华。
  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有关蟋蟀的资料,让学生借助视觉、听觉更好地了解蟋蟀,同时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查找、筛选资料的能力。自学课文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四、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古诗题目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对有争议的问题展开讨论,这样既可保护同学们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又能让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1、注意学生的说话训练
  对于这一点,我认为在导入正课之前给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真情告白”,不少学生为做准备,提前收集资料,防止上台窘迫,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声,学生们会更多地阅读有关资料,甚至会用上一些电影、电视中精妙的台词。那种认真劲与执著精神,是他们个体意识逐渐成熟的表现。因为他们从同龄人身上更容易看到自身的不足,十分期盼能跟上或超越别人。此时此刻,教师如能恰当地在一边给予点拨,采用激励手段及时巩固,就会远胜于平常教师上课时的苦口婆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渐提高,学生与老师走的更近。
  2、让学生当小演员,表演课文内容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利用表演教学,第一是由孩子们自己进行以动作为基础的表演,能更直接地使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第二,这种情节教学本身包含创作的诸因素,促使孩子思维发展,激发了孩子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学《狼和小羊》,为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中狼的凶恶和羊的可怜,教师在课外指导学生做狼和小羊的头饰,然后在课堂戴着头饰表演课文内容。在表演时,提示学生将狼凶恶的样子和羊可怜的样子表演出来。学生们表演的都很精彩,尤其是细节表演上更是一组胜过一组。实践证明,表演使孩子们由“本角色”变为“他角色”,在新奇、好奇中,学习成为一种智力活动,创造活动。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
  3、运用电教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先放低沉的哀乐,渲染一种悲壮的气氛。然后老师进行有感情的配乐朗读。这样使学生很容易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将其融入课文所展现的意境中,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的参与,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接着放映课文插图,先让学生整体观察图片,形成初步印象,再细看各个部分,从人物的服饰、仪表联想他们的身份、爱好;从人物的举止、风度联想他们当时的内心活动。最后结合课文讲读,使学生对人物的品格、精神风貌获得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