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究
【作者】 彭海燕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双星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涉及众多教育行为,是多个行为的“小效”而集加起来的“有效”。作为一线实践者,应从备课、情境创设、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等方面去努力着手。
【关键词】 小学数学;有效性;提高
作为课改重地的小学数学,其教学有效性屡屡成为教育人的话柄,也成为有志之士梦寐求之的“芳草地”。如何让有效教学成就高效课堂、快速育人的良好载体,是投身教育实践人的一生追求。传统教学高耗低产,使学生“辗转反侧”于“几加几”中,不但劳神消时,也使学生兴趣丧失、提不起数学劲来。这不能怪数学本身,只能说我们教学方法值得商榷。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告诉我,提高教学有效性涉及众多教育行为,是多个行为的“小效”而集加起来的“有效”。所以,在提效增质的过程中我们应从多个方面去着手努力。
一、注重备课设计的有效性
凡事预则立。教材是备课设计的重点凭借,也是课堂师生对话交流的“话资”。搞好备课设计,就是要充分挖掘教材,把教材中能体现“三维目标”达成的知识与方法、情感等元素拾列出来,让学生从事数学活动、获得数学素养与情感培养有平台。但我们知道,教材内容是个集合体,且静态的,学生难以从中找到知识点,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备课设计时深入研究,找到“教什么”进行有效设计,从学情出发,从知识本身思考,找到突破路径,以确保在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数学现实基础上找到更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实践路径,从而为“怎么教”而备好教学方法。
二、注重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创设情境教学,在全面践行“三活课堂”理念中,是一道常用的“开胃菜”,作用在激趣、诱思和煽情上十分明显。作为一线数学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式回归设计,创设出形式多样的利于激趣诱思的教学情境,是我们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实践路径。但不是每种情境都可实现预期。有效情境至少在这两个方面应努力。
(一)情境应有明确的创设目的。将情境策略应用于教学中,作为教学载体,应和纳入课堂中的其他知识与方法一样,同样需要有明确的应用目的,毕竟教学是一种目的活动。因此,作为一线数学教师,在设计创设时,应结合学生现有认知和数学思考实际进行创设,能唤醒学生已有数学现实经验,能为教学目标达成服务,做到在激趣上诱发学生积极思考,打破认知平衡,为学生获得新知奠定主体人脉基础。
(二)情境的种类应多样化。情境作为教与学平台,不能局限于一种模式,多样化情境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作为一线教师,应根据知识点的特点而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征的情境,特别是符合年龄特征需要的情境,如音乐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操作情境、竞争情境等。当然,这些情境是从学生兴趣需要方面来讲的,而从创设来源来看的生活化情境和直观性情境和问题性情境更利于让学生已有数学现实被打破。
三、注重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数学教学是以学生主体实践作引领的推进活动,教以为导,面向全体学生,使得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可获得良好数学教育。这是我们提效目的。作为一线教师,课堂是主体数学实践的主阵地,要解放思想,在转变到组织者与引领者角色上下功夫,注重学习过程而非开展以自我为中心的“满堂讲”,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才是我们追求高效教学的关键。
(一)培养兴趣,促使产生参与动机。兴趣是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原因,尤其是低年级儿童,他们往往为兴趣而学。为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力求实际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植学生参与动机,让学生带着强烈需要参与学习,成为乐之者。
(二)适时点拨,加强学法过程指导。小学生不仅在知识基础上欠缺,还在获取知识路径方法上有待授予。作为一线教师,要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就必须加强方法引领,让学生在充分发挥主体能动作用中能选择良好方法配合,实现高效学习。而我们教师,也应重视自身作用的发挥,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思维拐角处获得点拨和学法指导。
四、注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传统数学课堂教学,在“满堂灌”下学生只能接受性学习,学习方式没有选择余地。在“三活课堂”中,“活用教法”首先体现为学法的多样性,新课标指出了以自主学习为主要的合作与探究等方式学习。这些方式的有效应用,在实践中是让学生学而有效的有效保障。作为教学实践者,在提效中应广泛开展应用。
(一)开展探究性学习。这是新课标倡导的促进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重要方式,因具有激趣培情、增强体验、培养能力等优点,已逐渐获得教师共识和青睐,甚至被广泛应用。而数学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平台,开展探究性学习也是教学中的应有实践。如教学长度测量时,我们就可带领学生在操场上进行实际测量,在动手操作中去体验测量方法、感受测量过程,从中获得测量认知,建立起一定数学方法和对应关系。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社会竞争变得非常激烈的当下,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方法的合作学习,显得极为重要。新课改吹响了合作学习号角,要求一线教师开展以小组为平台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知识探究与发现中获得体验,获得知识与方法,获得合作意识培养,并产生集体荣誉感。为此,我们要为学生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提供合作学习空间,做到分工明确,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在自主基础上实现成果交流与分享。
总之,要让数学课堂有效性全面提高,涉及多个教学行为和方法,需要我们都应加强,如媒体使用,提问诱疑、作业批阅等方面,都需要我们创新策略,有效落实。因此,在全面追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今天,我们应有效能意识,学生意识,创新意识,才能让课堂高效生成硕果,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斌,关于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研究[J].教育研究,2018年。
【关键词】 小学数学;有效性;提高
作为课改重地的小学数学,其教学有效性屡屡成为教育人的话柄,也成为有志之士梦寐求之的“芳草地”。如何让有效教学成就高效课堂、快速育人的良好载体,是投身教育实践人的一生追求。传统教学高耗低产,使学生“辗转反侧”于“几加几”中,不但劳神消时,也使学生兴趣丧失、提不起数学劲来。这不能怪数学本身,只能说我们教学方法值得商榷。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告诉我,提高教学有效性涉及众多教育行为,是多个行为的“小效”而集加起来的“有效”。所以,在提效增质的过程中我们应从多个方面去着手努力。
一、注重备课设计的有效性
凡事预则立。教材是备课设计的重点凭借,也是课堂师生对话交流的“话资”。搞好备课设计,就是要充分挖掘教材,把教材中能体现“三维目标”达成的知识与方法、情感等元素拾列出来,让学生从事数学活动、获得数学素养与情感培养有平台。但我们知道,教材内容是个集合体,且静态的,学生难以从中找到知识点,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备课设计时深入研究,找到“教什么”进行有效设计,从学情出发,从知识本身思考,找到突破路径,以确保在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数学现实基础上找到更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实践路径,从而为“怎么教”而备好教学方法。
二、注重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创设情境教学,在全面践行“三活课堂”理念中,是一道常用的“开胃菜”,作用在激趣、诱思和煽情上十分明显。作为一线数学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式回归设计,创设出形式多样的利于激趣诱思的教学情境,是我们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实践路径。但不是每种情境都可实现预期。有效情境至少在这两个方面应努力。
(一)情境应有明确的创设目的。将情境策略应用于教学中,作为教学载体,应和纳入课堂中的其他知识与方法一样,同样需要有明确的应用目的,毕竟教学是一种目的活动。因此,作为一线数学教师,在设计创设时,应结合学生现有认知和数学思考实际进行创设,能唤醒学生已有数学现实经验,能为教学目标达成服务,做到在激趣上诱发学生积极思考,打破认知平衡,为学生获得新知奠定主体人脉基础。
(二)情境的种类应多样化。情境作为教与学平台,不能局限于一种模式,多样化情境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作为一线教师,应根据知识点的特点而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征的情境,特别是符合年龄特征需要的情境,如音乐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操作情境、竞争情境等。当然,这些情境是从学生兴趣需要方面来讲的,而从创设来源来看的生活化情境和直观性情境和问题性情境更利于让学生已有数学现实被打破。
三、注重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数学教学是以学生主体实践作引领的推进活动,教以为导,面向全体学生,使得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可获得良好数学教育。这是我们提效目的。作为一线教师,课堂是主体数学实践的主阵地,要解放思想,在转变到组织者与引领者角色上下功夫,注重学习过程而非开展以自我为中心的“满堂讲”,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才是我们追求高效教学的关键。
(一)培养兴趣,促使产生参与动机。兴趣是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原因,尤其是低年级儿童,他们往往为兴趣而学。为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力求实际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植学生参与动机,让学生带着强烈需要参与学习,成为乐之者。
(二)适时点拨,加强学法过程指导。小学生不仅在知识基础上欠缺,还在获取知识路径方法上有待授予。作为一线教师,要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就必须加强方法引领,让学生在充分发挥主体能动作用中能选择良好方法配合,实现高效学习。而我们教师,也应重视自身作用的发挥,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思维拐角处获得点拨和学法指导。
四、注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传统数学课堂教学,在“满堂灌”下学生只能接受性学习,学习方式没有选择余地。在“三活课堂”中,“活用教法”首先体现为学法的多样性,新课标指出了以自主学习为主要的合作与探究等方式学习。这些方式的有效应用,在实践中是让学生学而有效的有效保障。作为教学实践者,在提效中应广泛开展应用。
(一)开展探究性学习。这是新课标倡导的促进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重要方式,因具有激趣培情、增强体验、培养能力等优点,已逐渐获得教师共识和青睐,甚至被广泛应用。而数学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平台,开展探究性学习也是教学中的应有实践。如教学长度测量时,我们就可带领学生在操场上进行实际测量,在动手操作中去体验测量方法、感受测量过程,从中获得测量认知,建立起一定数学方法和对应关系。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社会竞争变得非常激烈的当下,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方法的合作学习,显得极为重要。新课改吹响了合作学习号角,要求一线教师开展以小组为平台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知识探究与发现中获得体验,获得知识与方法,获得合作意识培养,并产生集体荣誉感。为此,我们要为学生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提供合作学习空间,做到分工明确,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在自主基础上实现成果交流与分享。
总之,要让数学课堂有效性全面提高,涉及多个教学行为和方法,需要我们都应加强,如媒体使用,提问诱疑、作业批阅等方面,都需要我们创新策略,有效落实。因此,在全面追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今天,我们应有效能意识,学生意识,创新意识,才能让课堂高效生成硕果,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斌,关于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研究[J].教育研究,2018年。