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论创建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有效性策略
【作者】 龚树华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护安初级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创建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就必须找准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有效性策略。本文从营造愉悦民主教学氛围、结合生活案例、学生养成教育、加强激励评价等四个方面阐述了作者创建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创建;有效性
道徳与法治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发展道德践行能力,提高法律意识的重要平台,在倡导“五育并举”的教育育人实践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使这门学科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适应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就成为我们改革教学方法,创建高效课堂的首要追求。目前,我们在积极探索有效教学方法。对于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如何把这一追求化为实实在在的效果,起到更好的育人作用,便是我们探索的目标所在。下面,我结合实际,谈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创建高效课堂的一些有效性策略吧。
一、营造愉悦氛围,注重学生情绪体验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就明确道明了氛围对情绪的影响。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主动参与到教学对话中来,形成师生间或生生间的良性互动,我们就不能象传统教学直奔主题,开课便讲,要注重教学氛围营造,让学生“我要学”有需求时再开启新知教学。这样,学生就会在积极情感的内驱下产生探究学习动机,从而被“卷入”到教与学之中。这就是我们心理上所说的使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一种“心理相容”“情理交触”的心理氛围,这种氛围,有利于我们取得“情通而理自达”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特别是导入时,要关注学生情绪情感。通过营造愉悦、和谐而民主的教学氛围,给学生心理自由与安全感,让他们提岀不同见解,闪现智慧思考火花。这样就能给我们提高教学效果奠定良好的人脉基础。
二、结合现实案例,实施生活化教学
道德与法治,说到底,是一门来自于生活的学科,其明显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都是基于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因此,教学时,我们可结合学生兴趣需求,将时政消息、新闻等现实案例引进课堂,成为我们生活化教学的有效载体,这样更能促进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我们知道,书本上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其内容和知识大都较为理论化,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使人感到空洞。这样的知识学习,自然就会使人感到枯燥甚至乏味。而采取生活化教学,则可以让这些空洞抽象的知识“披上生活的外衣”而富有生命感,真实感,实用性一下子就变成了具象性,能让学生看得着,摸得到,他们学习起来就感觉到有劲有趣。例如,在教学《法律在我们身边》内容时,我们就可以结合当前时事或者经典法治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法律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原因,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因为生活才能彰其实用性和生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在相关案例中增强法律意识,形成法律道德。这样教学,既利于学生感受到法律学习的趣味性,又利于我们提高教学有效性,创建高效课堂。
三、注重因材施教,抓实学生养成教育
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从某种角度说,加强道德与法治教学,就是抓实学生养成教育。我们知道,学生好的习惯一切都源自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为此,我们应注重因材施教,使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落实到教学中,我们应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切实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充分发挥德育主战场作用,强化学生养成教育,把课堂教学从简单的知识传递中走出来,变成实实在在的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育人为本思想,而不能把它当作简单的“智育”目标来实现。也正是如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将教学活动化,指导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开展学习生活实践,转化为践行能力,达到知与行的统一,变成道德践行能力和判断能力,有明确的法律意识。这样的教学,既是实在的,也是有效的。
四、改进教学评价、重视过程激励赏识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艺术》中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其实,初中学生也有这样心理,个别学生甚至更强烈。因此,在道徳与法治教学中,我们应改变传统以分论英雄的评价方式,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多元评价。所谓“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就充分说明了这种方式对于学生发展而言是非常有效的,对于激励学生信心,增强成功感,更具有积极意义。在新课改推进这么多年了,我们仍可看到部分教师持有“秋后算账”思想,这种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收到效果,而更多的是以牺牲中后等成绩学生兴趣为代价的做法。不仅是这样,就连我们评价不及时,也会造成评价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创建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实践中,我们应注重过程激励评价,而且还要创新,运用多元方式以践行之,采取学生评价、互相评价、家长评价等拓展方式进行,这样更利于学生感受到学习进步,感受到努力学习所带来的愉悦体验。有了这种强烈的学习体验,学生学习信心增强,主体作用明显,自然就会有与教师共同创建出高效课堂的需求和愿望来。
总之,创建高效课堂,就需要我们找准教学策略,特别是结合教学内容与学情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彰显学生主体性,提高教学有效性。要接下来的新课改中,我们要探研新方法,让学生在新颖有趣的学习实践中与教师达成更有效的互动,真正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获得更好的道徳与法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刘生黎,初中道德与法治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学园,2019年。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创建;有效性
道徳与法治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发展道德践行能力,提高法律意识的重要平台,在倡导“五育并举”的教育育人实践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使这门学科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适应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就成为我们改革教学方法,创建高效课堂的首要追求。目前,我们在积极探索有效教学方法。对于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如何把这一追求化为实实在在的效果,起到更好的育人作用,便是我们探索的目标所在。下面,我结合实际,谈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创建高效课堂的一些有效性策略吧。
一、营造愉悦氛围,注重学生情绪体验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就明确道明了氛围对情绪的影响。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主动参与到教学对话中来,形成师生间或生生间的良性互动,我们就不能象传统教学直奔主题,开课便讲,要注重教学氛围营造,让学生“我要学”有需求时再开启新知教学。这样,学生就会在积极情感的内驱下产生探究学习动机,从而被“卷入”到教与学之中。这就是我们心理上所说的使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一种“心理相容”“情理交触”的心理氛围,这种氛围,有利于我们取得“情通而理自达”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特别是导入时,要关注学生情绪情感。通过营造愉悦、和谐而民主的教学氛围,给学生心理自由与安全感,让他们提岀不同见解,闪现智慧思考火花。这样就能给我们提高教学效果奠定良好的人脉基础。
二、结合现实案例,实施生活化教学
道德与法治,说到底,是一门来自于生活的学科,其明显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都是基于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因此,教学时,我们可结合学生兴趣需求,将时政消息、新闻等现实案例引进课堂,成为我们生活化教学的有效载体,这样更能促进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我们知道,书本上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其内容和知识大都较为理论化,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使人感到空洞。这样的知识学习,自然就会使人感到枯燥甚至乏味。而采取生活化教学,则可以让这些空洞抽象的知识“披上生活的外衣”而富有生命感,真实感,实用性一下子就变成了具象性,能让学生看得着,摸得到,他们学习起来就感觉到有劲有趣。例如,在教学《法律在我们身边》内容时,我们就可以结合当前时事或者经典法治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法律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原因,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因为生活才能彰其实用性和生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在相关案例中增强法律意识,形成法律道德。这样教学,既利于学生感受到法律学习的趣味性,又利于我们提高教学有效性,创建高效课堂。
三、注重因材施教,抓实学生养成教育
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从某种角度说,加强道德与法治教学,就是抓实学生养成教育。我们知道,学生好的习惯一切都源自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为此,我们应注重因材施教,使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落实到教学中,我们应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切实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充分发挥德育主战场作用,强化学生养成教育,把课堂教学从简单的知识传递中走出来,变成实实在在的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育人为本思想,而不能把它当作简单的“智育”目标来实现。也正是如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将教学活动化,指导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开展学习生活实践,转化为践行能力,达到知与行的统一,变成道德践行能力和判断能力,有明确的法律意识。这样的教学,既是实在的,也是有效的。
四、改进教学评价、重视过程激励赏识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艺术》中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其实,初中学生也有这样心理,个别学生甚至更强烈。因此,在道徳与法治教学中,我们应改变传统以分论英雄的评价方式,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多元评价。所谓“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就充分说明了这种方式对于学生发展而言是非常有效的,对于激励学生信心,增强成功感,更具有积极意义。在新课改推进这么多年了,我们仍可看到部分教师持有“秋后算账”思想,这种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收到效果,而更多的是以牺牲中后等成绩学生兴趣为代价的做法。不仅是这样,就连我们评价不及时,也会造成评价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创建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实践中,我们应注重过程激励评价,而且还要创新,运用多元方式以践行之,采取学生评价、互相评价、家长评价等拓展方式进行,这样更利于学生感受到学习进步,感受到努力学习所带来的愉悦体验。有了这种强烈的学习体验,学生学习信心增强,主体作用明显,自然就会有与教师共同创建出高效课堂的需求和愿望来。
总之,创建高效课堂,就需要我们找准教学策略,特别是结合教学内容与学情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彰显学生主体性,提高教学有效性。要接下来的新课改中,我们要探研新方法,让学生在新颖有趣的学习实践中与教师达成更有效的互动,真正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获得更好的道徳与法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刘生黎,初中道德与法治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学园,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