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景创设
【作者】 邱钦朋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白庙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与学的过程变成师生间参与“情境、活动、体验、探究”的互动过程。因此,如何创设数学学习情境就成为教师备课、上课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景;创设;方法探究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教材“动”起来、“活”起来,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价值,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因此,教师要善于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符合学生实际的情境之中。?
一、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
如在学习“1-5的认识”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去动物园”的情境: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大象、小鹿、犀牛……悠闲地漫步在草地上,天上小鸟在飞、白云在飘,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观看动物。同学们真的好像来到了动物园,非常兴奋,教师问:“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看到了羚羊,有的说看到了大象,有的说看到了犀牛,这时一个同学说:“我看到了2棵树。”教师表扬了他:“你真能干,不仅看到了树,还会用2说出树的多少,你能带领大家一起数数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都能用数来表示所看到的事物,在愉快的参观中,“1-5数的认识”这个主题也随之展开。
教师在“动物园”的情境创设中,目的比较明确,体现了以下的价值:
1、把学生引入到了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学生情绪积极,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
2、通过自主、开放的观察、交流和相互启发,使学生主动经历了从具体事物逐步抽象出数的过程,学生在这个情境中经历和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
3、在这个情境中,认数、数数都成了十分自然、有趣的活动,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感均得到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二、通过有效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情景课堂中教师通过设置各种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会对各种情景很感兴趣,学生在情景中学习不但不会感觉到枯燥,还会感到很有趣,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求知欲及好奇心,好奇心有了,学生就会自觉的去探索学习数学,数学课堂的效率会明显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更好。例如,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部分《乘法》的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手段,在课堂上向小学生展示动画,站成六排四列的学生除了可以用6+6+6+6的方法计算人数之外,还可以用6×4来计算,帮助小学生认识到有些加法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就会感到好奇有趣,认识到加法和乘法之间的共通性,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
三、创设操作情景,促进思维的发展
实践操作能使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性质和规律,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操作情景,尽量为学生提供动手摆弄的实践机会,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掌握思维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地拓展研究的时空,让学生在广阔的、开发性的时空中,让学生通过摸摸数数、折折拼拼、剪剪补补、比比、量量等演练,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果实。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不要简单地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去告诉学生圆的特征,而是根据学生急于动手的心理,让学生把圆形纸片折一折,再把折痕画一画,然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说一说。在学生动手实践,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揭示圆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在这一新知的获取过程中,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又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和自主意识得到了一定的开发。
四、利用问题探究,设置教学情景
适宜的情景一般总是跟着实际问题的解决联系在一起的。利用问题探究来设置教学情景,便于展开探究、讨论、理解或问题解决等活动,是数学适用的设置情景的有效方法。如教学“求圆柱的体积”,有人在引导学生探究体积公式时,有步骤地创设了如下的问题情景:
第一步,能求出圆柱体玻璃容器中水的体积吗?学生对此兴趣盎然,却一时难以说出答案。一个学生试着说,可以将“圆柱体的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再分别量出长、宽、高,计算体积。这一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第二步,师顺水推舟,问:如果将“圆柱体的水”换成“圆柱体的胶泥”,又该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这一问题激发了孩子们的惊奇感。经过思考,同学们以为可以将它捏成长方体,体积就可以求出来了。
第三步,教师的问题既不是“水”又不是“泥”,而是圆柱体木块,你能计算出它的体积吗?木块既不能倒,又不能捏,又遇到了新的难题。学生思考后,认为可以将它浸在长方体容器的水中,用测量因此而排出同体积的水的办法来测知。正当学生思维活跃,为解决问题而高兴时,教师展示问题的焦点,如果是剧院门口两旁的圆柱体水泥柱子,你能想办法计算吗?这时学生深切地感受到:①必须要有一个计算圆柱体积的公式。②这个公式可以从长方体体积与圆柱体体积的关系中寻找。教师的一系列问题,不但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思考和主动探究,最终使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在学生的手中“诞生”了。
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他们去探究、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享受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景;创设;方法探究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教材“动”起来、“活”起来,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价值,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因此,教师要善于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符合学生实际的情境之中。?
一、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
如在学习“1-5的认识”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去动物园”的情境: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大象、小鹿、犀牛……悠闲地漫步在草地上,天上小鸟在飞、白云在飘,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观看动物。同学们真的好像来到了动物园,非常兴奋,教师问:“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看到了羚羊,有的说看到了大象,有的说看到了犀牛,这时一个同学说:“我看到了2棵树。”教师表扬了他:“你真能干,不仅看到了树,还会用2说出树的多少,你能带领大家一起数数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都能用数来表示所看到的事物,在愉快的参观中,“1-5数的认识”这个主题也随之展开。
教师在“动物园”的情境创设中,目的比较明确,体现了以下的价值:
1、把学生引入到了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学生情绪积极,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
2、通过自主、开放的观察、交流和相互启发,使学生主动经历了从具体事物逐步抽象出数的过程,学生在这个情境中经历和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
3、在这个情境中,认数、数数都成了十分自然、有趣的活动,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感均得到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二、通过有效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情景课堂中教师通过设置各种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会对各种情景很感兴趣,学生在情景中学习不但不会感觉到枯燥,还会感到很有趣,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求知欲及好奇心,好奇心有了,学生就会自觉的去探索学习数学,数学课堂的效率会明显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更好。例如,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部分《乘法》的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手段,在课堂上向小学生展示动画,站成六排四列的学生除了可以用6+6+6+6的方法计算人数之外,还可以用6×4来计算,帮助小学生认识到有些加法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就会感到好奇有趣,认识到加法和乘法之间的共通性,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
三、创设操作情景,促进思维的发展
实践操作能使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性质和规律,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操作情景,尽量为学生提供动手摆弄的实践机会,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掌握思维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地拓展研究的时空,让学生在广阔的、开发性的时空中,让学生通过摸摸数数、折折拼拼、剪剪补补、比比、量量等演练,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果实。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不要简单地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去告诉学生圆的特征,而是根据学生急于动手的心理,让学生把圆形纸片折一折,再把折痕画一画,然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说一说。在学生动手实践,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揭示圆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在这一新知的获取过程中,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又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和自主意识得到了一定的开发。
四、利用问题探究,设置教学情景
适宜的情景一般总是跟着实际问题的解决联系在一起的。利用问题探究来设置教学情景,便于展开探究、讨论、理解或问题解决等活动,是数学适用的设置情景的有效方法。如教学“求圆柱的体积”,有人在引导学生探究体积公式时,有步骤地创设了如下的问题情景:
第一步,能求出圆柱体玻璃容器中水的体积吗?学生对此兴趣盎然,却一时难以说出答案。一个学生试着说,可以将“圆柱体的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再分别量出长、宽、高,计算体积。这一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第二步,师顺水推舟,问:如果将“圆柱体的水”换成“圆柱体的胶泥”,又该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这一问题激发了孩子们的惊奇感。经过思考,同学们以为可以将它捏成长方体,体积就可以求出来了。
第三步,教师的问题既不是“水”又不是“泥”,而是圆柱体木块,你能计算出它的体积吗?木块既不能倒,又不能捏,又遇到了新的难题。学生思考后,认为可以将它浸在长方体容器的水中,用测量因此而排出同体积的水的办法来测知。正当学生思维活跃,为解决问题而高兴时,教师展示问题的焦点,如果是剧院门口两旁的圆柱体水泥柱子,你能想办法计算吗?这时学生深切地感受到:①必须要有一个计算圆柱体积的公式。②这个公式可以从长方体体积与圆柱体体积的关系中寻找。教师的一系列问题,不但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思考和主动探究,最终使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在学生的手中“诞生”了。
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他们去探究、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享受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