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培养的策略探寻
【作者】 唐 莉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嘉陵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音乐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培养。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积极探索策略,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欣赏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关键词】 小学音乐;欣赏能力;培养
音乐是听觉艺术,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培养倾听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学生欣赏能力、审美能力的重要措施。音乐作为一门声响艺术,在培养学生倾听能力,提高欣赏水平中具有重要意义。再加上其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在培养从众音乐欣赏能力中更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叫醒学生耳朵,创新学生耳朵听觉能力培养策略,让学生具有良好的音乐欣赏体验能力。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音乐教学,谈谈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欣赏兴趣
新课标明确指出:“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因此,加强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是音乐教学的首要责任。而欣赏能力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表现与欣赏”内容教学目标中是其重点培养对象。实践告诉我们,培养欣赏能力的首要前提就是要让学生有强烈的欣赏兴趣,通过内驱促使其主动去欣赏那“随时间的流动而展现,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的音响艺术。为此,我们要优化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认真聆听,用心欣赏。例如,在教学欣赏《瑶族舞曲》一课时,我们就可先让学生说一说曾经听到或看到的关于瑶族的一些情况。在学生叙述的基础上,教师加以补充,进一步介绍瑶族风土人情,并出示相关的图片。紧接着让学生欣赏、感受欢快热闹的情绪,想象乐曲描绘的是怎样的情景,并给乐曲划分乐段,说说是按什么变化来划分的并根据乐曲旋律、节情绪緒的变化描绘不同的情景,以达到培养学生欣赏创造能力的目的。这样教学,就把听、想、创造等有机结合起来了,对培养学生欣赏理解能力具有良好促进作用。
二、创设聆听情境,发展学生倾听能力
音乐是听觉艺术,我们主要通过听觉活动——倾听来感受、体验和欣赏音乐。因此,培养学生倾听能力是发展欣赏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倾听兴趣,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表达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逐步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我们知道,音乐音响随时间的流动而展现,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正由于这种性质,才为学生在感受、表现音乐中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提供了广阔而自由的空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听多想,展开思维的翅膀尽情飞翔,让学生在想象中发展创想能力,提高感受与欣赏素养。如在教学《森林的歌声》时,我创设聆听情境,让学生在笛子、吉他、提琴等乐器的清脆悦耳声音刺激下发挥想象,感受音乐的独特魅力。并要求学生通过“听”,把感受到的、想到的用语言表达出来。结果很多学生发言:“我来到了美丽的森林里”、“我听到好多动物在聊天嬉戏”、“我似乎看到了美丽的山林里,有树禅、大鸟、杜鹃,他们正在嬉戏唱歌玩耍”、“我好像是一只小鸟在空中飞翔”等。通过这样提问,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用语言表述自己在听中的所想,既训练了学生良好倾听能力,培养了聆听习惯,又发展了学生创想能力。
三、注重视听结合,灵活课堂教学手段
传统音乐欣赏部分教学,教学手段极为有限,条件较好的学校,还只能用录音带播放欣赏曲目,让学生聆听。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无法引起情感共鸣的。因为小学生想象力不强,头脑中的表象不够丰富,听到音乐无法与对应的事物联系起来,故而不能不明确理解。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推进的今天,学校教学手段更加丰富。这就要求我们音乐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和方法,激发学生音乐欣赏潜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过程当中去。目前,我们可使用的辅助设施很多,如录像、投影片、学生作画、实物等,这些辅助直观性强,配合音乐教学,能实现视听结合,调动学生视听感官,特别是多媒体的出现,更是把这种视听感知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更能有效激发学生音乐感知兴趣,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同时又能促进学生在欣赏中随着音乐情绪、节奏所表现的更多内容。例如,在教学欣赏课《小青蛙》时,我们就可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随着音乐旋律、节秦、力度的不断变化,在视频上分别出现了美丽的月色;小青蛙玩耍、捉害虫、在荷叶上跳跃的场面。小青蛙勇敢的面对暴风雨的侵袭,风雨过后太阳在公鸡的啼叫声中升起,小青蛙继续劳动在湖面上的情景。这样教学,鲜艳的色彩、生动的图像能为学生提供一种声音、文字、图象、动画相互结合而富于变化的学习情境,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就能有效帮助学生消化、吸收音乐,发展音乐聆听理解音能力,提高欣赏水平。
四、演唱主题音乐,促进学生欣赏体验
演唱歌曲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而体验音乐是音乐教学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方式,要求:“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在音乐体验与感受中,享受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体验与理解音乐的感性特征与精神内涵。”我们知道,音乐主题是乐曲的核心,较好的把握旋律主题是获得音响体验的有效措施。学生对一部作品的印象和认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主题的理解和感受。因此,引导学生演唱乐曲主题旋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积极性,还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准确地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提高体验能力。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培养。要知道,音乐是素质教育平台,是为大众音乐服务的,让每个人都能在聆听到音乐旋律、节奏中感受到一种心情,一种想象的来临,是我们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责任。
参考文献:
[1]李旋,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J].吉林教育,2017年。
【关键词】 小学音乐;欣赏能力;培养
音乐是听觉艺术,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培养倾听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学生欣赏能力、审美能力的重要措施。音乐作为一门声响艺术,在培养学生倾听能力,提高欣赏水平中具有重要意义。再加上其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在培养从众音乐欣赏能力中更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叫醒学生耳朵,创新学生耳朵听觉能力培养策略,让学生具有良好的音乐欣赏体验能力。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音乐教学,谈谈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欣赏兴趣
新课标明确指出:“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因此,加强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是音乐教学的首要责任。而欣赏能力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表现与欣赏”内容教学目标中是其重点培养对象。实践告诉我们,培养欣赏能力的首要前提就是要让学生有强烈的欣赏兴趣,通过内驱促使其主动去欣赏那“随时间的流动而展现,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的音响艺术。为此,我们要优化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认真聆听,用心欣赏。例如,在教学欣赏《瑶族舞曲》一课时,我们就可先让学生说一说曾经听到或看到的关于瑶族的一些情况。在学生叙述的基础上,教师加以补充,进一步介绍瑶族风土人情,并出示相关的图片。紧接着让学生欣赏、感受欢快热闹的情绪,想象乐曲描绘的是怎样的情景,并给乐曲划分乐段,说说是按什么变化来划分的并根据乐曲旋律、节情绪緒的变化描绘不同的情景,以达到培养学生欣赏创造能力的目的。这样教学,就把听、想、创造等有机结合起来了,对培养学生欣赏理解能力具有良好促进作用。
二、创设聆听情境,发展学生倾听能力
音乐是听觉艺术,我们主要通过听觉活动——倾听来感受、体验和欣赏音乐。因此,培养学生倾听能力是发展欣赏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倾听兴趣,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表达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逐步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我们知道,音乐音响随时间的流动而展现,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正由于这种性质,才为学生在感受、表现音乐中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提供了广阔而自由的空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听多想,展开思维的翅膀尽情飞翔,让学生在想象中发展创想能力,提高感受与欣赏素养。如在教学《森林的歌声》时,我创设聆听情境,让学生在笛子、吉他、提琴等乐器的清脆悦耳声音刺激下发挥想象,感受音乐的独特魅力。并要求学生通过“听”,把感受到的、想到的用语言表达出来。结果很多学生发言:“我来到了美丽的森林里”、“我听到好多动物在聊天嬉戏”、“我似乎看到了美丽的山林里,有树禅、大鸟、杜鹃,他们正在嬉戏唱歌玩耍”、“我好像是一只小鸟在空中飞翔”等。通过这样提问,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用语言表述自己在听中的所想,既训练了学生良好倾听能力,培养了聆听习惯,又发展了学生创想能力。
三、注重视听结合,灵活课堂教学手段
传统音乐欣赏部分教学,教学手段极为有限,条件较好的学校,还只能用录音带播放欣赏曲目,让学生聆听。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无法引起情感共鸣的。因为小学生想象力不强,头脑中的表象不够丰富,听到音乐无法与对应的事物联系起来,故而不能不明确理解。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推进的今天,学校教学手段更加丰富。这就要求我们音乐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和方法,激发学生音乐欣赏潜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过程当中去。目前,我们可使用的辅助设施很多,如录像、投影片、学生作画、实物等,这些辅助直观性强,配合音乐教学,能实现视听结合,调动学生视听感官,特别是多媒体的出现,更是把这种视听感知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更能有效激发学生音乐感知兴趣,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同时又能促进学生在欣赏中随着音乐情绪、节奏所表现的更多内容。例如,在教学欣赏课《小青蛙》时,我们就可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随着音乐旋律、节秦、力度的不断变化,在视频上分别出现了美丽的月色;小青蛙玩耍、捉害虫、在荷叶上跳跃的场面。小青蛙勇敢的面对暴风雨的侵袭,风雨过后太阳在公鸡的啼叫声中升起,小青蛙继续劳动在湖面上的情景。这样教学,鲜艳的色彩、生动的图像能为学生提供一种声音、文字、图象、动画相互结合而富于变化的学习情境,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就能有效帮助学生消化、吸收音乐,发展音乐聆听理解音能力,提高欣赏水平。
四、演唱主题音乐,促进学生欣赏体验
演唱歌曲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而体验音乐是音乐教学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方式,要求:“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在音乐体验与感受中,享受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体验与理解音乐的感性特征与精神内涵。”我们知道,音乐主题是乐曲的核心,较好的把握旋律主题是获得音响体验的有效措施。学生对一部作品的印象和认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主题的理解和感受。因此,引导学生演唱乐曲主题旋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积极性,还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准确地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提高体验能力。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培养。要知道,音乐是素质教育平台,是为大众音乐服务的,让每个人都能在聆听到音乐旋律、节奏中感受到一种心情,一种想象的来临,是我们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责任。
参考文献:
[1]李旋,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J].吉林教育,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