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让“之乎者也”能成为中学生的朋友
【作者】 徐为波
【机构】 江苏省滨海县教师发展中心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要想把文言文教学从怪圈中引出来,要想真正教好和学好文言文,必须要先从我们教师自己做起,去解决学生思想方面的误区,去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这要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要明确文言文的社会功能,要认识到“读”是教好、学好文言文的根本,要“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要经常归纳总结,做到触类旁通,要能够放开手脚,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才能与“之乎者也”交上朋友!
【关键字】 之乎者也;文言文;教与学
根据我11年来的语文教学经验来看,中学文言文教学似乎正在走进一个怪圈:教师灌输学生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顶多再讲讲对课文的理解,而学生呢,他们认为只要记住解释、翻译和名句就行了,谈不上任何激情。这样做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没有任何用处。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现象的呢? 我想,首先是教师们没有明确学生也不懂自己为什么要学习这些“之乎者也”,好像不学也可以。其次,是教师没有找出一套恰当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对那种老套的教学手段毫无兴趣,更谈不上自己去主动地学。最后,是因为学生自己重视不够,“现实”地认为学了没有益处。
因此,要想把文言文教学从怪圈中引出来,要想真正教好和学好文言文,必须要先从我们教师自己做起,去解决学生思想方面的误区,去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何才能与“之乎者也”交上朋友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明确文言文的社会功能
其实文言文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毫无用处,它的社会功能是十分广泛的,大至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文言文是研究历史的切实保证。利用文言文的工具研究历史,可以从中获取经验教训,更好地为现实服务,推进我们各项事业的发展。其次,文言文还能够弘扬民族精神,它是民族精神支柱。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孟子的“舍生取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超越古今时空的精神正是通过文言文载体代代相传的。最后,文言文是培养人们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工具。诵读文言文可以产生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无限热爱之情,从而形成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认识到“读”是教好、学好文言文的根本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钥匙,是教好、学好文言文的一剂良方。文言文的读法有多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范读、默读、朗读、齐读是必不可少的。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同我们今天语言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老师的范读,以加深记忆。通过老师的范读,能使学生掌握住音节停顿,读得琅琅上口。这时再引导学生对照课下注释默读,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教者一面验收读的效果,一面评价读的成效,以十足的兴趣和信心去学习。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了。
三、“授人以渔”,教会方法
文言文教学应该“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一字不漏的记下,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是事倍功半。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规范语言。要求学生看懂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现代汉语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还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要求,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所以,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作出增补。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则保留就可以了。
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在平时的学习中,我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建立“文言知识库”,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对每课词语的整理积累不能局限于该篇,要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意义和用法,并随着新课的学习去丰富,即做到纵向积累和横向积累相结合。此外,进行积累不是机械地照搬照抄,而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
四、归纳总结,做到触类旁通
学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在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异同等等。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综合、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在《捕蛇者说》中,有两个句子出现“赋”、“岁赋其二”、“更若役,复若赋”,这两个“赋”的词性意义各不相同,前者是动词,征收的意思,后者是名词,赋税的意思。再联系复习旧知,《岳相楼记》中也出现一个“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句中的“赋”和前两种意思又不同,是一种文体,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做成笔记,便于复习。我在教学中,只要碰到此类情况,决不放过。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则把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加深印象。通过比较归类,学生提高了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词语辨析能力,让课文这个“例子”真正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体现了学会积累带来的极大益处。
五、放开手脚,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索,培养学生“发现、(下转第44页)(上接第45页)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首先,让学生在结合注释,自读提示的基础上,自主把握大意,阅读并抄下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
其次,让学生对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借助工具书进行自我解答,并做记录,同时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解答各自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最后,学生在基本理解大意的前提下,进行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通过反复的诵读,使学生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语调,准确传达出作者的思想与感情来。
总之在这样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下,学生一定会对自己的自主学习效果满意,也会对文言文产生兴趣。通过这种自主学习,学生不仅提高了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六、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面对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作为教师必须要去培养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打破文言文教学的“沉闷”。
首先,教师要积极诱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一定要注意利用教材的情感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深入开掘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让他们觉得学习文言文很有益处。
其次,创造条件,让每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从而激发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如组织学生讲故事,开展简单辩论会等活动,让学生主动积极理解课文内容。在活动中教师还要及时发现学生细微的进步,及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鼓励,并与同学们一起享受成功的快乐。
最后,语文教师自身应通过自我的教学实践激起学生的共鸣,进而感染学生,逐步形成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有美感享受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融入到古人的智慧中,同时要充分发挥教材的美感作用,并辅之教师得当的教材处理和动情的朗读引导,恰当而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把孩子带入知识的海洋,情感的圣境,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也就培养出来了。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通过改革教法、加强学法指导等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努力使文言文教学走出低效的怪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如果我们都能晓之以理,教之有据,文言文教学就一定能迎来辉煌的明天,我们也一定能够和“之乎者也”真正地交上朋友!
【关键字】 之乎者也;文言文;教与学
根据我11年来的语文教学经验来看,中学文言文教学似乎正在走进一个怪圈:教师灌输学生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顶多再讲讲对课文的理解,而学生呢,他们认为只要记住解释、翻译和名句就行了,谈不上任何激情。这样做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没有任何用处。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现象的呢? 我想,首先是教师们没有明确学生也不懂自己为什么要学习这些“之乎者也”,好像不学也可以。其次,是教师没有找出一套恰当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对那种老套的教学手段毫无兴趣,更谈不上自己去主动地学。最后,是因为学生自己重视不够,“现实”地认为学了没有益处。
因此,要想把文言文教学从怪圈中引出来,要想真正教好和学好文言文,必须要先从我们教师自己做起,去解决学生思想方面的误区,去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何才能与“之乎者也”交上朋友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明确文言文的社会功能
其实文言文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毫无用处,它的社会功能是十分广泛的,大至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文言文是研究历史的切实保证。利用文言文的工具研究历史,可以从中获取经验教训,更好地为现实服务,推进我们各项事业的发展。其次,文言文还能够弘扬民族精神,它是民族精神支柱。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孟子的“舍生取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超越古今时空的精神正是通过文言文载体代代相传的。最后,文言文是培养人们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工具。诵读文言文可以产生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无限热爱之情,从而形成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认识到“读”是教好、学好文言文的根本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钥匙,是教好、学好文言文的一剂良方。文言文的读法有多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范读、默读、朗读、齐读是必不可少的。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同我们今天语言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老师的范读,以加深记忆。通过老师的范读,能使学生掌握住音节停顿,读得琅琅上口。这时再引导学生对照课下注释默读,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教者一面验收读的效果,一面评价读的成效,以十足的兴趣和信心去学习。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了。
三、“授人以渔”,教会方法
文言文教学应该“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一字不漏的记下,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是事倍功半。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规范语言。要求学生看懂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现代汉语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还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要求,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所以,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作出增补。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则保留就可以了。
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在平时的学习中,我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建立“文言知识库”,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对每课词语的整理积累不能局限于该篇,要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意义和用法,并随着新课的学习去丰富,即做到纵向积累和横向积累相结合。此外,进行积累不是机械地照搬照抄,而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
四、归纳总结,做到触类旁通
学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在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异同等等。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综合、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在《捕蛇者说》中,有两个句子出现“赋”、“岁赋其二”、“更若役,复若赋”,这两个“赋”的词性意义各不相同,前者是动词,征收的意思,后者是名词,赋税的意思。再联系复习旧知,《岳相楼记》中也出现一个“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句中的“赋”和前两种意思又不同,是一种文体,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做成笔记,便于复习。我在教学中,只要碰到此类情况,决不放过。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则把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加深印象。通过比较归类,学生提高了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词语辨析能力,让课文这个“例子”真正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体现了学会积累带来的极大益处。
五、放开手脚,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索,培养学生“发现、(下转第44页)(上接第45页)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首先,让学生在结合注释,自读提示的基础上,自主把握大意,阅读并抄下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
其次,让学生对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借助工具书进行自我解答,并做记录,同时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解答各自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最后,学生在基本理解大意的前提下,进行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通过反复的诵读,使学生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语调,准确传达出作者的思想与感情来。
总之在这样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下,学生一定会对自己的自主学习效果满意,也会对文言文产生兴趣。通过这种自主学习,学生不仅提高了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六、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面对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作为教师必须要去培养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打破文言文教学的“沉闷”。
首先,教师要积极诱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一定要注意利用教材的情感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深入开掘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让他们觉得学习文言文很有益处。
其次,创造条件,让每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从而激发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如组织学生讲故事,开展简单辩论会等活动,让学生主动积极理解课文内容。在活动中教师还要及时发现学生细微的进步,及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鼓励,并与同学们一起享受成功的快乐。
最后,语文教师自身应通过自我的教学实践激起学生的共鸣,进而感染学生,逐步形成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有美感享受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融入到古人的智慧中,同时要充分发挥教材的美感作用,并辅之教师得当的教材处理和动情的朗读引导,恰当而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把孩子带入知识的海洋,情感的圣境,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也就培养出来了。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通过改革教法、加强学法指导等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努力使文言文教学走出低效的怪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如果我们都能晓之以理,教之有据,文言文教学就一定能迎来辉煌的明天,我们也一定能够和“之乎者也”真正地交上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