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 丁 海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镇龙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从课堂导入、知识教学等课堂教学的重要方面进行优化,精益求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的学科,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必须要结合教学实际,不断优化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进行探究。
一、课堂导入多样化
由于大多数学生之前已经对道德和法治课程有了枯燥乏味的印象,所以,教师必须格外重视课堂导入环节,争取在这一环节有效改善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印象,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来设计多样化的导入策略,如情境导入、图片导入、视频导入、案例导入等等,有效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例如:对于《我与社会》一课的教学,为了让学生能深刻体会到社会就在自己身边,也为了提升课程的吸引力,我在课堂导入阶段给学生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具体来说,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图片,图片中的内容都是关于社会生活的,如果学生和图片上的人做过相同的事就打个对勾,最后看看自己有多少个对勾。至于这样做的意义,我卖了个关子,没有提前告诉学生,因此也加大了游戏的吸引力。通过这样的课堂导入,学生在课程一开始就对本节课产生了很大的期待,学习态度非常积极,学习效果极佳。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导入阶段多下功夫。
二、紧扣教学内容,有效突破学习难点
之所以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案例内容,是想要提高学生对教材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的理解水平,奠定学生应用知识的基础,为学生有效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因此,教学中案例必须紧扣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突破理论学习的难点,消除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抵触情绪。教师在选取案例之前,先要透彻研究教材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便针对难点选取相关案例,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案例解决学习难题。例如,在教学“生命与情绪”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选取真实的案例,阐述生命和情绪之间的关系,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如可以选择电视中报道的一则案例:一名初中生因为和父母吵架离家出走,之后失踪,经过派出所的调查和热心市民的寻找,两天后在学校不远处的河中发现其遗体。这样的案例,对学生会有深刻的警示意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难点,教师可以继续设置思考题:我们应该怎样和父母相处?如何排解不良的情绪?你从这个案例中获得的启示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让学生学会珍惜生命,主动排解不良情绪,和父母和谐相处。
三、选取真实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互动探究
案例教学法的核心在于精选教学案例,使其服务于课程教学。案例真实和典型,才能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以及感悟。教师在选取道德与法治方面的案例时,必须保证案例来自生活,切忌主观臆想和虚构事实,否则无法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作用,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真实的案例可以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感受,教師只有做到案例真实,才能更好地促使学生认真对待案例,用负责的态度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主动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之中。所以,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始终把真实性与典型性的案例选择原则贯穿于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全过程,为学生的互动探究打下基础。例如,在教学“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时,为了让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本课的重点内容,掌握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内容,教师可以选取电视中报道的虐童案例。这样的案例就真实发生在生活中,与未成年人成长息息相关,学生看过案例之后会有非常深刻的感触。于是,教师可以针对案例内容合理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我国关注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未成年人的权益容易受侵犯”“未成年人在权益受侵犯之时要如何维权”等问题,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开展合作探究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标强调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环节,合作探究有助于激荡思想的共鸣,提高学习效率。探究与分享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栏目。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学生在讨论探究中展示自己的观点,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有话可说。教师应根据《探究与分享》栏目的主题,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问题或要求,明确探究方向,避免偏题,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教师亦可在此基础上,细化或延伸问题,让探究话题更深入、更贴近学情。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以“憧憬美好集体”为例,学生在探究为班集体建设提合理化建议时,有个班的学生不爱学习,不遵守班级纪律,不服从班干部的管理,甚至还跟班干部对着干,经常给班级带来麻烦。这样笔者就让他来当纪律委员,目的是让他来换位思考,体验一下身为纪律委员管理班级的艰辛,体会纪律委员的职责。当时请班主任老师配合让他来管理班级,一周之后,笔者再来让他说说当纪律委员的体会时,他终于理解了当纪律委员的不容易。经过反省后,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前检讨自己的行为,表态以后愿意服从班干部的监管。这样从教材走向学生真实生活,从完成教学任务走向学生问题解决。
当然,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去完善和摸索,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必须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这样才有可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的学科,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必须要结合教学实际,不断优化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进行探究。
一、课堂导入多样化
由于大多数学生之前已经对道德和法治课程有了枯燥乏味的印象,所以,教师必须格外重视课堂导入环节,争取在这一环节有效改善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印象,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来设计多样化的导入策略,如情境导入、图片导入、视频导入、案例导入等等,有效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例如:对于《我与社会》一课的教学,为了让学生能深刻体会到社会就在自己身边,也为了提升课程的吸引力,我在课堂导入阶段给学生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具体来说,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图片,图片中的内容都是关于社会生活的,如果学生和图片上的人做过相同的事就打个对勾,最后看看自己有多少个对勾。至于这样做的意义,我卖了个关子,没有提前告诉学生,因此也加大了游戏的吸引力。通过这样的课堂导入,学生在课程一开始就对本节课产生了很大的期待,学习态度非常积极,学习效果极佳。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导入阶段多下功夫。
二、紧扣教学内容,有效突破学习难点
之所以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案例内容,是想要提高学生对教材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的理解水平,奠定学生应用知识的基础,为学生有效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因此,教学中案例必须紧扣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突破理论学习的难点,消除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抵触情绪。教师在选取案例之前,先要透彻研究教材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便针对难点选取相关案例,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案例解决学习难题。例如,在教学“生命与情绪”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选取真实的案例,阐述生命和情绪之间的关系,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如可以选择电视中报道的一则案例:一名初中生因为和父母吵架离家出走,之后失踪,经过派出所的调查和热心市民的寻找,两天后在学校不远处的河中发现其遗体。这样的案例,对学生会有深刻的警示意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难点,教师可以继续设置思考题:我们应该怎样和父母相处?如何排解不良的情绪?你从这个案例中获得的启示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让学生学会珍惜生命,主动排解不良情绪,和父母和谐相处。
三、选取真实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互动探究
案例教学法的核心在于精选教学案例,使其服务于课程教学。案例真实和典型,才能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以及感悟。教师在选取道德与法治方面的案例时,必须保证案例来自生活,切忌主观臆想和虚构事实,否则无法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作用,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真实的案例可以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感受,教師只有做到案例真实,才能更好地促使学生认真对待案例,用负责的态度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主动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之中。所以,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始终把真实性与典型性的案例选择原则贯穿于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全过程,为学生的互动探究打下基础。例如,在教学“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时,为了让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本课的重点内容,掌握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内容,教师可以选取电视中报道的虐童案例。这样的案例就真实发生在生活中,与未成年人成长息息相关,学生看过案例之后会有非常深刻的感触。于是,教师可以针对案例内容合理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我国关注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未成年人的权益容易受侵犯”“未成年人在权益受侵犯之时要如何维权”等问题,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开展合作探究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标强调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环节,合作探究有助于激荡思想的共鸣,提高学习效率。探究与分享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栏目。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学生在讨论探究中展示自己的观点,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有话可说。教师应根据《探究与分享》栏目的主题,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问题或要求,明确探究方向,避免偏题,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教师亦可在此基础上,细化或延伸问题,让探究话题更深入、更贴近学情。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以“憧憬美好集体”为例,学生在探究为班集体建设提合理化建议时,有个班的学生不爱学习,不遵守班级纪律,不服从班干部的管理,甚至还跟班干部对着干,经常给班级带来麻烦。这样笔者就让他来当纪律委员,目的是让他来换位思考,体验一下身为纪律委员管理班级的艰辛,体会纪律委员的职责。当时请班主任老师配合让他来管理班级,一周之后,笔者再来让他说说当纪律委员的体会时,他终于理解了当纪律委员的不容易。经过反省后,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前检讨自己的行为,表态以后愿意服从班干部的监管。这样从教材走向学生真实生活,从完成教学任务走向学生问题解决。
当然,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去完善和摸索,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必须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这样才有可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