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论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策略
【作者】 何雪林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罗渡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浓厚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前提。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作为教者,要想方设法开展激趣教学,让学生乐于其中,积极发挥主体作用,以获得良好历史素养培养。
【关键词】 初中历史;学习兴趣;激发
兴趣是不仅是非智力因素中最现实的元素,也是学生情绪中最活跃的元素。作为人参与活动的动力源,在人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使之变成主体性,在历史学习中以主体作用的方式充分发挥出来,获得良好学习效果,以提高他们自身历史素养。为此,新课标就这样要求我们:“从多个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这既是我们历史教学实施的首要目标,也是我们达到新课标要求的着力点,作为教者,唯有想方设法,找到行之有效的激发策略,才能使希望变成现实。
一、营造愉悦民主的教学氛围
传统历史教学,因受“教以应试”影响,太多采用“传道”的宣讲式,教师不仅“满堂讲”,而且还“一言堂”,既不注重良好氛围营造,建立和谐环境,也不注重师生互动,开展双边对话。学生参与与否,效果怎样,在他看来,似乎都不是教学份内之事,只把教学任务完成为作为实施目标。正由于这种观念,导致很多学生没有在最好状态时就懵里懵懂就参与了学习。这要的教学,显然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因此,我认为,有想效果不打折,就必须加强愉悦民主教学氛围的营造,通过氛围育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可以实现教育家赞科夫说的让学生产生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词语的神奇效果来。为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把教学氛围营造作为课堂施教的重要抓手来实施,通过多样化的策略,以达到持之有效的激趣效果。这样的教学,虽然少教学任务完成进展慢,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其主体参与性明显增强,主人潜能被激发,其学习效果就会明显提升。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注重氛围营造,并通过媒体教学、激励评价、趣味教学、情境创设、历史故事等多样化方式,让学生兴趣一直伴随着教学过程的开展实施。这样,我们就可以让学生主体从一而终的发挥作用。
二、创设激趣诱思的开课情境
“课的第一锤”即开课,非常重要,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告诉我们,良好的开端要敲在学生心灵上,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为激起他们思维火花而努力,二是能激趣,能像磁石一样有吸引力。实现了这样的效果,我们就等于获得了教学成功的一半。作为教者,不能直奔主题上课,要充分认识到创新开的定弦定调作用,其教学意义就是顺风拉帆、敲山震虎。所以,我们要重视开课情境的创设,使之能诱思,能激趣,让学生有需求参与,并快速入情入境,与教师互动形成双边。例如,在执教《保卫太平天国的斗争》一课导入时,为了达到激趣诱思效果,在这一节的开课环节,我们就可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并开始东征、西征,正是这两次斗争的原因,使太平天国达到全盛。但不知为什么?洪秀全在八年中从未迈出过宫城一步?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以此导入新课。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导入,不仅诱发了学生思维参与,还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创设了能激趣诱思的开课情境教学,比教师直奔主题的开课便讲,其结果不仅受学生欢迎得多,而且教学效果也是令人满意的。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互动形式
教学是师生的互动对话。作为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充分发挥历史学科优势的同时,加强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历史学习的快乐,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发展思维,还能使课堂新颖有效果。
(一)搭建动手实践平台,培养学习兴趣。学生是好动的,只有坐听的学习,是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更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快乐。而且,空洞抽象的讲解,还会使人感到历史学科的枯燥和乏味,因此,我们如果搭建动手实践平台,就可以在满足学生好动需求的同时,又可以让学生“做中学”,“玩中求知”成为现实。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搭建动手实践平台,很多教师都认为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策略。在教学“印刷术”这一内容时,课堂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传统方法就是在教师讲解后,让学生死记硬背其中知识点。这样的做法,虽然能应付考试,甚至可能得高分,但加重了学生记忆负担,使本来就蕴含着很多乐趣的教材,突然之间就变成了学生讨厌的记忆内容。为了让学生兴趣不打折,教学时,我们采取了搭建动手实践平台的策略,让学生动动手,用橡皮或或红薯或土豆作为载体来雕刻汉字,动手实践中来体验印刷术的来历。我们可以看到,在课堂上,学生雕刻汉字时,是多么的细心、用心,而且兴趣昂然、情绪高涨。
(二)开展课本剧表演,培养学习兴趣。教学时,以教材为依据,指导学生充分发挥内容的情节性特点,搜集资料、丰富过程资源,积极开展剧本编写、形成历史剧,并在课堂上进行课本剧表演。这样的活动,学生非常感兴趣,不仅让学生当了一回演员,也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身临其境的方式再现了历史,兴趣由此而点燃。例如,在教学“和同为一家”时,我们在课前就要求在预习基础上编写“吐蕃使者求婚”和“文成公主入藏”两大课本剧。课堂在新授之后,我们就鼓励学生自觉进行课本剧表演,好几个剧组都争先表演。这样教学,不仅使课堂更为活跃有魅力,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还让他们感受到了历史学习的快乐。
总之,要取得高效历史教学效果,我们应必须加强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作为一线教师,要创新激发策略,通过多样化方法让学生在兴趣内驱下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参考文献:
[1]罗参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点滴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
【关键词】 初中历史;学习兴趣;激发
兴趣是不仅是非智力因素中最现实的元素,也是学生情绪中最活跃的元素。作为人参与活动的动力源,在人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使之变成主体性,在历史学习中以主体作用的方式充分发挥出来,获得良好学习效果,以提高他们自身历史素养。为此,新课标就这样要求我们:“从多个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这既是我们历史教学实施的首要目标,也是我们达到新课标要求的着力点,作为教者,唯有想方设法,找到行之有效的激发策略,才能使希望变成现实。
一、营造愉悦民主的教学氛围
传统历史教学,因受“教以应试”影响,太多采用“传道”的宣讲式,教师不仅“满堂讲”,而且还“一言堂”,既不注重良好氛围营造,建立和谐环境,也不注重师生互动,开展双边对话。学生参与与否,效果怎样,在他看来,似乎都不是教学份内之事,只把教学任务完成为作为实施目标。正由于这种观念,导致很多学生没有在最好状态时就懵里懵懂就参与了学习。这要的教学,显然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因此,我认为,有想效果不打折,就必须加强愉悦民主教学氛围的营造,通过氛围育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可以实现教育家赞科夫说的让学生产生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词语的神奇效果来。为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把教学氛围营造作为课堂施教的重要抓手来实施,通过多样化的策略,以达到持之有效的激趣效果。这样的教学,虽然少教学任务完成进展慢,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其主体参与性明显增强,主人潜能被激发,其学习效果就会明显提升。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注重氛围营造,并通过媒体教学、激励评价、趣味教学、情境创设、历史故事等多样化方式,让学生兴趣一直伴随着教学过程的开展实施。这样,我们就可以让学生主体从一而终的发挥作用。
二、创设激趣诱思的开课情境
“课的第一锤”即开课,非常重要,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告诉我们,良好的开端要敲在学生心灵上,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为激起他们思维火花而努力,二是能激趣,能像磁石一样有吸引力。实现了这样的效果,我们就等于获得了教学成功的一半。作为教者,不能直奔主题上课,要充分认识到创新开的定弦定调作用,其教学意义就是顺风拉帆、敲山震虎。所以,我们要重视开课情境的创设,使之能诱思,能激趣,让学生有需求参与,并快速入情入境,与教师互动形成双边。例如,在执教《保卫太平天国的斗争》一课导入时,为了达到激趣诱思效果,在这一节的开课环节,我们就可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并开始东征、西征,正是这两次斗争的原因,使太平天国达到全盛。但不知为什么?洪秀全在八年中从未迈出过宫城一步?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以此导入新课。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导入,不仅诱发了学生思维参与,还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创设了能激趣诱思的开课情境教学,比教师直奔主题的开课便讲,其结果不仅受学生欢迎得多,而且教学效果也是令人满意的。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互动形式
教学是师生的互动对话。作为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充分发挥历史学科优势的同时,加强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历史学习的快乐,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发展思维,还能使课堂新颖有效果。
(一)搭建动手实践平台,培养学习兴趣。学生是好动的,只有坐听的学习,是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更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快乐。而且,空洞抽象的讲解,还会使人感到历史学科的枯燥和乏味,因此,我们如果搭建动手实践平台,就可以在满足学生好动需求的同时,又可以让学生“做中学”,“玩中求知”成为现实。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搭建动手实践平台,很多教师都认为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策略。在教学“印刷术”这一内容时,课堂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传统方法就是在教师讲解后,让学生死记硬背其中知识点。这样的做法,虽然能应付考试,甚至可能得高分,但加重了学生记忆负担,使本来就蕴含着很多乐趣的教材,突然之间就变成了学生讨厌的记忆内容。为了让学生兴趣不打折,教学时,我们采取了搭建动手实践平台的策略,让学生动动手,用橡皮或或红薯或土豆作为载体来雕刻汉字,动手实践中来体验印刷术的来历。我们可以看到,在课堂上,学生雕刻汉字时,是多么的细心、用心,而且兴趣昂然、情绪高涨。
(二)开展课本剧表演,培养学习兴趣。教学时,以教材为依据,指导学生充分发挥内容的情节性特点,搜集资料、丰富过程资源,积极开展剧本编写、形成历史剧,并在课堂上进行课本剧表演。这样的活动,学生非常感兴趣,不仅让学生当了一回演员,也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身临其境的方式再现了历史,兴趣由此而点燃。例如,在教学“和同为一家”时,我们在课前就要求在预习基础上编写“吐蕃使者求婚”和“文成公主入藏”两大课本剧。课堂在新授之后,我们就鼓励学生自觉进行课本剧表演,好几个剧组都争先表演。这样教学,不仅使课堂更为活跃有魅力,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还让他们感受到了历史学习的快乐。
总之,要取得高效历史教学效果,我们应必须加强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作为一线教师,要创新激发策略,通过多样化方法让学生在兴趣内驱下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参考文献:
[1]罗参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点滴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